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樺[音樂家]

楊樺[音樂家]

楊樺是著名音樂指揮家,男性。楊樺的指揮風格熱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十分重視隊員的人個技巧和集體諧調。曾指揮邊中外著名交響樂作品。有《向秀麗交響詩》、《南海之濱組曲》、《凱鏇》等作品。

基本信息

簡介

著名音樂指揮家楊樺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37年參加抗日歌詠和戲劇活動,擔任藝宣隊指揮。1946年畢業於國立福建音專,師從保加利亞專家尼哥羅夫教授,理論作曲課則由我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繆天瑞先生擔任。1955年,北京中央樂團舉辦了全國指揮培訓班,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著名指揮家戈斯林授課。楊樺在指揮班進修兩年結業後,在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和中央廣播樂團交響樂隊擔任客席指揮。曾任廣州市文工團副團長、華南歌舞團、廣州樂團、廣東歌舞劇院、珠影樂團指揮;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第二、三屆副主席。

求學簡況

在福建音專求學期間,楊樺先生努力刻苦,勤奮好學,為專業小提琴和理論作曲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學校成立了管弦樂隊,由於音專沒有設立指揮專業,楊樺先生便擔當起樂隊的指揮,經常參加排練與演出,在實踐中苦幹、巧幹,逐漸總結出一套樂隊組織的規律與指揮技巧,為以後的專業指揮工作定下了美好的藍圖。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46年畢業時楊樺先生留校任助教。從此,一顆天才的音樂之星在中國樂壇冉冉升起,即將閃爍出奪目的光彩。

堅持走民族化的道路

客席指揮

1950年,組織上任命楊樺先生為廣州市文工團副團長,並組建管弦樂隊(現在不少音樂界老同志如金友中、金洪中、彭家榥、鄭祖綿、黃尚志等均是當時管弦樂隊的成員)。1953年華南歌舞團成立,楊樺先生任樂隊隊長兼指揮。1955年,北京中央樂團舉辦了全國指揮培訓班,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著名指揮家戈斯林授課。楊樺先生在指揮培訓班進修兩年,結業後,楊樺先生在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和中央廣播樂團交響樂隊擔任客席指揮。

廣州樂團交響樂隊成立

1957年廣州樂團交響樂隊成立,成為華南地區第一支正規的交響樂隊。樂隊的籌建過程,浸透了楊樺先生的心血與汗水。我國著名交響樂指揮家李德倫說過:“我們的這個事業都還很幼稚,就我自己而言,又不知有多少遺憾和不滿足之處。但是,我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使這個事業發展起來。”楊樺先生的藝術實踐,正是體現了李德倫先生的思想精神。建隊之初的工作是繁重而又艱巨的,去市內的南方戲院演出,樂器是用板車拉到劇場的;下鄉演出,樂隊演奏西洋的樂曲民眾聽不懂,較難接受;社會上還存在著“中”、“西”之爭等認識上的問題。

交響音樂如何為大眾服務

楊樺先生從小就喜愛民歌和廣東音樂,從他開始學習音樂起,就對中國民族的東西,傳統的東西情有獨鍾。針對建隊之初的現狀,他以理性的、冷靜的思維去分析、去判斷。他首先想到的是交響音樂如何為大眾服務、如何為大眾所接受,我國有幾億人民,應該為人民而發展中國的交響樂事業。他認為:我們確實需要用科學的理論去判別和認識一些有關民族化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認識問題。……判別藝術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只能從藝術實踐和社會影響來予以檢驗。我們豐富而精美的民族音樂傳統,在民眾中有這樣深遠廣泛的影響和作用,本身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楊樺先生還認識到另外一種現象,是對民眾的美學觀點和欣賞習慣的規律性認識不足的問題。有些人不但沒有充分認識這是悠久的歷史傳統,千百年來民眾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所形成的客觀規律,甚至認為可以憑藝術家的主觀想法去任意改變,於是往往漠視民族音樂傳統的藝術經驗與技巧,以至對之採取粗暴的態度。其實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承認它是一個客觀存在,只能沿著規律去發展、自覺地去尊重它,深刻地去認識它,學習它,駕馭它,掌握它,從而使自己的藝術創造得以充分的自由飛翔,真正給它以新的發展和變革。

演奏民眾所熟悉的樂曲

基於明確的變革理念,楊樺先生意識到本土的交響樂必須要演奏民眾所熟悉的樂曲,要創作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於是他首先從改編廣東音樂起步,自己帶頭改編了如《賽龍奪錦》、《旱天雷》、《水仙花》、《娛樂昇平》等多首廣東音樂樂曲,他還發動有能力的人來參與這場變革,後來鄭祖綿等人也改編了廣東音樂《柳浪聞鶯》、潮州音樂《畫眉跳架》等樂曲,群策群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西洋樂隊形式來演奏民眾熟悉的、改編後的民族傳統樂曲,觀眾自然是會由衷的喜愛的。緊接著在改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楊樺先生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創作了管弦樂組曲《南海之濱》、小提琴與管弦樂《凱鏇》、交響詩《向秀麗》等極富民間音調的音樂新作品,樂隊除了正常演奏、介紹外國優秀作品外,更以充滿民族音樂氣派的中國管弦樂作品獻給大眾,使樂隊聲譽大增,到哪裡演出,都受到各界民眾的歡迎。1960年,廣州樂團在華東等地進行七省、市的巡迴演出,節目幾乎全部是本團創作的富有廣東地方音樂特色的曲目,深受各地觀眾的讚賞。時任上海文化局局長的孟波評價說:“廣州樂團這次的演出是我們搞民族化的好榜樣。”

奮鬥在中國交響樂事業中

楊樺先生身體力行地奮鬥在中國交響樂事業中,他不但在本團實行交響樂民族化的改革,還利用指揮各地樂隊、音樂會的契機,演奏、推介中國作曲家創作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交響樂作品。1981年,楊樺先生受中央文化部的邀請,在北京全國第一屆交響樂作品評獎會上擔任評審。1982年赴香港指揮香港泛亞交響樂團舉行中國獲獎優秀交響樂作品音樂會,成功地演奏了李忠勇的《雲嶺寫生》,張千一的《北方森林》,宗江、何東的《鹿回頭傳奇》等作品,獲得了中外記者與香港同胞的高度讚揚。  

一生奉獻給音樂事業

為中國電影音樂事業獻出一片誠心

好鋼總是堅韌、耐磨的,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心的楊樺先生,不管到什麼部門,總能象金子一樣閃閃發光。文革後,組織上將楊樺先生調到了珠影樂團,又讓他組建管弦樂隊。他很快適應了電影製作的規律,一頭扎進創作中,以奔放的熱情,更成熟的作曲技巧,創作了《藍天防線》、《慧眼丹心》、《三家巷》等電影的音樂,還指揮樂團為《大浪淘沙》、《逆風千里》等多部電影演奏配樂,為中國電影音樂事業獻出了他的一片誠心。五十年代初期,楊樺先生曾兩次赴朝鮮為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獻上他們喜愛的交響樂作品,同時以國際主義的激情,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譜下了難忘的音符。

與中外音樂界人士相處融洽

由於楊先生的性格隨和,與音樂界人士相處融洽,多年來,他曾指揮樂隊與我國著名音樂家劉詩昆、盛中國、司徒華城、俞麗娜、鮑蕙蕎、施鴻鄂、吳雁澤、葉佩英、迪里拜爾等愉快地合作過。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多次與前蘇聯指揮家、人民鋼琴演奏家以及我國的李德倫大師等同台演出過。楊樺先生的創作是多方位的,有歌劇、舞劇、交響樂、電影音樂等等。他創作的廣東音樂《綠水長流》,深得著名高胡演奏家甘尚時教授的稱讚與喜愛,稱這是解放後難得的一首廣東音樂好作品。1981年3月,楊樺先生與李煥之、丁善德、杜鳴心等12位中國音樂家,首次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亞洲作曲家大會及音樂節。

指揮風格熱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楊樺先生的一生,先後指揮過抗戰時期的救亡歌詠隊、福建音專的管弦樂隊、香港的電影樂隊、廣州市文工團管弦樂隊、廣州樂團交響樂隊、珠影樂團、深圳交響樂團、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中國廣播樂團交響樂隊等音樂團體。經常推薦、演奏賀綠汀、李煥之、瞿維等老一輩作曲家的作品。他的指揮風格熱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十分重視隊員的個人技巧和集體諧調。

成為中國36位指揮家之一

黨和人民對楊樺先生畢生忠於交響樂事業的貢獻,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擔任過廣東省文聯委員,省、市音協副主席,第三屆省人大代表,第四、五屆省政協委員等榮譽職務。1999年7月,北京知識出版社出版了由祖振聲主編的《中國音樂指揮家生涯》一書,廣東作者曾昭仁、陳潔明撰寫了《夢想與現實》文章,詳盡介紹了楊樺先生的藝術生涯,楊樺先生成為中國36位指揮家之一,其藝術功績已永久載入了中國音樂史冊。

主要作品

有:交響詩《向秀麗》、管弦樂組曲《南海之濱》、小提琴與管弦樂《凱鏇》等極富民族音調的音樂作品。還改編了《賽龍奪錦》、《旱天雷》、《水仙花》、《娛樂昇平》等多首廣東音樂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