楛哩

簡介

楛哩(kǔ li),又叫做葵嘞(kǘi lei)是舊時北京、河北、河南一帶的民間飯食。主要成分為蔬菜與麵粉。

做法

1、將菠菜等蔬菜開水燙軟
2、再將白面、小米麵等與燙軟的蔬菜(蔬菜可整可切碎,最多切成正常炒菜的樣子)攪拌均勻
3、然後依各地的做法不同,有把它揉成團蒸熟的,也有把它炒熟的。

特色

楛哩因其做法不同,味道也有兩種。蒸熟的楛哩,味道清爽、口味清淡是健康飲食的首推食物。炒熟的楛哩因其香氣怡人特別能使人食慾大振。

緣由

楛哩的緣由無從查詢,但是根據其叫法和食用群體我們可以得知,楛的意思為粗劣、不堅固、不精緻的意思,其做法非常簡陋,而冬葵也是一種蔬菜。古時的平民階層受地主階級的壓迫衣食不飽,又缺少食鹽,楛哩可以說是無鹽主食中最容易得到原材料(採集野菜)最容易做出來的食物了。

蒸食的益處

專家指出,煎、炸等烹飪方法對食品的營養破壞之一是使食鹽中的
碘揮發,使碘鹽中含碘量和人體實際攝入的量不同。因為煎、炸時需要的油溫很高,大約有180℃左右。而碘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元素,在高溫下易揮發,因而,經過油炸高溫處理的食鹽中,碘的損失率可以達到40%至50%。因此,如果不改變烹飪習慣,即使大力推廣碘鹽,人們仍然不能達到足夠的攝入量。
另外,炸、烤的烹飪方法不僅會損害食物的營養成分,還能產生多種有害物質。炸、烤的油溫較高,一般在180℃至300℃,在高溫下,食物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蛋白質類食物產生致癌的雜環胺類物質,脂肪類產生苯並芘類致癌物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環化、聚合、氧化產物,碳水化合物類食品會產生較多的丙烯醯胺類物質,它們也是潛在的致癌物質。
科學研究證實,食物的烹飪溫度越高,產生的致癌物質越多,亦越難被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而低溫烹飪方法,如蒸、煮、燉等,是最益人體健康的。因為它的加工溫度在100℃上下,不會產生有害物質,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使用蒸煮方法來烹飪食物,避免採用高溫的烹飪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致癌物質的危害,而且有利於消化吸收。特別是兒童、老人和體弱者的免疫機能較差,解毒能力較弱,更應當特別注意預防食物當中的有害因素。
楛哩為蒸食,因此低鹽、低溫烹飪的楛哩是健康的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