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楣良

楊楣良

楊楣良,著名中醫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張療法互補,擅長運用針灸及鉤針等特種針法,診治內科疑難雜症、脾胃病、心腦、神志病證、痛證等有獨到之處,編著有多部醫學專著,並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學術成果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楊楣良,男,漢族,193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主任中醫師,國家級、浙江省名中醫,全國五百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1947年涉足醫林,先攻內科,後學針灸。早年師從浙江名醫張碩甫(內科)、馬雨蓀(針灸)、1951年畢業於北京中央衛生部針灸研究師資班,親聆朱璉、王雪苔、許式謙教授教誨。後進入北京中醫學院西醫班進修,1965年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繼續深造,師從中國工程院士程莘農教授和姜揖君教授。

自1951年起在北京中央衛生部針灸療法實驗所(現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前身)從事臨床、科研和擔任國內和數十個國家的留學生、進修生的指導老師及涉外醫療,積累了豐富的涉外醫療和對外教學經驗。曾兼任北京中醫門診部中醫科、針灸科主任。

“文革”期間,隨中國中醫研究院、北醫系統和首都大批醫務工作人員奔赴祖國西北。任甘肅省定西第二人民醫院負責人,兼門診部和針灸科主任;1980年調任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工作。歷任針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持科研學、日常門診工作,涉外醫療和主要參預我省最早的國際針灸班的籌備,並主持國際班的教學和臨床指導等工作。時任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委員、中國特種灸法研究會委員、浙江省衛生系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等。兼任中國針灸專家講師團教授、中國真氣運行研究會學術顧問、浙江省針法灸法研究會會長、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針灸世界》——國際針灸雜誌(英文版)、《浙江中醫雜誌》編委。

曾受我國政府選派,出任中非共和國總統、國家元首的醫藥顧問、保健醫。被該國授予國家一級復興勳章和獎狀,成為當時國內針灸醫師在援外工作中獲獎、授勳級別最高者;曾被邀請出席“國際傳統醫藥大會”、“世界針灸聯合會針法灸法現場表演會”、“國際傳統針灸與氣功學術研討會”、“世界針灸聯合會成立10周年學術大會”和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國際中醫學術大會”等大型國際醫學學術大會,並作學術報告;先後被邀赴法、日、英、德等國工作、醫療、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2000年初月被浙江省衛生廳選派作為“浙江省赴港名醫名藥展暨學術交流團”專家成員。屆時參加了講學和學術交流,同時還參預了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家中醫院成立大型義診活動。

先生從醫60年來,矢志岐黃之道,歷經磨礪,勤求古訓,“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兼收並蓄,融合匯通,堅持創新,注重實效,強調診治勿忘整體,醫療探源求本。臨床明析標本虛實,施術注重“治神”,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風格。

臨床上先生主張療法互補,擅長運用針灸及鉤針等特種針法,診治內科疑難雜症、脾胃病、心腦、神志病證、痛證等有獨到之處。先生擅用“八脈交會穴”,“會穴”、“特定穴”、馬丹楊十二穴等,組方取穴少而精當,以達到一穴多效,效專力宏的治療效果。對急症的治療,創立了“十法”以救急危。

科研項目

科研方面,首創“楊氏鉤針”及“鉤針療法”;研製成功國內首台“微電腦多功能灸療儀”和“NL-90人體肘部扭力測量儀”。其中“楊氏鉤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有“微電腦多功能灸療儀研究”、“鉤針刺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研究”、“浙江近代針灸學術研究”、“益智針灸文獻研究”、“電腦智慧型模擬樓百層針灸治療及經穴圖像處理”、“駐波疊加理論對經絡本質的生命科學研究”、“楊氏鉤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等國家、省、廳級研究課題,其中多項研究課題,均獲省、廳級科研成果獎。“楊氏鉤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被國家中醫管理局定為“百項中醫臨床實用技術研究及推廣項目”。

幾十年來先生治學勤勉,篤學筆耕不輟,主編專著有《實用針灸手冊》、《中國鉤針療法》(上述兩書均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鉤針的理論與臨床》等五部;參編著作有《浙江近代針灸學術經驗集成》及《中國經絡文獻通鑑》(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芒針療法》等四部。由於學術成績顯著,其事跡被選入《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中國專家人名志》、《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浙江科學技術志》及《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等。

學術成果:“益智針灸文獻研究”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

“電腦智慧型模擬針灸治療及經穴圖象處理”省科技三等獎

“楊氏鉤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臨床研究”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實用針灸手冊》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

《中國鉤針療法》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

《中國文獻經絡文獻通鑑》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