楠木溪村

該村有農戶9戶,鄉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人,享受低保5人。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為男性黨員,有團員1人。

基本情況

木溪村位於宜昌市城郊,點軍區聯棚鄉南部,交通便利,氣候宜人,是平地到丘陵到山地過渡的地貌,擁有土地總面積12平方公里,現轄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10戶,總人口1362人。楠木溪村委會距點軍區人民政府11.3公里,距夷陵長江大橋南引橋8公里,聯棚集鎮4公里,西壩至聯棚班車直達,早上6點至下午5點40分每20分鐘一趟,途經東方超市、鐵路壩、長途汽車站、北山坡、五龍、聯棚集鎮。 境內有石門洞風景區,為宜昌古八景之一,距村委會6.3公里。文佛山風景區地處文佛山林場,楠木溪村乃必經之路,離村委會6.7公里。
楠木溪是典型的高山農業村,支柱產業以柑桔、四季水果為主。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以文佛山貢柑、文佛山香桃、楠木溪雜柑等為主導產品的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景區介紹

石門洞為宜昌古八景之一,位於乾溪上游處。據《東湖縣誌·山水圖》載:“近筐覆山有洞豁然天開,舊有兩石垂下如門,故名石門洞。石罅中清泉流出,瀦而為潭,冬瘟夏涼,旁一小石,洞形蜿蜒如游龍繞潭而昂其首”。傳說道教始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煉,並留下了手書真跡;明朝洪武八年,久旱不雨,一些庶民用石門洞的水求雨,很靈驗,故又稱“龍王洞”或“靈洞”,並得到朱元璋皇帝的“御賜靈濟”的美名。以後600餘年,石門洞成為萬民朝拜,有求必應的“靈洞”。
文佛山又名筐覆山、雞罩山,他“融合歷史與自然為一體,集宗教與塵世於一身”,是觀光旅遊、休閒避暑、野外採風、娛樂健身、資源考察,以及體驗民風民俗等多功能生態旅遊勝地。景區分岩洞區、林茶區、佛教文化區和大溪河谷走廊,總面積30平方公里。幾百年來,文佛山香客盈門,佛光興旺,遠近聞名,享有“文佛仙山”之美稱。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畝,人均耕地1.6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荒山荒地139畝,其他面積4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9戶飲用井水。有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輛。全村建有小水窖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9 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29.55%;畜牧業收入7.02萬元,占總收入的32.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頭,肉牛15頭,肉羊50頭);林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29.08%;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4.69%。農民人均純收入169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34.48%),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烤菸、核桃、茶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14%。該村發展花椒特色產業,計畫發展花椒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9戶,鄉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其中農業人口29人,勞動力15人。該村農戶全部為彝族。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人,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9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中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公郎中學、南澗二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人,其中小學生2人,中學生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有固定資產0.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為男性黨員,有團員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