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標

楊樹標

楊樹標:1938年1月16日出生在溫州市區土地堂巷一個工人家庭。國小畢業於三希國小,1950年考入建華中學(今實驗中學)。曾任杭州大學校長助理、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楊樹標,1938年1月16日出生在溫州市區土地堂巷一個工人家庭。國小畢業於三希國小,1950年考入建華中學(今實驗中學),1953年考取省立處州師範
楊樹標教授
學校(今麗水學院)讀普師,1956年考上浙江師院(杭州大學前身),1960年畢業於杭州大學(後四校合併稱浙江大學),並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進修,參加過田家英主持的《中國通史》編寫組與何乾之主持的《蔣介石傳》編寫工作。曾任杭州大學校長助理、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2003年退休前為浙江大學歷史系主任、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港澳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國家教委第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檔案學會副會長、當代史學會副會長、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及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等。他連任省政協五屆特約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長期以來,楊樹標從事中華民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先後出版專著有《蔣介石傳》、《宋美齡傳》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史稿》(第一卷、第二卷,合著)《中國現代政治思想評要》(合著)、《抗日戰爭史新論》(合著)等22部,發表有關論文100餘篇,曾獲得省社科成果一等獎2個,《抗戰中的蔣介石》曾獲得國家圖書提名獎等。
採訪對象:楊樹標民國史專家 浙江大學歷史系前主任 教授 博士生導師(簡稱楊) 專欄主持:金輝本報記者(簡稱金)
對於蔣介石,中國人心中有桿秤,歷史能做出公允的評價。
大陸最早出版評述蔣介石的政論著作是陳伯達的《人民公敵蔣介石》,這是影響很大的一本書,全面否定了蔣介石。
去年上映的《建國大業》,不僅將國慶獻禮電影推上了一個藝術高峰,也在對蔣介石形象的處理上做出突破,沒有臉譜化的簡單貶斥,而是將其反歷史潮流的失敗原因從藝術角度進行了闡釋。
不僅如此,《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潛伏》等電視劇,蔣氏家族與國民黨的一些人物形象也經歷了從醜化到人格化的過程,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是新中國在文藝領域的進步。
其實,在此之前楊樹標對蔣介石的研究已經獲得了重大突破,1989年他出版的《蔣介石傳》,對蔣介石做了部分肯定,開始採取分析的態度來研究。因此,他成了中國大陸撰寫《蔣介石傳》的第一人。
這位“第一人”是溫州人。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楊樹標就居住在離西湖不遠的地方,頗有福分地享受著這般景色。
楊樹標先生個子不高,眼睛也不大,理的是西裝頭,沒有故作高深的架子。他的話開放實在而不失分寸,說話時總是笑眯眯的,有點風趣。我們的採訪仿佛在向他請教當前熱門的民國史。
從“險學”到“顯學”
金:楊先生,您好。來杭州之前,好幾位老先生向專欄推薦您,稱您是中國老一輩研究蔣介石的專家。說起蔣介石,我們過去讀的是《人民公敵蔣介石》和《金陵春夢》,幾乎只知道蔣介石是“流氓”、“草包”,只會罵“娘希匹”。 近些年來,民國史研究經歷發生了從“險學”到“顯學”的突飛式發展,這是因為史學界學術環境的改善,因而您寫出了大陸第一本《蔣介石傳》。您作為親歷者,有這樣的感覺嗎?
楊:是的,這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們走實事求是的路線,學術研究才有了實事求是的環境。我體驗過其中可喜的變化。2002年,我去美國夏威夷參加學術會議,一同與會的台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秦孝儀向我表示,願意跟大陸合辦一個蔣介石學術研討會。回國後,我將此向有關部門作申報,但是沒有成功。
2007年1月,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成立。當時目標之一就是召開一次以蔣介石為主題的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6月,即獲得同意批覆。這種變化很能說明問題。所以,我得益於改革開放,否則就沒有我的學術生涯和成果。
蔣介石是個歷史人物,也不可能真的像你說的是“流氓”、“草包”,只會罵“娘希匹”。如果真是這樣,那共產黨也就沒有什麼了不起了,蔣介石集團畢竟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不是那么簡單的。打敗蔣介石要花智慧和力量,這正說明共產黨的真正強大。
金:對的,現在研究蔣介石或出版蔣介石傳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那是學術界的一大忌,有為階級敵人樹碑立傳之疑。您當時是怎么會想到研究蔣介石的?不擔心冒風險嗎?
楊:這與我1960年提前半年從杭州大學畢業後,就到北京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進修有關。1961年,陳毅同志提出寫一部《蔣介石傳》,這項任務交給何乾之先生。何乾之是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著名中國現代革命史學家。時年23歲的我有幸參加何乾之承擔的寫《蔣介石傳》的研究小組的工作,成了手下的“助手”。這樣我們從中科院圖書館第一次讀到了台灣出版的為紀念蔣介石70歲的《蔣介石言論集》和《黃埔訓練集》、《東徵訓話集》、《廬山訓練集》、《峨嵋訓練集》等資料,才發現蔣介石還有這么多的言論。1962年,我回到杭州後又讀到了杭大圖書館收藏的有關蔣介石的資料。於是,我的第一個課題就是《蔣介石是怎樣上台的》。這便是我研究蔣介石的開始。後來這個課題就成了我的《蔣介石傳》的第一章。可惜,何乾之先生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蔣傳書稿,後以《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出版。
蔣介石的五個階段
金:您確實是老一輩研究蔣介石的專家啊。聽說您撰寫的《蔣介石傳》連印了11次,發行量達30多萬冊。您在《蔣介石傳》中是怎么評價蔣介石的?
楊:在這本傳記中,我堅持一個觀點,雖然海外和國內學者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不一樣,但我們不能一味貶低蔣介石,要一分為二地來看他政治生涯各個歷史階段。蔣介石在大陸的幾十年,大體可分五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是辛亥革命時期,大約從1911年至1922年。在這個時期,蔣介石是個肯定性人物;
第二階段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從1923年至1927年。這個時期比較複雜,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取得上海、南京之前,蔣是一個基本肯定的人物。1927年3月以後,直至“四·一二”、“七·一五”,蔣介石自己否定了自己的革命歷史,叛變了革命,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應該完全否定;
第三階段是南京十年,1927年至1937年。這個時期蔣是個基本否定的人物。他所幹的事情的核心是反共反人民;
第四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也就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間,時間從1937年至1945年。這個時期,蔣介石是一個基本肯定的人物;
第五階段是新內戰時期,時間從1945年至1949年。這個時期里,蔣介石是個完成否定的人物。他挑起了一場新的內戰,置人民死活於不顧,與中共一拼,最後被趕出了大陸。總之,蔣介石是一位逆歷史而動的人物,末了被歷史前進的潮流所衝垮。
此書出來後,台灣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見到此書後,來信稱讚大陸能出版這樣的書“十分不易”,作者能這樣寫“可敬可佩”。
蔣介石與孫中山
金:蔣介石是民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關鍵性人物,是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中心人物。您從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出發評人論事而得到兩岸的認可,這是史學家的歷史責任。您認為在傳記中最大的突破是什麼?
楊:我在《蔣介石傳》中第一次糾正了中共黨史、革命史中40多處不同的史實。我認為,在蔣介石與孫中山的關係問題上突破最大。
長期以來,認為蔣介石是騙取了孫中山的信任,說蔣介石的師父是陳其美(陳英士),不是孫中山。陳其美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受到各方面稱頌的肯定人物。
我在研究中發現,蔣介石得到孫中山的信任,除了與陳其美的推薦有關之外,更主要的是由於蔣介石本人的才能,尤其是軍事才能。1918年春,蔣介石南下廣東,直接參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就當時的情況下,孫中山的確需要軍事人才,特別像蔣介石這樣的科班出身的軍事人才。因而孫中山對蔣介石的評價非常之高,認為他同蔣的關係是“如身之臂,如驂之靳”,孫還評價蔣介石是“守經達變”之人。於是,將重任交給了蔣介石。
金:對歷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是社會認知價值的進步。歷史學家不應是漫畫家,尊重史實為本。正如清人章學誠說:“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史德者何?著書者之心術也。”您是很難得的。近年來美國胡佛研究所才公開蔣介石日記,而當初您研究時資料是很匱乏的,您在研究中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楊:2009年7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正式開放蔣介石日記、尤其是蔣介石在台灣時期所寫的日記。這對研究民國史和蔣介石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我們開始研究時,雖然也擁有一些資料,但因其它種種原因,在研究上是很難有所突破的。
我是1956年入黨的老黨員,我明白我從事的學術研究是與政治有著直接的關聯,所以時時提醒自己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用史料寫歷史。在方法上,大膽地走出又巧妙地走回來。實際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啊。人們常說要恢復歷史本來的面貌,但這是不可能的,能接近這個面貌就不錯了。我儘量為之。
歷史是一生的專業
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是廣為傳誦的治學格言。治史也需要有這種精神。您做到了,成了研究蔣介石的著名專家,那您是怎么走上治史這條道路的?當年在溫州受誰之影響?
楊:與我小時候喜歡歷史有關吧。我的父親是電業工人,因此在當時來說我的家庭出身有“工人血統”,就是憑此我沒有被打成“右派”,僅批判了一下。我小時候很調皮,5年的國小讀了4所,先後是保國民國小、城南國小、水木石國小(今建設國小),最後從三希國小畢業,三希是所好學校。校長王曉梅先生給我印象很深,他在台上朗讀的《武訓傳》,我至今還能背頌:“有志竟成語非假,鐵錐磨針理是真,古今來多少奇男子,只難得山東堂邑姓武人,武先生單名訓,沿門托缽難度日,一個饅頭囫圇吞……”
我對歷史的興趣是在建華中學讀國中時受歷史老師的影響,歷史裡故事,好聽好記。我幼年時愛看小人書,連上廁所都愛不釋手,我的記憶力強,看了都記得。我在學校歷史和數學兩科特別好,記得我讀大學了,在勤工儉學時還家教數學呢。
選擇讀歷史專業是這樣的,在浙師院讀的是政治系,1957年政治教育專業解散,我被轉到中文系,讀了一個月老師說你喜好歷史就到歷史系吧。就這樣將歷史作為一生的專業。這的確是一個使人聰明起來的學問。
金:隨著學術環境的改善和對民國歷史人物研究的深化,民國史的研究日趨熱門,而且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聽說您的女兒楊菁也是位史學博士,她會傳承您的專業嗎?
楊:是的,她也是溫州人啊。子女繼承歷史學專業是很少的。1995年她從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並獲學位,現為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教授。她一直從事中國現代史與當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過《宋子文傳》、《宋子文家事》、《百年宋美齡》、《中國當代史事略述》、《抗日戰爭時期的蔣介石》、《孔祥熙家事》、《蔣介石與日本的恩恩怨怨》等著作,其中有與我合作的。昨天,我們又一本《蔣介石傳》(1950~1975年),也可說是原蔣傳的續傳書稿交出版社。我不希望我的治學模式影響她,她年輕,接受的信息快又多,我希望她比我強,也為溫州爭光。

楊樹標 河北省抗震專家

楊樹標,出生年月:1959年1月30日,職稱:教授,研究生導師。河北保定人,中共黨員。1982年8月畢業於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工民建專業。現為河北工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主任兼結構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
楊樹標於1982年參加工作,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餘年,長期從事工程結構抗震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十幾年來主要進行了建築結構抗震隔震實驗及研究。其中完成了煤炭部項目“框架摩擦支撐的抗震耗能研究”,完成了河北省科技廳項目“砌體結構複合隔震減震體系研究與套用”,完成河北省教育廳“複合隔震體系研究”,完成河北省建設廳“複合隔震支座試驗研究”、“建築結構植筋試驗研究”、“低強度檢結構加固試驗研究”等項目。發表論文幾十餘篇。進行了數個建築的抗震鑑定工作。是河北省抗震專家。
擔任《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教學效果良好。《建築結構抗震設計》被評為省精品課程。結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