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松

楊永松

楊永松,廣東大埔縣人,1919年出生。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12軍101團文書、紅一軍團3師3團收發、2師政治部技術書記。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直政處教育幹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2旅5團政治處主任。1944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抗大總校秘書科科長。解放戰爭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政委。建國後,歷任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曾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楊永松 楊永松

楊永松,1919年7月生於廣東省梅州大埔縣。1930年在永定縣委參加革命工作。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平型關戰鬥時任115師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1945年12月底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副秘書長。1953年1月調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將軍銜。1957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1981年以副兵團級離休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永定縣兒童團團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巡視員,紅12軍101團文書,二師政治部技術書記。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直政處教育幹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二旅五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部秘書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時期

開國少將 開國少將

2006年10月16日,秋高氣爽,記者在北京西城區一個胡同里,見到了老紅軍楊永松將軍。楊將軍的少年時代,受家兄楊鶴松的影響,在閩西參加了兒童團並任組織部長,後參加工農紅軍,經歷了中央紅軍歷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的多次重要戰役戰鬥,可說是九死一生。

1934年9月,為擺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楊永松所在的部隊開始向福建永安地區進發。部隊過汀州時,楊永松因病被留後方醫院休養。後來由於戰事緊張,所有人員需轉移到一個叫“九堡”的醫院。楊永松和幾個戰友趕到九堡醫院後,讓他們意外的是,那裡除了一片用磚頭搭起的床鋪外,已經沒有一個人了。原來,醫院在一天前就轉移了。他們不顧傷病的折磨,堅持趕路,終於在第5天的下午趕上了紅一軍團的部隊。楊永松在尋找三團的駐地時,遇見了一師的聶鶴亭參謀長。“小鬼,你年齡還小,身體又很虛弱,能跟得上嗎?”聶參謀長關心地問楊永松。“紅軍不怕苦和難,我能行!”楊永松斬釘截鐵地答道。聶參謀長看他小小年紀,革命的決心這么大,心裡十分高興,給三團打了個電話,把他留在了師部,讓他和一個叫賴可可的同志一塊負責文書工作。

1934年10月,楊永松隨部隊踏上了長征的征途。他們一路攻堅克難,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封鎖,向新田進發。部隊由毛兒蓋出發,楊永松所在的三團走在軍團的前面,翻過一個小山後,開始過草地。一路上,有時見到浮在泥水中的軍帽和死在灌木叢中的同志。都過去70多年了,楊將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心情仍然十分沉重,泣不成聲。他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形:

“到草地的第五天夜晚,我們在一條小水溝邊宿營。到了半夜,突然下起大雨。人不能躺著,只好在原地坐著。我有一件短袖油布上衣,用它蓋在身上,上半身還能遮雨,但下半身卻泡在冰冷的雨水裡,越坐越感到腿累腿酸,最後就麻木了,覺得活動不自如了。第二天天亮後,才看到腿腫得老高,打不了彎。此時,我的心情糟透了,難道走不了啦!革命到頭了,要死在這茫茫草地了嗎?這時,我想了許多許多。最後,爬到一個土坎上,拿出在湖南買的、始終捨不得穿的一雙新襪子穿上。橫豎也是死,還留它做什麼?這種念頭閃出來後,我自己又把它克服了。我鼓勵自己,不能這樣倒下,一定要走出去。隊伍出發了,我找了一根別人當柴燒沒燒掉的樹枝做拐杖,一步一步艱難地往前走。隊伍比我走得快,我就在後面努力往前趕。兩、三個小時過去了,老天爺開眼,我的腿開始消腫,死神終於從我身邊被趕走了。現在想來,如果當時不咬牙堅持,我或許真的就死在草地了。”

抗日戰爭時期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紅軍開始往北撤,到了陝甘邊地區實行整訓,並進行時事教育和思想動員。黨中央則召開了蘇區代表會議,毛澤東作了關於形勢的報告,闡明民族矛盾是當前的主要矛盾。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二十九軍的抗日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在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一方面加緊同國民黨談判,一方面紅軍從陝甘邊區向西安附近集結。

1937年8月23日,紅一軍團在三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115師被編為兩個旅,一個旅兩個團。343旅是紅一軍團的部隊改編,344旅是紅十五軍團部隊改編。楊永松所在的紅二師就改編為343旅685團,紅四師改編為686團。

在出發之前,召開了誓師大會。因為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紅軍也要換衣服、換帽子。當時紅軍的帽子是紅五星帽,要換成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帽。很多戰士因為隨紅軍征戰多年,對紅軍有深厚的感情,捨不得換下紅五星帽,但為了抗戰的需要,忍痛把帽子摘下來放到包袱裡面,作為永久的紀念。

1937年8月24日,楊永松所在的685團作為前衛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部隊經過富平、韓城等地,在芝川渡黃河向侯馬前進。經過榮河縣、萬泉縣(現萬榮縣)時,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當地民眾在桌上擺了點心慰勞我軍,八路軍戰士們沒有一個人過去拿,紀律十分嚴明。

戰士們在侯馬等了三四天火車才來。這些車皮有的運過騎兵,車皮又髒又臭;有的運過煤,上去以後弄得人的臉都是黑的。但是大家都沒計較,想著要上前線抗戰,這種髒和臭又算得了什麼呢。

按照與閻錫山商定的作戰計畫,八路軍115師向平型關前線大營集結。在原平下了火車後,115師急行軍奔赴大營。在路上,楊永松和戰友們碰見從前線退回來的閻錫山軍隊,這些隊伍非常整齊。戰士們就問他們為什麼這么整齊?原來,這支隊伍離敵人還有幾十里路,聽到炮一響或者飛機一響,就往後撤。他們還對八路軍說日軍的炮和飛機很厲害,八路軍戰士們問他們:厲害到什麼程度啊?你們傷了多少人?他們又說不知道。看不上友軍的膽怯,戰士們下決心,非得打個好仗揚我軍威。

當時,晉綏軍和中央軍在平型關內長城沿線集中了20多個團,準備抵抗日軍進攻,八路軍則負責深入日軍後方尋找機會打擊敵人。那時,靈丘、廣靈一帶已經淪陷,當地老百姓報告,日本兵非常野蠻,老百姓在莊稼地里幹活,日本兵拿著槍把乾農活的老百姓當靶子打。

9月24日晚上12點,部隊冒著大雨連夜來到伏擊地點,在山上等著進攻開始。戰士們都淋濕了,但這並沒有影響戰士們的情緒,大家還是想著第一仗一定要打好。

擔任隱蔽伏擊任務的是343旅685團和686團。687團接應,另派出小部隊打援。25日清晨,在伏擊圈等待了一夜的八路軍將士們終於等到了鑽入口袋裡的日軍。

進入伏擊圈的是從平型關撤下的向東開進的日軍汽車隊。發起進攻時,師部、旅部打出信號彈,團以下就吹衝鋒號。當時685團在左翼,686團在右翼,戰士們衝下去,敵人退到對面山上老爺廟和東西跑池村抵抗。大部分被打散的日軍藏入公路邊的雨水溝里。按照國內戰爭的經驗,這時可以下去抓俘虜了。結果日軍非常狡猾,槍也打得很準,你要一露頭,他一槍就在你頭上打個洞。八路軍馬上改變策略,朝那裡扔了一兩個手榴彈,再下去就沒有日本兵抵抗了。

686團負責解決老爺廟裡的敵人,687團也加入戰鬥,戰鬥非常慘烈,我方傷員很多。最後,被八路軍晝夜攻擊的敵人連夜向國民黨軍隊和閻錫山軍隊的陣地突圍,由於國民黨軍隊和閻錫山軍隊放棄陣地,被圍殘敵得以突圍而逃。

這場戰鬥成為八路軍出兵抗戰的第一戰,日軍遭遇了戰鬥意志堅決的八路軍,八路軍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取得了首戰的艱難勝利。

據《正面戰場作戰記》記載:115師在平型關戰鬥中,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多輛,繳獲炮1門、步槍300多支、機槍20多挺、炮彈3000多發及大批軍用品,取得抗戰以來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

抗日戰爭初期,楊永松在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參加了首戰平型關戰役。他是目前親歷這場戰鬥、建國後被授予將軍軍銜的唯一健在者。

1945年4月23日,楊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黨的“七大”。當時出席七大的代表中建國後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解放軍將官者共207人,(其中正式代表171人,候補代表36人)。楊永松是這些將帥里目前唯一健在者。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楊永松在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戰車師任政委。當時四野特種兵司令員是萬毅,蕭華任政委,蕭華調任空軍政委後鍾赤兵任政委,副司令員賈陶、匡裕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副政委邱創成,政治部主任唐凱,政治部副主任分別是劉登瀛、吳濤、謝唯進。四野特種兵司令部下轄炮兵一、二師,戰車師,高炮指揮所,工兵指揮所,輜重團,朱瑞炮兵學校。楊永松到戰車師任政委時,師長是曾克林,副師長趙傑、副師長兼教導團團長李國華,參謀長孫三、副參謀長呂正哲,政治部主任牟永春、副主任謝金山。

戰車師下轄坦克團、裝甲團、教導團。當時,戰車團裝備的坦克是日式的,有重18噸、8噸、6噸、4噸、2噸等各種型號的坦克100多輛。主要是抗戰勝利後,我軍在東北各地收集日軍的,也有在平津戰役中接收傅作義部隊的。四野戰車師部隊的建設為我軍機械化、專業化、正規化、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楊永松的戰車師參加受閱,坦克編隊以整齊的隊形,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1953年1月,楊永松調任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華北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改稱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楊永松定居北京。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9月27日下午3點,楊永松按通知持請柬來到中南海,參加在京將軍授銜授勳儀式大會。預授將軍銜的300多名同志,先集中到中南海國務院禮堂,聽習仲勛同志宣讀授銜命令,大家筆挺立正站了近兩個小時,才聽完宣讀名單,這時習仲勛同志也出了滿頭大汗,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大家一起來到禮堂後台,每個人按名字找到預先放在那兒的禮服箱子,打開,將事先已綴好領花、軍銜、帽徽的禮服和大沿帽換上。把來時穿的“解放服”放入箱子,待會後自行帶走。

這時天色已近黃昏,我們去懷仁堂出席授勳儀式大會,兩會之間隙安排有會餐。我們先到懷仁堂的二三十名同志,見門前廣場上擺放了兩三個餐桌,沒有椅子,上面有些菜餚、飲品,那時還不懂什麼叫“自助餐”,以為飯菜不多,誰也不好意思去吃,就直接進了懷仁堂,在會場的座椅上歇息等候開會。事後才聽說又陸續擺了幾十個餐桌,飯菜、酒水十分豐盛,周恩來總理還向大家敬酒祝賀。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趕上。

晚7時30分,授勳儀式開始。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人以及元帥、大將們在主席台上,與會人員有上千人。楊永松等300多人安排在觀眾席的中間位置,各自按坐簽入座,桌面上放著每人應授予的勳章,毛主席在台上為元帥、大將們授勳時,台下上將、中將、少將們自己動手掛上個人的勳章。楊永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手撫著勳章,松永松淚眼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犧牲的戰友們,他們沒有看到全國的解放,他們的鮮血灑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和平。授勳儀式結束後,大家觀看了文藝演出。

1959年9月上旬,接到北京軍區政治部通知:要楊永松到北京參加總政治部組織的全軍將軍業餘合唱團。趕到北京後,北京軍區參團的同志們都住在崇文門內軍區解放飯店招待所,楊永松記得中將有王紫峰,少將有鄭三生、張正光、張英輝、張日清、蔡長元、葉青山、鍾元輝、陳宜貴、曾威、黃作珍、王英高、李真、翁祥初等同志。平時合唱團就在駐地進行分練,全團合練在中南海懷仁堂,各團從駐地集體乘大轎車去,主要排練《紅軍紀律歌》、《太行山上》、《我是一個兵》、《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幾首歌曲。經過十幾天認真緊張的練習,這些只會指揮打仗或搞政治工作的音樂外行們,終於有了收穫。國慶節之際,將軍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隆重登台演出,上百名當年跟隨著毛主席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老戰士,如今在李志民上將的出色指揮下,歌聲雄壯有力,慷慨激昂。這么多功勳卓著的將軍一往無前的表演,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將軍合唱團的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極大地激勵鼓舞了全中國人民,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多少年過去仍被人們追憶。當年,將軍合唱團一度擴大到230多位將軍,至今僅有楊永松、李布德、向守志等幾人健在。

近五十年後的2008年,部分將帥子女為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在京成立將軍後代合唱團,陳金鈺將軍的女兒陳松江來找楊永松,提出讓楊永松和裴周玉、王定烈等老將軍一起參加授旗儀式。楊永松等到會參加,他說,看著這么多娃娃穿著我們當年的服裝,唱著我們當年高唱的歌曲,我非常激動。我把印有“將軍後代合唱團”字樣的旗幟授予該團領導,這寄託了我們老一輩對革命後代的期望和傳承。

1968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1978年,楊永松退居二線,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繼續為國家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

截止到2016年3月,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將帥軍銜的1614人中,健在的開國少將還有39位。我們衷心祝福這些開國將軍們健康長壽。

軼事典故

從放牛娃到“紅小鬼”

1919年7月,楊永松降生在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他是楊家第四子。5歲時,父親積勞成疾離世,生活更加艱難。但即便如此,母親還是咬牙堅持送楊永松去鎮上的步梯國小念書。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9月間,一部分南昌起義的部隊南下廣東經過百侯,他們的進步思想極大地感染鼓舞了當地民眾的革命情緒。這年冬天,百侯鎮就成了大埔以東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楊永松的二哥楊鶴松,在新加坡加入共產黨後,返回家鄉積極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楊永松受家兄影響及環境薰陶,在學校也加入了童子團,開始了革命的啟蒙階段。1928年3月3日,二哥楊鶴松參與領導了聲勢浩大的“百侯暴動”,給反動勢力當頭一棒,但因為暴動武裝中有軍事素養的人很少,在政府派來軍隊反撲之際,暴動力量只得撤出暫避。楊永松也不得不去以替人放牛為生。在放牛的僱主家,楊永松失去了與革命的聯繫,國民黨瘋狂鎮壓殺害革命民眾,白色恐怖籠罩大埔,9歲的楊永松在悲憤交加和擔驚受怕中艱難度日。1930年春節後的一個陰雨天,楊永松終於等到了哥哥派人來接他。1930年11月,在龍巖召開的閩西兒童團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楊永松被選入團總部任組織部部長,在張愛萍麾下工作,耳濡目染中,他學到了許多東西。

革命大家庭的溫暖讓楊永松如沐春風。儘管哥哥楊鶴松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下落不明,從此杳無音訊,這讓他有些難過,但他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他更為難過。那是7月里的一天,他突然被肅反委員會叫去,以他是反革命的理由將他關押起來。他對要拉他去槍斃的肅反隊人員說:“我才12歲,我為參加革命而來,不願死。但我不是反革命,我從來就沒有做過反革命的事!”

二天后,經過調查,他被肅反委員會放了出來。當時眼前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回閩西機關,再一個是參加紅軍。楊永松思考了很久。最後,他下定決心:到前線去當紅軍!他說:“讓紅軍考驗我,我是一心要革命的!”

紅色歲月:走過二萬五千里征程

1931年,楊永松參加了紅軍,他被分配在紅十二軍政治部機關做勤雜及文書工作,被編入紅軍101團。參加紅軍不久,第三次反“圍剿”開始了。在硝煙瀰漫中,楊永松一天天成長,他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念。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藤田整編,接著第五次反“圍剿”。一路走來,這時楊永松已調到三團司令部任文書,在東進閩西的路上,他病倒了,每日下午發高燒,那時缺醫少藥,沒幾日光景,他已是骨瘦如柴,行動都困難了。部隊要轉移,衛生隊用擔架抬著他。到了長汀縣,楊永松被留在了後方醫院,這裡依然沒有藥吃,除了有些粥、飯吃以外,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來戰勝疾病了。

第五次反“圍剿”打得很艱苦。在醫院,聽說軍團已調往江西,大家分析估計敵人很快要來了。病員們一致要求轉到江西瑞金去。醫院終於同意。好不容易走到瑞金九堡,後方總醫院卻是空無一人,估計是已經撤走。後來在蘇區民眾的幫助下,大家才補充了體能。經過艱難跋涉,終於找到了紅一軍團的隊伍,一師的聶鶴亭參謀長看到楊永松的身體狀況,把他留在了師部。這時是1934年的10月。

第二天,得到通知:傍晚出發。當時楊永松還不知道,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這樣開始了。如果沒有前些日子拼著性命地追趕部隊,或許從此他就與中國革命無緣了。

193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吃過晚飯,就集合出發了,一路夜行曉宿,整整走了六日,到新田,突破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此後一路走一路打,到12月份,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進入了貴州。入雲南,紅軍擊破了敵人的一次次圍堵,來到了川康之地的茫茫雪山前。這時,楊永松已調入三團司令部任文書。楊永松回憶說,當來到雪山下的最後一個石房子邊時,往山上看,看不到頂,山頂被雲霧遮蓋。繼續向前,道路拐起彎來,有如盤山公路。由於高山缺氧,大家都像踩在雲霧裡一樣艱難地挪動腳步。

爬過雪山,楊永松跟著三團的隊伍走在紅一軍團部的前面。在一條流水的溝邊宿營,半夜時下起了雨,人不能躺,只好坐著,一件短的油布衣,勉強遮住了楊永松的上身,但大腿以下卻泡在雨水裡,就這樣坐著,從初始的酸痛到漸漸地麻木,第二日天亮,他的雙腿腫脹,無法彎曲,也站不起身!楊永松思緒萬千,想起自己年僅十幾歲的生命過往,走過的革命道路,他爬到一個坎子地上坐下來,取出在一次勝仗後買的一雙沒有補底的襪子穿上,又拿出一直捨不得穿的新草鞋套上,他想,如果橫豎走不動,我總是要死的。

部隊出發了,楊永松穿著新草鞋新襪子,一根木棍當手杖跟在部隊後面一步步往前挪移。兩三個小時過去了,他的腳能感覺到暖和了,開始消腫,楊永松非常高興,他又一次甩掉了死神,往前追趕革命隊伍去了!

1935年10月,“紅小鬼”楊永鬆緊跟著革命隊伍,整整走了一年,走到了陝甘蘇區的吳起鎮,長徵結束了。楊永松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八年烽火:抗日硝煙中成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麵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烽火。國共和談一致抗日,紅軍改編為八路軍,8月22日,楊永松所在的一一五師召開誓師大會,統一換戴有國民黨軍青天白日帽徽的軍帽,楊永松和大家依依不捨地摘下紅五星軍帽。8月23日,六八五團為全師先頭團,從駐地出發,一路開赴前線,此時楊永松任六八五團政訓處技術書記。到冉莊集結後,楊永松隨著隊伍翻了一座山沿著一條河向平型關側後前進,參加平型關戰役。平型關戰役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因抗戰初期日本兵訓練有素,個人單兵做戰能力很強,戰鬥打得非常慘烈。25日打掃戰場,楊永松所在六八五團死傷800人以上,全團只回來900餘人,有一個連隊只剩下一個副指導員和一個戰士,許多戰友為保家衛國獻出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

1939年新年過後,馬上就要繼續挺進敵後去了,這時,楊永松接到了調他到師政治部任秘書的命令,他有些想不通。到職後,師政委羅榮桓找他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談話,楊永松深深了解了秘書工作的重要和組織對自己的信任,他以他一向的真誠樸實回答道:“我人已到職,首長又專門談話指教,我一定好好工作。”1942年10月,時任教導二旅五團政治主任的上級調楊永松去中共山東分局高級黨校學習,後來又調任綏德抗大總校部秘書科科長,在徐向前校長身邊供職。1945年4月23日,楊永松以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黨的“七大”。1949年3月,楊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戰軍戰車師任政委。

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將軍銜。楊永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手撫著勳章,楊永松淚眼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犧牲的戰友們,他們沒有看到全國的解放,他們的鮮血灑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和平。從70歲之後,楊永鬆開始著手撰寫回憶錄,2008年5月,在楊永松將軍年屆90歲高齡時,一本15萬字名為《硝煙往事》的回憶錄正式出版了。這是一部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