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科學技術協會

科協的主要任務:1、開展學術活動,搞好學會服務和管理,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的繁榮和發展。 這一工作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培養、開發了農村鄉土人才,為加速農村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楚雄州自然科學學會從1978年恢復成立,到目前為止,全州科協系統共有學會153個,會員達4.3萬餘人。

楚雄州科協的歷史沿革

1989年10月,州委第23次常委(擴大)會議研究州科協有關問題,將1958年成立的楚雄州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為州科協的前期組織,1978年成立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科學技術協會”為州科協的第一屆委員會。決定召開州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實行獨立建制,下達編制8名。
州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89年12月召開,選舉了由37名委員組成的第二屆委員會,名譽主席鄧有成,主席廖斯妥,專職副主席甄振華,兼職副主席謝宗淦、趙琨、羅家福,1994年6月增補熊秀蘭為專職副主席。
州科協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96年12月召開,選舉了由35名委員組成的第三屆委員會,主席蘇正璽,專職副主席甄振華、熊秀蘭,兼職副主席符群、莫言冰,1999年3月增補琚華良為兼職副主席。
州科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於2001年12月召開,選舉了由39名委員組成的第四屆委員會,主席蘇正璽,專職副主席李文,兼職副主席符群、琚華良。2004年7月,金樺任專職副主席;2006年7月,夭建國任主席。
州科協第五次代表大會於2006年12月30日召開,選舉了由41名委員組成的第五屆委員會,常委19人,主席夭建國,專職副主席金樺,兼職副主席符群、趙光文、段福君。

科協的性質、宗旨和主要任務

科協的性質:科協是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民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協的宗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和動員科技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科技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技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
科協的主要任務:
1、開展學術活動,搞好學會服務和管理,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的繁榮和發展。
2、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開展適用技術培訓和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
3、捍衛科學尊嚴,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風尚,表彰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舉薦優秀人才,開展繼續教育活動,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
4、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科技政策、法規制定和國家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5、發展同科技團體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住,開展科學論證、項目評估、成果鑑定和技術諮詢服務,興辦社會公益性事業,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楚雄州科協近幾年來開展的主要工作

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科協工作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堅持“找準位置,發揮優勢,服務大局”工作方針。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科協系統的一些重點工作。
1、農村專業協會工作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簡稱農技協)是農村經濟合作的一種新模式,是由從事同類產品生活經營的農戶自願組織起來,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以提高競爭能力,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的專業性合作組織。它的發展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不改變現有的生產關係,不觸及農民的財產關係,其基本特徵是以民為主,“民辦、民管、民受益”。
我州農技協興起於80年代中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到2006年7月止,全州已發展各種農技協1010個,會員119384人,從組織形態上劃分:有技術交流型433個,占總數的42.87%;技術服務型420個,占總數的41.58%;經濟實體型157個占總數的15.54%。從專業上劃分:有種植業530個,占52.48%;養殖業184個,占18.22%;經濟林果業91個,占9%;加工行銷業69個,占6.83%;其它行業136個,占13.47%。農業專業協會分布10個縣(市)農村,最終形成以科協為樞紐,鄉(鎮)科普協會為骨幹,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為依託,覆蓋各產業的農技協網路。農技協把“種給農民看,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銷”作為自己的服務宗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9月、10月,省、州農民專業協會工作推進會先後在元謀召開後,農協會工作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州委辦、州政府辦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協會的意見》。州科協及時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協會的實施意見》,並深入各縣(市)調研和指導,切實加強了對農協會的引導、組建、管理和服務工作,不斷向州委、州政府和有關部門反饋全州農協會發展情況。全州農協會的發展,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注入了動力,在運用、推廣、普及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已成為新時期促進彝州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2、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工作
楚雄州農函大於1993年1月經州政府批准成立。是雲南省農函大分支辦學機構,為省農函大楚雄分校。州轄10個縣(市)設輔導站,鄉(鎮)設辦學點,村(辦)設教學班。根據開辦專業和學員人數,把教學班設在基層,便於民眾學習。
農函大以服務“三農”為辦學宗旨,以“實際、實用、實效”為培訓原則,主要招生對象是農村黨團員、回鄉知青、退伍軍人、科技專業戶、農民專業協會會員等的青中年農民。入學不需考試,學制一年,從理論到實踐、較為系統的掌握一門致富技術。聘請當地有專業知識、有一定教學經驗的科技人員擔任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畫、有管理的培訓學習,邊學邊用。全省實行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核、統一發證。農函大辦學規模較大、效果較好、管理正規,提高了農村科技培訓層次,深受農民民眾和各級領導的歡迎。
楚雄州農函大從1992年開始招生辦學,截至2005年,全州10個縣(市)都開辦了輔導站,128個鄉(鎮)中先後都開設過辦學點,在1129個村(居)委會中,有590個開辦過教學班,為52.3%。14年共招收學員105188人,結業102789人,結業率97.7%。在結業學員中,有黨員24157人、團員21172人、基層幹部19230人、少數民族35626人、婦女25586人。還在我州重點扶貧鄉開辦農函大,培訓學員22998人。在結業學員中,大多數都能將所學到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受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農村培養了一批科技致富人才,湧現出許多科技致富典型。
3、農村專業技術職稱評晉工作
1997年7月,中國科協、農牧漁業部、水利電力部、林業部聯合向全國發布《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和晉升試行通則》,同年9月,雲南省科協等5部門聯發檔案貫徹實施。楚雄州科協根據上述檔案精神,向州政府報請《關於在我州開展農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和晉升工作的意見》,州政府以政發(88)81號檔案批轉了州科協的報告。
楚雄州農村專業技術職稱評普工作於1988年開始,在姚安縣試點的基礎上,於1989年在全州全面開展,至今已持續開展了15年。1998年州政府以州政辦〔1998〕46號檔案,再次批轉州科協關於進一步做好這一工作的意見,使我州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走上了正常化、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軌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從1989—2005年,全州累計評定農民技術職稱(含鄉鎮企業)30298人,其中高級技師59人、中級技師2969人、初級職稱(助理技師、技術員)27270人。他們為推廣和普及農村科學技術,促進我州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這一工作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培養、開發了農村鄉土人才,為加速農村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4、農村黨員、幹部“素質教育工程”
農村黨員、幹部“素質教育工程”是組織部與科協的合作項目。1994年7月,中共雲南省委召開有組織部和科協負責人參加的全省黨員教育工作會議,傳達貫徹中央組織部和中國科協關於加強對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科技教育精神。根據州委安排,州科協制訂了《楚雄州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實用技術培訓“九五”規劃意見》,1996年4月,州委組織部與州科協聯發檔案《楚雄州1996—2000年農村黨員基層幹部是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培訓規劃》,2002年7月,州委組織部、州科協等5部門又制定了《楚雄州2002—2006年農村黨員、幹部“素質教育工程”規劃》。我州農村黨員、幹部“素質教育工程”培訓的對象主要是55歲以下的農村黨員和不是黨員的村、組幹部及入黨積極分子。目標任務是使他們達到“接受一次系統知識培訓、掌握一至二項實用技術、獲取一份《綠色證書》、提高一部分黨員的學歷檔次”的“四個一”目標任務,並使其中的骨幹逐步達到農村技術員、助理技師、技師水平。
據統計:“十五”期間,全州培訓農村黨員、幹部121216人次,占規劃任務數63500人的190.9%。通過“素質教育工程”的全面實施,提高農村黨員、幹部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指導服務農業生產水平,湧現出大批當地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經濟發展“領路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同時進一步增強農村黨的基層組織戰鬥力和凝聚力,為全面建設彝州農村小康社會提供了組織和人才的保證。
5、科普宣教活動
積極開展科普宣教活動,舉辦“科普日”、“科普一條街”、科普知識講座、報告會、科普知識競賽、放映科普電影錄像、表演科普文藝節目、播放科普廣播、傳送科普資料畫報、“科技下鄉”、科普大篷車巡迴展教等活動,創建科普文明社區、科普文明村社,建立科普示範戶、示範園,等等。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向廣大城鎮和農村居民、國家公務員、企事業職工和中、小學生等,開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旅遊、環保、氣象等知識和普及日常生活科學。結合居民學習、生活、健康、娛樂等需要,進行節約資源、安全用電、計畫生育、衛生保健、防疫治病、禁止“黃、賭、毒”、抵制偽科學、反對邪教等科普宣傳,倡導學科學、用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高公民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科學文明社會氛圍。
為更好地普及科技知識,加大我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州科協從1990年5月開始,組織州內有一定造詣的農業科技人員,編寫“楚雄州農村科普教材系列叢書”:《農村黨員科普基礎知識》和《楚雄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教材》。至2005年12月為止,共編印出版《培訓教材》18種150萬字,累計印刷30多萬份。還與組織部、生物創新辦聯合拍攝了《無公害雙孢菇栽培與加工技術》VCD光碟,傳送農村作為技術培訓用。為使民眾更好地了解科普知識,州科協在2001年開始,編印出版了科普專刊《楚雄科普》,主要內容是向民眾介紹工農業生產技術、身邊科學、防病治病、破除迷信,以及有當前主要科技動態等,每年不定期的出版10—20期,每期印刷3000—5000份,傳送給民眾,現已出版38期共印16萬份,在科普宣傳中傳送給民眾學習,深受歡迎。
6、農村科普示範工作
為加強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結合實施省科協下達的“五個創建”任務(科普示範基地、科普富民示範村、科普文明示範社區、科普創效示範企業、科普示範學校),積極創辦農村科普示基地,建立科普文明村和科普示範戶。州科協系統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全州至2005年12月已建立科普示範基地(示範園)26個、科普文明示範村99個、科普示範戶9974戶。這些示範基地、文明村和示範戶的建立,在當地起著技術示範帶動作用,促進了農村科技經濟的發展。
7、學會工作
楚雄州科協所屬自然科學學會(含協會、研究會)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由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科技工作者,按自願原則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學術團體。學會受州科協和掛靠單位的領導和管理,接受上級學會業務指導。登記管理機關為政府民政部門。楚雄州自然科學學會從1978年恢復成立,到目前為止,全州科協系統共有學會153個,會員達4.3萬餘人。其中州級學會36個(工科類10個、農科類10個、醫藥衛生類6個、教育類5個、其它5個,會員達1.8萬人)。
州科協堅持一年一次的優秀論文評審工作,編輯出版《楚雄州自然科學優秀論文選》,已出版5集。整理編輯出版了《楚雄州老專家論文集》3集。州科協還出台了一系列檔案,進一步加強了對各學會的考核管理。各級學會按照章程,圍繞宗旨,堅持民主辦會,認真開展學術交流、學術講座、學術考察、評選和獎勵優秀學術論文等活動,在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繁榮和發展,提高會員素質,推廣普及科學技術,參政議政,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彝州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8、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
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發展。與教育部門配合,加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網路建設,組織青少年參加全國、全省的科技創新、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科幻繪畫、小發明創造、小論文、小星火、數理化競賽、科技夏令營、“探索宇宙奧秘之旅”、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等科技教育系列活動。組織輔導員參加全國青少年競賽活動考察觀摩培訓,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示範學校考評工作,爭取和實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非正規教育合作項目。我州青少年科普活動面廣、質量高、獲獎率高,成績斐然。據不完全統計,從1987年至今,累計參加科技活動的青少年達20萬人次,所開展的科技競賽活動面廣、質量高、獲獎率高。至今我州組織參加全國和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及數理化學科競賽活動中,獲全國獎367項、獲省級獎834項。楚雄一中、師院附小、北城國小、環城國小、牟定毛陽國小被評為省一級科技示範學校,另外,還有10所和13所學校,分別評為二級和三級科技示範學校。
9、科技諮詢服務工作
主要開展科技諮詢、科技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科技培訓、科技中介、科技項目評估、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編制和論證科技項目可行性報告、人員培訓、辦公自動化設備及配件銷售、科技新產品的推廣等工作。成立以來,為社會開展科技諮詢(免費)100多件次,舉辦學術報告10多場次,培訓計算機初、中級人員1100餘人,贏得了社會各界好評。
一、組織體系
楚雄州科協的組織系統包括科協機關、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農函大)楚雄州分校、州科技諮詢服務中心、州級自然科學學會36個(工科類10個、農科類10個、醫藥衛生類6個、教育類5個、其它5個,會員達1.8萬人)、廠礦科協2個和10縣(市)科協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117個縣級學會、128個鄉級科普協會和3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簡稱農技協)。全州科協系統共有學會153個,會員4.3萬餘人。
楚雄州科協的組織系統包括科協機關、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農函大)楚雄州分校、州科技諮詢服務中心、州級自然科學學會36個(工科類10個、農科類10個、醫藥衛生類6個、教育類5個、其它5個,會員達1.8萬人)、廠礦科協2個和10縣(市)科協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117個縣級學會、128個鄉級科普協會和3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簡稱農技協)。全州科協系統共有學會153個,會員4.3萬餘人。

州科協機構設定

州科協機關為正縣級群團單位,設立黨組和機關黨支部。機關現有人員編制13名,正、副主席各一名,調研員一名,內設辦公室、學會工作科、科普工作科和農民專業協會工作科四個辦事機構。兩個直屬事業單位:農函大楚雄州分校,編制1人,州科技諮詢服務中心,編制4人。

州科協主要職責

1、管理全州自然科學界的學會、協會、研究會,促進科技團體的健康發展,指導縣(市)科協的業務工作;
2、建設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3、搞好自然科學類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和經濟發展,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4、負責組織全州城鄉科學技術的普及工作,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5、指導協調辦好雲南省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楚雄分校;
6、指導和協調抓好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與科技培訓,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7、組織開展全州城鄉青少年科技活動;
8、開展科技諮詢服務和科技下鄉活動;
9、承辦州委、州政府和上級機關交辦的其它重大事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