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接輿

楚狂接輿

楚狂接輿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原名:陸接輿,平時“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在《論語·微子》記載他以《鳳兮歌》諷刺孔子,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並拒絕和孔子交談。在《莊子·人間世》亦有類似記載。唐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接輿因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髮,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

基本信息

概述

《論語·微子》中的記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楚狂接輿楚狂接輿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要危亡了!”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接輿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

注釋

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出處

《楚狂接輿》選自《論語·第十八章·微子篇》。《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歷史淵源

兩千多年前,一位聖人奔走在華夏大地上;曠野之中,忽然出現一位狂人,唱著歌走過聖人車前。眾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為孔子而出現;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對孔子的尊重愛護之心,不可謂不真切盛大。楚狂尚且知道尊重與愛護聖人之德,執政者竟然輕易棄之毫不可惜!這是楚狂歸隱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楚狂歸隱,不是不思進取,而是知時務而等待時機的遠見卓識者。與孔子所不同者,在於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生不逢時的時候,便瀟灑清高地度過一生;孔子不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時之天下,更要救萬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為一時不得志而捨棄當世的救濟之心,更不會因為自我不得志而捨棄行道於萬世之志。
一般說來,只有君王聖明,才能使聖賢君子大有作為;如果君王無道,聖賢君子不僅會自己退隱,而且相互號召遠離無道之君。但是,一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聖人,不必等待有聖明君王之後才大有作為,也不會因為君王無道而放棄作為。聖人動效天道,靜法地道,行由人道,當天道、地道與人道貫通的時候,還有什麼轍跡可尋呢?楚狂把孔子比喻為鳳凰,劉寶楠《論語正義》中引孔安國的話說:“比孔子於鳳鳥,鳳鳥待聖君乃見。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其關鍵所在就在於,孔子以“聖”為先,順“時”而不待“時”;楚狂知道孔子之“聖”,但認為只能待“時”而後“聖”。在聖人來說,不得“時”,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時”,則需要“錦上添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中的“藏”,絕非“藏身”式的歸隱,而是存道德於府庫之中,就好比通過編訂“六經”而載明大道一樣。
孔子下車,要與楚狂交談,這是合於情、中於禮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見孔子之“聖”;楚狂避開,而不與孔子交談,這是只盡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見楚狂之“狂”。孔子“中行”,世上極少達到這個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謂非幸事。從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不避天下滔滔、卻要“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聖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開執政者,那么,執政者身邊所剩下的還能有幾個正人君子?這樣的執政者如果還能長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

後世影響

楚狂接輿歌
年代:【先秦】作者:【先秦無名】體裁:【樂府】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
來也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
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莊子?人間世》亦云: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