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樂

楚樂

楚樂中國戰國秦漢間楚地的音樂,也泛指長江中游、漢 水一帶以至徐、淮間的音樂。

介紹

楚聲
Chu music
中國戰國秦漢間楚地的音樂,也泛指長江中游、漢
水一帶以至徐、淮間的音樂。亦稱“楚調”或“南音”。
南音一詞始見於《左傳》及《呂氏春秋》。《左傳·成
公九年》:“使與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
聲”;《呂氏春秋·季夏紀·音初》:“女乃作歌,歌
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亦屬楚聲。除此
而外,存於文獻的楚聲歌詞有《接輿歌》(《論語·微
子》)、《滄浪歌》(《孟子·離婁篇》)、《子文歌》
(《說苑·至公篇》)、《楚人歌》(《說苑·正諫篇》)
等。
楚聲的極盛時代是戰國和兩漢,詩人屈原的《九歌》
及其他楚辭作品,多依據楚國民間樂舞歌唱形式而作。
《九歌》的詞句中曾對盛極一時的楚聲表演情況與樂器
等多所描述。劉向《新序》記載了相傳是宋玉對楚王問
的話,列舉了楚國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陽阿》、
薤露》等,說是“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兩漢帝王
先後都起於楚地,《漢書·樂志》說:“高祖樂楚聲,故
《房中樂》楚聲也”,劉邦的《大風歌》所用曲調也是
他家鄉的楚聲。漢武帝時期的樂府:“采詩夜誦,有趙、
代、秦、楚之謳。”(同前)所謂楚謳,也是楚聲。楚
聲不但是漢代宮廷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也十分
流行,兩漢相和歌中就包含著“楚調”。
楚聲的音樂形式,反映在楚詞中有“少歌”、“倡”
等歌曲結構用語,大約是插入歌曲中間部分的小段或單
句。典型的楚聲調式結構,可從楚地出土的音樂文物如
曾侯乙鐘的音序排列中追索,文獻記載中則有相和五調
中的“楚調”之說。《舊唐書·音樂志》:“又有楚調、
側調。楚調者,漢《房中樂》也。”此外“楚調”一語
並不泛指楚聲,而指楚聲的一種典型性的調式。《樂府
詩集》轉引《古今樂錄》:“王僧虔《技錄》楚調曲有
《白頭吟行》、《泰山吟行》……”等,即指此種調式
之歌曲而言。
楚聲在後世還保存於琴曲中,六朝時丘明傳譜的《碣
石調幽蘭》琴譜附錄中所列調名、曲名中有楚調,而其序
中有:“丘公字明,會稽人也……妙絕楚調,於《幽蘭》
一曲尤特精絕。”漢唐間西域音樂東漸,風靡一時,宮
廷範圍中,傳統的楚調日趨罕見,唯琴曲中尚存,故《唐
書.禮樂志》說:“周隋管弦雜曲數百,皆西涼樂也,鼓
舞曲皆龜茲樂也。惟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蔡氏五
弄,楚調四弄,謂之九弄。”

相關條目

古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