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岸曉風殘月

楊柳岸曉風殘月

楊柳岸曉風殘月原為唐教坊曲。相傳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二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捨的感情。原文: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作者含義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玄宗避

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

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二字,仄韻。這首詞選自《

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

都城

汴京(現在

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捨的感情。

原文賞析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捨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後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塗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像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願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淒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後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於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淒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淒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後長遠構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緻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作者簡介

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