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林[藝人]

楊林林[藝人]
楊林林[藝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林林,演員、模特、歌手,內地90後時尚嫩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戲。楊林林氣質清純甜美帶有高貴的魅力,多次參加大型文藝演出和媒體娛樂活動與商業演出,也參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楊林林年紀雖然不大但已經在娛樂圈嶄露頭角,自小奮進向上能吃苦;這為她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至今獲得的成績足以證明她的努力沒有白費,相信她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影視作品。同時是《男人裝》《時尚芭莎》《瑞麗》《昕薇》等各大時尚雜誌的御用模特。

基本信息

青年作家楊林林

人物簡介

楊林林,男,四川樂至縣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資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樂至縣作家協會會員、南充嘉陵江文學創作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作協《星星》詩刊特約通訊員、河南天星教育集團特約記者、樂至縣吳仲良中學風箏文學社首任社長,終生名譽社長,《風箏》雜誌主編。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院報星光通訊社社長。

作品獲獎

首屆“樂山杯”全國文學藝術作品大賽優勝獎
第二屆“創新作文杯”大賽優秀獎
第二屆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二等獎
第七屆“小天鵝杯”全國作文大賽三等獎
第十一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省級一等獎
2010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徵文大賽三等獎
南充康源水務集團建司60周年徵文優勝獎
2011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徵文大賽三等獎等省內外文學獎項。

文章發表

《讀與寫》
《德育報》
《樂至文學》
《樂至文化》
《林城文藝》
招生考試報
《南充文學》
《南充職院報》
《貴陽工運》
《美文》
《散文詩》
資陽日報
貴州鄉村文學》等報刊雜誌
自08年春季以來陸續在全國知名文學網站“紅袖添香”上發表《夢醒紅樓》,《秋語》,《小城的秋》,《如果有那么一天》等30餘篇小說,散文,獲得讀者好評。

媒體報導

楊林林:漫漫文學路,筆端著青春
本報記者 符英華
文學作為一門藝術,一直以來深深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歷朝歷代的文人用手中的筆,記錄著生活,關注著社會底層。在那些流傳千古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作家筆端的責任。
高校一直也是文學發展的重要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校園作家的產生起到了強大推動作用。校園作家也影響著整個文壇的興衰。殊不知,其實我院也活躍這樣一位校園作家。他便是——院報通訊社社長楊林林。
一、夢想萌芽:曲折中執著堅守
1991年的冬季,雪花飛舞,空氣里散發著臘梅的清香。在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里,一聲響亮的啼哭劃破了黎明時的寂靜。孩子的出生為這個平凡而又溫馨的家庭平添了最為美麗的一筆。
楊林林,出身於普通農村家庭,小時候家庭經濟不是很好,沒有足夠的錢去買喜歡看的書。父母勤勞耕種,為他湊足了讀國小的費用。在學校里,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生活。他酷愛讀書,覺得每個文字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上國中時,楊林林省吃儉用,用節約下來的生活費訂閱了一份語文課外雜誌。當他第一次手捧那份雜誌,看到裡面優美的文章時,內心深處萌發了一種想寫文章的衝動。他默默的想;“要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寫一篇這么優美的文章,那該多好啊。” 在看到語文課外雜誌上的徵稿活動時,他再也按捺不住,提筆寫下了一篇文章。當他把這篇用心寫的文章給語文老師看,請她修改時,語文老師卻有些敷衍,只是簡單地看了看,寫了兩句評語就還給了他。這對楊林林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他沒有放棄,一種不服輸的意思在他腦海中竄出。他買回一個信封和一張郵票把這篇文章向編輯部寄了過去。與其說是寄出的文章不如說是寄出的他的夢想。由於水平有限,這篇文章最終未能入選,但是楊林林卻收到一封編輯部寄來的信,是一個姓李的熱心編輯。在信中,李編輯為他指出了文章中存在的缺點,並鼓勵他繼續努力。李編輯的這封信點燃了他內心深處那份寫好文章的希望。楊林林毅然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並邀約了幾個文學愛好者在班上組建了青少年文學社。他勤奮讀書,努力寫文章,多次參加省內外的徵文活動,但是大多都是石沉大海,也深知文學道路的艱辛與不易。
二、命運轉折:文學夢想的指路明燈
高中時代,是楊林林在文學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初入高中,楊林林寫的第一篇周記被語文老師陳老師高度讚揚並在全班公開朗讀,陳老師的肯定無疑給他心靈上帶來巨大的安慰。一次課後,陳老師把楊林林叫到辦公室與他交流。楊林林告訴陳老師,他喜歡讀書,喜歡寫文章,可是一直是“孤芳自賞”,沒人賞識。楊林林對文學的這份執著,被陳老師看中。陳老師對他進行指導幫助,從那以後,楊林林的寫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文章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也正因為陳老師的鼓勵與肯定,使楊林林在文學的道路上堅持前進。高二上學期,楊林林看到其他學校都有文學社,而自己學校卻沒有,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將一封組建文學社的建議函交給了慈祥而又可敬的老校長手裡。老校長看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說:“難得你對文學有如此的執著,這件事我和其他領導開會商量一下,等幾天給你回復。”他懷著忐忑的心情離開了校長辦公室。接下來等待的日子對楊林林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一周后,陳老師把楊林林叫到辦公室,問他是不是給校長寫過信。楊林林一聽,內心十分緊張。他不安的告訴陳老師說:“寫過,難道出了什麼事嗎?”陳老師微微一笑:“別緊張,校長答應了這件事,還把我們幾個語文老師叫去共同商討呢。”此時楊林林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臉上綻放出笑容。經過學校一個月的籌辦,風箏文學社正式組建,楊林林經過重重面試脫穎而出,擔任風箏文學社首任社長,主編校刊《風箏》。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楊林林與編輯部同學一起努力,《風箏》雜誌正式出版,該雜誌在全國中國小優秀校內報刊評選中榮獲最佳校刊特等獎。《風箏》雜誌的出版及獲獎無疑是對他的文學道路上的一種莫大的肯定。
楊林林真正步入文學道路並與社會知名作家有所接觸是在高二下學期,來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08年9月,樂至籍作家伍元新回鄉探親。經好友介紹,楊林林懷著仰慕的心情與伍元新老先生見了面。楊林林的言談舉止和對文學的見解得到了伍老先生的賞識。後經伍老先生介紹,楊林林認識了樂至縣作家協會副主席胡興模老師。胡老師待人和藹,熱情,他將作協圈裡的知名作家介紹給楊林林一一認識。經過胡老師的親切指導和楊林林自己的勤奮努力,他的文章相繼在資陽市,四川省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後來經胡老師推薦成功加入樂至縣作家協會,成為該協會年齡最小的會員。08年12月,四川省小小說學會“帥鄉冬韻”筆會在樂至召開,楊林林榮幸受邀出席。會上,楊林林有幸認識了《四川文學》牛放副主編。牛副主編在文學路上對楊林林進行了細心的指導,09年還帶領楊林林參觀了四川省作家協會和《四川文學》雜誌社。
09年9月,楊林林離開樂至,離開那份熟悉的故土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南充。他對未來感到迷茫。正當他惆悵困惑時,學院院報責任編輯朱濤老師,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指航燈為他指明前進的方向。朱濤老師筆耕不輟,在他指導下,很多學子都施展了文學才能。朱濤老師帶楊林林走進了南充這片肥沃的文學土地。楊林林在學院院報副刊,新聞創作上都有所收穫。09年10月,楊林林在朱濤老師的引薦下有幸與南充嘉陵江文學創作協會蕭紅濤老師認識,並在蕭老師支持下,擔任嘉陵江文學創作協會理事。
楊林林在南充這片文學氛圍濃厚的天空下,努力創作,繼續堅持自己文學夢想,並且不斷嘗試向外走。2011年對於楊林林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一年。這年裡,他成功加入四川省散文學會、資陽市作家協會。
三、書寫社會、關注民生乃是作家的責任
採訪中,楊林林告訴記者:“許多作家,著作頗豐,但是依舊為人溫和,不擺架子,足以說明,文學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文學不能帶來大量金錢,改變現實生活,但當自己垂垂老矣時再回頭翻一下那泛黃的紙張時會感到欣慰,有此足矣。”
在談到現今的文學氛圍時,楊林林長嘆一聲語氣凝重的說到:“曾經認為喜歡文學的人有很多,現在才明白很少,在如今這個紙醉金迷的經濟社會中,文學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文學不再是過去那令人沉迷的藝術,現今真正接觸百姓生活,用文學反應民生的文章少之又少,但是我堅信,文學雖然受到衝擊但絕對不會被泯滅,文學之路雖是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當記者問起如何看待將文學愛好和文字發展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時,他態度堅決的說:“喜歡文學,才會去書寫。當孤獨了,文字是最好的伴侶,當傷心了,徜徉在文字海洋中會變得開心。正因為如此才會去寫些東西,因為將文字作為愛好去書寫的時候,心靈會感到放鬆。如果將文字賦予上了金錢的色彩,一味的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那么就只是為了取悅讀者而寫,與心靈違背。寫文章前提是按照自己心裡所想的寫出來的東西被大家認可,而不是只為取悅而與心相悖!作家應該通過自己的筆去關注社會,關注民生,表達感受,這才是文學作品長傳之本。”
文學之路漫漫,前行必定分外坎坷,用筆書寫人生還遠遠沒有停息。在那片純淨美麗的文學天空下,楊林林正努力耕耘著。文學帶給他的很多很多,這也一定會成為他一生難以忘懷的印記。
《南充職院報》

代表作品

品味歷史的厚重
—游龍門古鎮
歷史之書,在不經意間一頁頁翻過。過去所留下的點滴痕跡,則成為了書韻,留香,如古鎮,古廟,古街、、、、、、
近日,流連於龍門——千年古鎮。歲月的風霜洗滌了原來的容顏,留下星星點點斑駁的記憶。興市於北宋年間的龍門,到今日,千年光景,清一色的青瓦平房,青石板路、、、、、、
初次邂逅龍門,是在一個微雨的清晨。天氣微微的涼了。走進雨幕,踏上青石板路,聽細雨的淅淅瀝瀝。走近油坊街,兩旁的青瓦平房,沒有改變容顏,置身於老街之中,不再有城市的繁榮,彷佛回到了當初的那個年代,千年滄桑的歷經,在這裡留下了太多的痕跡,是那依舊飄香的菜油,還是那街上的老湯圓鋪,你一留心,會發現,這街,隱藏了那么多的故事,也許,許久不能說完。留念油坊街,回味曾經歲月的痕跡,才發現,這種感覺,如同這細雨一樣,靜了世界,也靜了心靈,隱了塵埃······
中國自古就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想不到,這傳說便出自龍門——這個充滿靈性的千年古鎮。
初到龍門碼頭,便被這寬闊的江面所震撼了。細雨中的江面若隱若現,一片朦朧中,隱了多少靈的山色。江心中有一小島,遠眺,細雨掩映下,仿佛真如那與世隔絕的蓬萊仙境一般。中午時分,島上縷縷炊煙,道出了這小島也是煙火人間。寬廣的濱江休閒廣場在“魚躍龍門”主題雕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惹人注目。龍王廟——這個經歷了多年風雨的建築物也改造一新。那彩繪14.2米高的滴水觀音和30多米長的巨龍,在朦朧煙雨的籠罩下,更顯神秘,仿佛真的如天神降臨。這樣的雨天,更為龍王廟增添了一些神秘。離開龍門碼頭前,我再次回首,煙雨中,佛容莊重,巨龍似乎正要飛騰而去······
穿過多條小巷,在煙雨中靜靜聆聽這古鎮的聲音,歷史的厚重鐫刻在這古鎮的每一片瓦,每一塊磚上,風雨多年,不易容顏。
走出古鎮,踏上一條田間阡陌,如此風光,遠處水天一色。田園的氣息伴隨著清新的空氣被我呼吸。抬頭仰望,大岩山,連綿山峰,橫亘巨龍。山腳下,一條石梯高聳入雲,伴著細雨,踏上青雲梯,一步步向上攀登著。
到了山頂,原本微涼的身子,此時已是熱氣四溢。山頂上一條青石小徑蔓延開來。此刻,細雨大了一些,腳踏著梧桐黃葉,漫步向前,山,顯得很靜,這種靜,靜入心扉。沒有城市的繁雜與喧囂,舉目四望,天地間一片朦朧,漸漸的便覺得心中豁然開朗。許多不快瞬間便無影無蹤,心生許多曠達之意,此時心已被漸漸淨化。不知不覺,陣陣佛音入耳,抬眼一看,雲霧寺。原來此山也有佛家。梵音清唱,站在雲霧寺大殿向下望去,煙雨下,雲霧瀰漫,頓時有一種超脫世俗的感覺。佛門真的是清淨之地,伴著清晰悅耳的梵音,聆聽著對生命的理解,這一切,我有些陶醉在這煙火空濛,清新自然的境界。
人們常說,佛是一種心境,只要有心境,心中便有佛,我想佛法無邊,靜思平常,是這游山的最貴之處。
其實,煙雨天,出遊最好,有一種詩的意境,這樣的天,有著深邃的含義。
詩意的雨天,詩意的龍門。雨中讀景,雨中讀龍門。
歷史的塵埃,不會掩蓋你的容顏,品讀你,就是讀一部厚重的歷史。
品讀歷史的厚重,伴隨著歲月,千年風雨,千載滄桑,千年龍門。
又是一年重陽日
數場秋雨,洗滌大地,不知不覺,秋已深,重陽佳節又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重陽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日子。深秋時節,每逢重陽,攜好友,登高,把酒臨風,該是一種怎樣的愜意呀!詩人總是多愁善感的,重陽里賞菊,飲酒,發一生感慨,許多心中不快便於瞬間消失。
時光流轉,又到重陽,滿地金黃映入眼帘,便陶醉在這個詩一般的季節里。
重陽,是鄉村詩意的寧靜。天清雲淡,不時縷縷炊煙裊裊升起,微風拂面,聲聲犬吠,偶爾幾隻白鴿飛過,這一切,是鄉村獨有的。不再過多感嘆鄉村生活的心清如鏡,已經適應鄉村田園生活的獨有詩意。金菊放黃,大地一片祥瑞,流連於匆匆歲月,難以捉摸的時間痕跡。和諧的靜,是秋天裡,重陽的又一番境界。
數著盛滿記憶的童年往事,成年後的點滴。老人們又一次陶醉在重陽,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裡,兒時的黃髮垂髫而今已白髮蒼蒼,從老人們缺失的門牙中,找尋那過去的故事,重陽,又一個重陽,而對日漸蒼老的長輩,心懷感恩,不只是為了過去的歲月……
遠赴他鄉求學,深秋重陽之際,對家有了許多思念,一種淡淡的惆悵,盈胸。十一月的秋天,已是深秋,一個人徘徊於校園小道,腳踏落葉,“簌簌”作響。秋雨也無期,綿綿的,似乎這場雨沒有了盡頭,也使他鄉人兒的心頭,朦朧了許多。秋雨,下在重陽,又一種古典詩意。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又到重陽,遠在他鄉的我,又怎能不對故土滿懷思念呢?
重陽佳節至今已走過千年,千年傳承到今日,重陽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陽登高把酒祝東風,品菊,飲酒,吃重陽糕,這一切已成為度重陽節的重要內容,還記得孩提時代,每逢重陽這天,母親便早早起床,把糯米洗淨,磨成米粉,做成圓圓的重陽糕,小時饞嘴的我,總是圍在母親身邊團團轉,等到蒸好的糕點一出籠,我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一個,咬上一口,卻常常被燙得滿嘴通紅,母親總是一邊責備,一邊用嘴吹著蒸糕,直到不燙了才放在我手中。還記得祖父在重陽這天,總要飲上一杯泡製好的菊花酒。小時候,祖父不準我喝酒,但到了重陽,祖父也會拿出自己製作的米酒,讓我喝上一杯,然後望著我通紅的小臉,開懷大笑……
又是一年重陽節了,我打電話回家,問母親做重陽糕沒有。母親說,你都沒在家,糕吃著也不香嘛。
聽著母親的話,感到鼻子酸酸的,是呀,重陽節也需要團圓呀!我想祖父也許沒有再喝菊花酒了,或許那釀好的米酒已沒有了往日的甘甜。
又是一年重陽日,嘉陵江畔的金菊是否綻放,夢裡的重陽仍舊完美。
古人有詩云:重陽花開今日盛,不待明年花更好。時光的流轉,讓我們來不及作太多的感嘆,真如指間的細沙,轉瞬間,匆匆滑落,十幾年光陰,已經在時間長河中定格。
童年的重陽糕,米酒,已經過去了,往事雲煙,原本以為還在身邊,觸手可及,現在發現這一切,已遠。
又是一年重陽日,我們擁有的還有多少?重陽,我會伴著秋天,在心頭,把你永遠記憶。
家是一種溫度
遠赴他鄉求學,不得已,一大早離開。辰星點點,屋子外一片漆黑。
輕輕推開門,一股寒意頓時布滿全身。坐在父親的機車上,匆匆地向十公里外的小鎮駛去。清晨的寒氣已被父親原本單薄的身體擋住,我已感受不到太多。
一路上很靜,到達小鎮時,天還未亮,原本繁鬧的小鎮,此刻變得十分寧靜,只有些人在昏黃的燈光下,為天亮後的生意忙碌著。我和父親沒有說話,默默地望著那些忙碌的人們。拂曉時分,到達縣城的班車終於來了。我和父親上了車,選了靠窗的位置。車,慢慢地向前駛去,我轉過頭,家的方向越來越遠,漸漸地心變得沉重。靜靜地坐著,不知怎的,眼前浮現的是以前在家的種種歡笑,而此刻心中泛起的一種酸楚,或許這就是戀家情吧。習慣了家,習慣了家的溫度,習慣了家的點點滴滴,是家的溫度,讓我感受不到太多的寒意,暖暖的,於心田。
走出家門,一個人最終要長大,要學會面對生活。當,家,這種溫度,已經在記憶深處紮根時,我發現這種感覺永遠不能忘懷。父親把我送到了學校,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返程。我把父親送到了車站。買完車票才發現,班車要下午二點才發車。我和父親便來到外面走走。
走過車站附近的大街小巷,沒有太多的喜悅,沒有初到這個城市的新鮮感。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十二點,我和父親來到路邊的小店,準備吃午飯,我點了幾個便宜一點的,父親接過選單:“點幾個好的吧,以後難得回家。”
吃過午飯,我和父親來到了車站,我們面對面坐下。也許是這兩天來,長途奔勞,父親顯得很疲憊,不一會兒就睡著了。我沒有睡意,望著日漸蒼老的父親,不知不覺,眼眶竟漸漸濕潤。車站裡的人很多,或許有的人是帶著喜悅回家,或許有的帶著不含離開。人潮中,真的難言,我只能靜靜地等候父親所乘班車的發動。
沒一會兒,父親便醒了,他對我說:“你先回學校吧,學校應該還有事要做,國慶就不要回來了,車費挺貴的。
我沒有答應父親。
最後,在父親是堅持下,我走出了車站,回過頭,我想再對父親說聲要注意安全。
可人潮湧動,父親單薄的身影早已淹沒在人群……
走出車站,此刻,淚已潮濕雙眸。
家,真的是一種溫度,在你寒冷的時候溫暖著你,在你失望的時候激勵著你。
當家已成為一種溫度,它會在心底把我溫暖。
秋語
很多時候總感嘆人生的短暫。放眼窗前,不知不覺,秋的影子已經近了。人們向來是愛秋,頌秋,更多的是悲秋。是呀,秋的到來,總會使人聯想起人生的短暫,總會有一種莫名的惆倀。
光顧著莫名的惆倀,卻不知道這時的秋已十分有味。
野菊花兒已開得金黃,湊近一嗅,有一種古樸的藥香撲鼻而來,便就有了一番特殊的滋味。祖父是個老中醫,每到了秋天他都會去外邊采野菊花曬乾入藥。小時候,我常常背著小背簍樂顛顛地跟在祖父後面。到了有野菊花的地方,祖父會蹲下來仔細地採摘,而我卻采不了幾朵就不耐煩了,祖父總是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性子急可不好喲!”年復一年,想不到這野菊花旁,我竟領會了祖父做人的真諦。
上一次放月假回家。一個人閒著無聊,便到外邊走走。走著走著忽然眼前一亮,好大一從野菊花。我高興地摘了一把,放在鼻下,還是那熟悉的味道。野菊花年年地開放,似乎那如同生命的火焰永不熄滅,而時光的匆匆流逝,我已長大,唯有那不變的記憶永伴秋天。
過了初秋,也便近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了,這時已少有見些綠色,唯有路旁的幾株松柏在秋風中挺立。每天早晨起床,經常能夠看到外邊薄霧朦朧,這也就促成了秋天特殊的韻味。這時的天,似乎很少可以看見碧藍的晴空了。白色籠罩著的大地似乎是哪一位仙女不小心灑下的白紗,若隱若現。秋天的霧通常到了上午十一二點才會散去,當看到炊煙從人家的煙囪中漸漸升起的時候,才明白這時已中午時分了。於是便忙碌一家人的午飯去了。
偶爾也會有太陽出來的時候,搬一張椅子,夾一本小說,置於院中,沐浴於陽光之下。一種暢意,一種閒適,布滿了全身。如果微風一過,家門口的那株梧桐樹的葉子便會“簌簌”地往下落,落在閒適的身上,散落在院落里的每一個角落,那顏色格外奪目。有人問過我秋天是什麼,我撿起腳邊的一片梧桐葉遞給他:這便是秋天。一天隔壁讀國小四年級的妹妹來到院中,拾了一些小的梧桐葉。我問她用來做什麼。她回答說:“夾在書中,做書籤,因為它有秋天的味道。”
“秋天的味道”,多么熟悉而有陌生的詞語!是呀!這秋天的味道又有幾人真正地品透過呀但每個人都會知道這秋的味道,這秋的情韻永遠撩人深思。
這秋,近了,到了,也將遠了。唯有這情韻值得你我用一生去品味。
冬日溫暖
還未來得及認真感覺,這冬天已來到我們身邊。
清晨,推開窗,只見氤氳的霧氣籠罩大地,白茫茫一片。這層霧,朦朦朧朧,掩蓋了一切。遠處的景物映入眼底,只剩一個淡淡的輪廓。田野里的青菜表面附上了一層淡淡的霜,冬日裡的水,十分刺骨,讓人不願靠近。田埂邊的小草已枯黃,往日的青翠已不復存在。冬日裡,一切都顯得孤寂,時而掠過的一陣風,寒意頓時布滿全身,萬物蕭條,一片肅殺。
獨自在冬風彳亍,低頭沉思,想著自己些許煩瑣的小事。這時,一株梨花吸引了我。這是一株早醒的梨花。當周圍萬物還在冬風中沉睡時,她已甦醒,獨自綻放枝頭,獨自歌唱生命。潔白的梨花映襯出周圍的蕭瑟。潔白的梨花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這讓我為生命感動。梨花的生氣讓這個冬季不再是那么的寒冷,我感受到了一份冬日裡來自生命的溫暖。
午後,置身於小院之中,享受著一份獨特的寧靜。陽光從烏雲後探出了腦袋,金色的光芒映照在小院裡的每一個角落。手執一卷散文集,默默的誦讀,時不時凝視遠方,掩卷沉思。一陣風輕拂過,院裡一株老梧桐稀疏的葉子“蔌蔌”作響。烏雲漸漸散去,幾朵白雲在那一方天空中飄蕩。暖意隨陽光布滿全身。抬眼四顧,這冬有了詩一般的境界。
散文集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個冬天,雪感染了我們的心靈,讓生命潔白。
讀罷這篇文章,我聯想起春節里的這場雪。位於南方的這片土地,雪似乎是屬於夢中的東西。兒時常常在電視裡看下雪,便心生憧憬:如果能夠真正見到雪景該多好哇。想不到這雪真的在這個冬季伴隨新年開始飄灑,紛紛揚揚。雪,掩蓋了枝頭點點紅蕊。石梯上,陳年的青苔也被雪蓋上潔白的被子。漫天飛舞的雪,如同精靈,那一刻,心中湧起一股溫暖。這場雪,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跡,這場雪,填補了心靈中關於雪的空白,也讓我在寒冷的冬季看到大家露出的溫暖的笑顏。
整個小鎮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之中。大紅的對聯,高掛的燈籠,放響的鞭炮,使新年的韻味越來越濃了。
陳年的記憶伴隨日曆一頁頁翻過,在心頭銘記,新的一年開啟了新的希望。
漸漸的,冬天正慢慢走過,回首這個冬季。陽光下,暖意直上心田。
在這個冬季詩一般的境界裡,溫暖依舊。
樂至,今夜請將我遺忘
華燈初上,月色朦朧。獨自在街上徘徊。
在熟悉的街道上走著,不時抬眼四周,搜尋著在這裡留下的點點滴滴.三年,曾感嘆這時間太長太長,現在才發現這原來是那樣的短暫。短的讓人來不及去體會這匆匆歲月,來不及去感受太多。
在高高的階梯上,我停住了腳步,抬頭仰望著夜幕下的校宇。最終,我沿著梯子,一步一步走進了校園。
在這裡,我曾和同學們一起歡笑,而這時校園已無人,顯得那樣的寂靜,靜得讓人心頭髮酸。閱讀課文的聲音,還在耳畔迴響,同學的笑容仍浮現在眼前。時光真的太匆匆,不經意間,我們已走過這段日子,腦海中留下了太多無法磨滅的印跡。回味,太多太多的傷感湧上心頭。如煙的往事歷歷在目,一切如在昨日。
站在台階頂端向下望去。萬戶通明,燈火闌珊,這一切似乎都在渲染著這座小城的繁華,這時的我似乎與這繁華毫不相關。走過多次的街道,並沒有因為我而改變什麼,依舊是滄桑歲月讓時間銘記。昏黃的路燈光映照著人們,他們的影子被拉得好長好長。有的忽匆匆地向前趕去,或許是趕著回家吧,家裡有家人溫暖的等待;有的閒庭信步,獨自享受著一份喧囂中的寧靜,這種靜,深入心底,閒適恬淡;有的一家人有說有笑,盡享天倫之樂。這條街,走過許多人,路燈映照出許多背影。不論是行色匆匆,還是寧靜地享受這夜幕下的閒恬時光,人們總是在自己相同的地方,重複著自己的故事,平平淡淡,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也許簡簡單單本就是生活。
再回首,看一下靜謐的校園。今夜,熟悉的校園仿佛並沒有說什麼,無言以對。這一別,再回時,也許會陌生吧,這一切不得而知。轉身,一步一步走下高高的台階,孤獨的身影融入這無邊的夜幕中。
走下台階,麻木地挪動腳步與人們行走在大街上。人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而我,形單影隻。樹影在路燈的映照下,斑駁,露出點點燈光與月色為伴,詮釋著這一切無聲的告白。我,聽著那首熟悉的歌,企圖用音樂來麻醉自己,逃避這離別的孤獨。然而,我發現在音樂的作用下,這更加傷感,用音樂來逃避,顯得徒然。
夜已深。
是的,三年的高中生活,讓我記住了她,不能忘記。回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現在一切都顯得那樣珍貴。她給了我太多的記憶,以前曾用“清新淡雅,溫潤如玉”來形容她,莞爾一笑,婀娜多姿,而如今,佳人已遠,回首,紅顏早已在心中銘刻。一段記憶,一朝一夕,融入生命的每一個片斷里,細細回味,必定會永恆。
只想過好每一天,保留每一天的美好記憶。難忘,樂至這個小城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是師長的諄諄教誨,是同學的一顰一笑。往事如煙,歲月的沉浮讓人生更多一份成熟與厚重,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校園生活的這片淨土,將是最純真的記憶。
樂至,這個生活了三年的地方,今夜,請將我遺忘,把我的每一份記憶,每一份思念都忘卻。因為我擔心離別後,再回首,我會傷心掉淚。也許歲月可以無情地使青絲成雪,可以讓紅顏滄桑,但我相信這份記憶必定會在歲月的沉澱中愈益深刻。
樂至,今夜請將我遺忘,我會隨著一份感動在心靈深處把你記起。
小鎮印象
小鎮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地方,靜靜地站立在那兒,絲毫不引人注意,可小鎮又是那樣的令人不能忘懷。雙腳一踏上這片土地,原本沉睡的靈魂仿佛一下子甦醒過來。
小鎮時刻充滿著鄉村的氣息。深深一吸氣,便能感受到來自鄉村的清新與自然。七月的驕陽炙烤著大地,總是那樣的毒,曬得人頭皮發麻。小鎮早已匯聚了從七村八落來的趕集人,一下子把小鎮的冷清驅散的無影無蹤,取之是一番熱鬧的景象。有的擔著剛成熟的瓜,有的一家人則東走走西逛逛,選購著需要的商品,此刻的小鎮又是忙碌的。火紅的太陽,似乎也沒有對趕集人構成多大的影響。此刻,陽光下等候買主成了一件最有希望的事。“太婆,新鮮的西瓜,一元一斤,包開。”吆喝聲此起彼伏,人們也樂此不疲。吆喝成為大家的廣告,這樣才能招來顧客,而吆喝本身也成為了一種動聽的歌謠。小鎮上的居民不停地翻撿著菜農從鄉下挑到鎮上的新鮮蔬菜。陽光下,菜農滴下的汗水與清晨趕路沾上的露水混成一塊。“這個多少?”“八毛。”“太貴了,再說這菜也不是太好,六毛,賣不?”“大姐,你看,我們從鄉下挑到鎮上,這多少也得值個八毛吧!”最終,兩人以七毛成交,白髮蒼蒼的菜農從婦女手中接過錢,數了兩遍,小心翼翼的放進口袋。那一刻,我看到了難得的笑容,是一種甜蜜的滿足。漸漸地,小鎮上的人少了,菜農收拾好菜籃,一肩挑著擔子,一手拉著小孫子。待走到小鋪前,老人緩緩掏出錢給孫子買了一塊雪糕。“爺爺,你也吃一塊吧。”“乖孫子,爺爺不吃。”
望著孫子甜蜜地吃著雪糕,老人的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仍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同爺爺趕集了。每次到了街上,爺爺就會給我買一個油炸花生餅吃。油餅的模樣現在還記憶猶新,那獨特的香味仿佛今日還在鼻間環繞。本不大的油餅怎耐得住我的狼吞虎咽,沒幾口就被塞進了肚子,然後又望著油餅攤子,直流口水。爺爺不忍心看著我這個樣子,又掏出錢買了一個。“給,最後一個了,不能再饞嘴了……”現在回憶起這一切,心裡總是暖暖的,充滿了甜蜜。
時光流轉,細細想想,已經許多年沒有陪爺爺一起趕過集了。人漸漸長大,求學,遠赴他鄉,讓我很難有時間回家,更少有時間陪爺爺了。
此刻走在小鎮上,童年的記憶漸漸浮現在眼前,依舊是那樣的清晰,一切如在昨日。
不知不覺,竟又到了以前買油餅的地方,讓人驚喜的是,油餅攤子還在,老闆也還是以前的那個人,只不過老闆以前的滿頭青絲而今已白髮斑駁了,臉上也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全然沒了往日的精神與幹練。可油炸花生餅的香味依然是那樣的濃郁,遠遠地便能聞見,那味道也帶動著童年的記憶。
輕輕的走上前去,買了一個餅就在餅攤邊大口吃了起來。“老闆,這味還是這樣好,沒變,從小就是喜歡吃你做的餅,到今天也還是喜歡。”老闆憨厚的笑笑:“這手藝可是傳了幾輩人了,小伙子,現在像你這樣不嫌棄小時候街邊小吃的年輕人,可不多了。”
“哪能呢?”
就在我將要離開的時候,老闆麻利的拿起一塊餅塞在我手裡。我推脫不要。“小伙子,拿著,要謝謝你還記得我的油餅攤呀!”望著老闆堅決的眼神,我收下了。
走出好遠,老闆還在向著這邊凝視,我揮揮手,眼裡已漸漸濕潤……
此時此刻,不知為何,心顯得有些沉重。有五六個春秋,沒好好看看這小鎮了。每次回來,我仿佛就是一個匆匆過客,來不及去真正的看看。年少時,記住了一句話:時光流轉太快,生活總是在回憶中繼續。直至今日才明白這話的全部含義。
我的根,扎在這片土地。
小鎮印象,有著美好的回憶,伴隨著夢和根,永遠,永遠。
桃源深處讀凌雲
好山就如一本好書,細細讀之,便覺餘味無窮。
初讀凌雲山,是在一個陽光和煦的春日。
一大早,坐上開往景區的班車。車在向前飛快的奔去,車窗外的景物也快速的向後退去,瞬間的影子在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淺淺的印跡。大約三十分鐘的車程,便來到了景區大門。走下班車,抬頭仰望,連綿數里的凌雲山,高聳入雲,剎那間,一種敬意盈胸。
沿著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開始了讀凌雲山。天顯得有些陰沉,太陽隱於烏雲之後。
漸漸地,太陽從烏雲後探出了腦袋。山高為峰,春風和煦,陽光灑滿大地。放眼望去,連綿翠綠,映入眼帘,那種綠,是一種純,那種綠,是一種靜。綠了山頭,靜了心扉。
遠處,一座大殿,雄偉莊重。走進一看,“化光殿”,此殿名字乃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手書。越過化光殿,一道高高的台階立在眼前,抬手扶著漢白玉欄桿,步步登高。到達頂端,適才發現別有洞天。金光殿、白山寺,梵音清唱,煙霧瀰漫。站在這兒向下望去,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漫步於林蔭小道,和諧的陽光,透過樹林散落在人身上,星星點點。路是青石鋪就,一種古典韻味不知不覺便在其中漸漸升華。周圍很靜,一個人,置身其境,這一刻,忘卻了平日裡的那么多的煩惱,唯有一顆安靜的心靈在享受著世間的美麗與寧境。
小道的盡頭是獅子樓。沿著梯子,緩緩而上。放眼望去,凌雲山盡收眼底。遠處,群山綿延,一塘春水鑲嵌於群山之中。山山水水,風光無限。高的山峰,低的水塘。錯落有致,山與水相得宜章,共同書寫著凌雲山的秀麗。
一片片菜花競相開放,陽光下分外惹眼,分外明媚。春日的菜花,吸引著只只勤勞的蜜蜂在花叢中飛舞,吸引著蜂兒去釀造那香甜的蜂蜜,仿佛也在釀造著那美好的生活……
一條盤山公路蔓延開去,沿著公路,不知不覺便來到了觀音石刻。38尊觀音石雕,各式各樣,栩栩如生,仿佛真如觀音降臨,佛法普照人間。這時的道路時不時從岩壁中穿過,還有用木板鋪就的小路。輕踏上去,“噔、噔”作響,在這仙境一般的境界,這響聲如同那和諧的鏇律,十分動聽。漫步在這樣的小路,真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好似已經回到那曠遠的古代,在體會那過去的真善美。
抬頭望天,茂密的林間,只有斑駁的陽光投影而下。漸漸地有了一層寒意,時不時,頭頂滴下一滴山泉,浸過衣衫,一股涼意直上心頭。
陣陣犬吠傳入耳際,一眼望去,幾戶農家隱於青山之中。已是中午時分,炊煙裊裊,看到這一切,不禁感嘆,這樣的幽靜之地,這些人家,深居於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閒時看看天邊的雲彩,庭前花開,這難道不是世人所尋的桃源?
我想,居於此,日子豐足,無衣食之煩惱,如居仙境,這該是一種多大的幸福呀!
林木參天,甘泉叮咚;佛音梵唱,人間仙境。
湖泊中的水是那樣的清澈,微風一過,波光瀲灩。一湖春水的清新自然,撲面而來,輕輕吸入這股清新之氣,頓覺神清氣爽。靜靜地坐下來,讓陽光布滿全身,伴隨著一種春日暖意,閉上眼,思索那些曾經的美麗,心漸漸地平靜,而湖,如同一面鏡子,一粒明珠,光彩奪目。
靜置天地間,春意暖心頭。
原本那么偉岸的凌雲山,此刻已不再那么的神秘和威嚴,因為讀凌雲,我已讀懂凌雲之心。凌雲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她所蘊含的風水文化則更是需要傳承的瑰寶。
凌雲山是國家4A級風景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風水四相在凌雲山中得以體現,四相依山而布,相合有致,這促就凌雲文化的千古傳承。凌雲山的朱雀石,正如一隻巨鳥,似要破山而出,站遠處觀之,惟妙惟肖。
此山之靈在靜,在幽,也在那悠久的文化歷程。
不枉此行,因為心已在那山,那水中,漸漸讀懂凌雲。
憶外婆
不知不覺間,外婆已離開我們快一年了。在這一年裡,曾幾次提筆想為外婆寫點什麼,可最終未能成文。很多時候,寫到中途,淚盈眼眶,筆也就停了下來。再過幾日,便是外婆周年祭了,我想我真的該寫寫外婆這一生了。
外婆的一生是苦難的。命運的坎坷伴隨著外婆一生。在外婆小時候,家中有五個兄妹。外婆的父親實在無力承擔家中孩子的重擔,便把年僅七歲的外婆送到吳家做了童養媳。到了外公家,外婆的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吳家的條件比原來的家裡好不了多少。外婆在吳家,擔水、做飯、洗衣、幫著種地,這些重擔沉沉地壓在外婆稚嫩的肩上。有時候,稍有懈怠,便招來婆家媽的一頓毒打,很多時候被罰,不給飯吃。幾十年後,外婆在世的時候,在談起小時候的辛酸時,也常是忍不住掉眼淚。
外婆一生養育了六個子女。母親是外婆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其中大舅是家中的老大。那時候,外婆家中分的地少,加之種植技術落後,地里產的糧食無法把一家老小養活。外公在外婆懷著大舅時,便趕大流到重慶謀生去了。外婆挺著大肚子,一直把外公送了好遠,還一直叫外公在外注意安全,早些回來。晨曦中,外婆在村口站立,一直等到外公的背影消失。誰知外公這一走便沒了一點兒音訊,托人去打聽,也沒訊息。這可苦了外婆,不僅要照顧年幼的大舅,還有家中年邁的公婆。幾年後,就有人開始勸外婆說:“妹子,你當家的,出去幾年了,一點印象也沒有,或許出了意外也說不定,我看你還是找個好點的人家嫁了吧,也別讓孩子跟著你吃這份苦,我知道你放不下吳家公婆,以後抽時間回來看看就行了。”
外婆狠狠的把來人說落了一頓:“我當家的不會死,就是死了,我也要在吳家把爸媽養老送終,把這娃養大。”從此,在沒人敢在外婆面前提改嫁這個事。
外公最終還是回來了,在大舅六歲那年。當一臉疲憊的外公站在外婆面前時,她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舅看著眼前這個陌生人,更是嚇得連忙躲在外婆身後。外公望著井井有條的家,也掉下淚來。外婆則念叨:“回來就好,回來就好。”經過好長一段時間,大舅才習慣叫外公為“爸爸”。
在以後十幾年裡,外公又陸續出去過幾次。大姨娘、二姨娘、二舅、三姨娘也相繼出生。在1968年,外公回到了家裡,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外公剛回家一年就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剛開始時,還能勉強下地行走,到了後來,外公癱瘓在床上。而這一年,我的母親也剛剛出生。一邊是重病的外公,一邊是六個未成年的孩子。這一重擔沉沉地壓在了外婆的肩頭。家中一切能賣的東西都賣了給外公拿藥。一家人也只能飽一頓飢一頓,常常是吃野菜稀飯。說是稀飯,就是一碗米湯,碗底沉著幾粒米。母親常在我耳邊說,外婆那時候煮飯通常只抓一把米,煮成乾飯。先給重病的外公盛一碗,剩下的就照顧年齡最小的母親。而外婆他們就在煮過飯的鍋里,放上水煮一鍋野菜。野菜里沒一點油星,只是偶爾能看到幾粒沒盛乾淨的米,雜在其中,分外顯眼。那時候,外婆家裡每年都交不上公糧,常常欠著大隊的帳。每到年關,家中好不容易養頭肥豬,想把豬賣了,還一部分債,多少再買點肉,一家人歡歡喜喜過個年。可豬剛一賣掉,錢還未在兜里放熱,就被村里清債組一分沒剩的拿了去。很多時候,外婆一家人過年就是白水煮豆腐。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的苦撐著。在床上癱瘓了四年的外公最終在我母親五歲那年離開了人世,拋下了苦難的外婆和這六個孩子。把外公安葬後,家中已是窮的不剩一粒米。大舅剛滿18歲就到了部隊。外婆想方設法的弄吃點,養活著一家老小。這時候,又有人來勸外婆。外婆則要把孩子一起帶過去。媒人一聽這個條件,嚇得連搖腦袋。在那個年代,人人尚不能溫飽,何況帶來的是這五張只會張嘴吃飯的孩子呢。
最終,外婆帶著幾個孩子艱苦的生活著。蒼天不負有心人,幾個子女都長大成人了。
在把母親嫁出去後,外婆用攢下的錢,給自己買了一副棺材。她說:“這樣以後就不用子女操勞了。”
外婆的一生真的是艱苦的一生。當我用筆寫下這些時,眼前浮現著外婆那滄桑的容顏,還有那滿頭白髮。
外婆去世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剛接到父親電話時,竟一下子呆在那裡,很久才回過神來,一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然而,外婆真的離開了我們。
當時,我剛到廣東參加學校組織的實習。一時間無法回川,參加外婆的葬禮。那時候,我已經半年沒去看過外婆了。記得最近的一次是在前年的臘月二十,我和母親一起去看外婆。外婆忙碌了一個上午,布置了一桌好菜。午飯後,我便和母親一起回家,外婆勸我再她家多玩幾天。我搖搖頭說,以後再來。誰知這竟成為了永別。現在才明白當時外婆有多么的不捨。那一刻她該是多么希望我能在身邊陪陪她。可我沒有做到。仍記得,當時外婆送我們的時候,一個人站在小村口,看著我們遠遠的離開。我回過頭,風中,外婆顯得那樣的瘦弱,兩鬢白髮在風中舞動。那一刻,不知怎的,心突然有些沉重。
小的時候,經常會到外婆家中去玩。外婆家中的條件不是太好,但每當我去時,她總會到集市上買一斤肉,給我煮丸子湯。外婆每當看著我狼吞虎咽,總是開心的笑著。笑容是那么的慈祥。回想起這一切,我的眼角漸漸濕潤了。記得小時候,常對外婆說,長達後,掙了錢,給外婆買好吃的,買好衣服。外婆聽後,直誇我孝順。時光流逝,我已長大,而外婆卻再也等不到,我給她買好吃的,好衣服……
我曾在外婆懷中撒過嬌,也惹外婆生過氣。這一切最後成為了我最可貴的回憶。
寒假中,正月初三這天,我和母親、幾個姨娘去祭奠外婆。外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一片小山坡上。站在墳前,山風呼呼地吹得臉生疼,也把心吹的涼涼的。點燃燒給外婆的冥幣,火光中,我仿佛看到外婆那張慈祥的臉。“外婆,能帶就多帶點,在那邊就別太省錢了。”我在心中默默地念到。漸漸地,大家的眼圈都紅了。在場的人都沒有說話,一片寂靜,只能聽到呼呼地風聲。還有燃燒過的冥幣灰燼,漫天飛舞。外婆的墳頭新插上的用白紙剪成的青幡,在風中舞動,分外惹眼。此刻的心十分沉重,不小心,淚滑落下來。
“外婆,我沒來得及看你最後一眼,還未來得及聽你說最後一句話,在你離開的時候,我沒有在你身邊,多想還能聽到你叫一聲我的乳名,再給我做一道美味的丸子湯。”
數十年的辛苦,外婆已經累了。在那邊的世界裡,我想外婆會過得快樂……
電話那端的守候
外出他鄉求學,離家遠了,思念也倍加濃烈。時不時,夢回縈繞在故土的山水之間。夢中有那溫暖的家,溫暖的幸福彼岸
時間一長,便抵不住對家的思念。二十的孩子,仍舊懷念著母親烙下的餅和父親溫暖的背。在那片溫暖的懷念中,許多時候,淚盈眼眶。從小就是個戀家的孩子,電話也就成了我聯繫家中的重要途徑。我和父母商量,每個星期六就給家中打個電話,不為別的,哪怕只是報一個平安,心中那份濃烈的牽掛也在瞬間一下子釋放。“娃,在學校冷嗎,吃的習慣嗎?”仿佛每次母親都是這幾個問題,但這些話傳到耳邊卻是那樣的溫馨,聽著也讓人有些忍不住掉下淚來。仔細算算從高中開始就一直沒多少時間呆在家裡了。那時都是一個月回一次家。現在仍記得第一天到高中報到時,父親和姑父把我送到了新學校。新學校坐落在一個山坡上,連線外界的是一道長達一百多步的石梯。站在高高的石梯頂端向下望去,父親和姑父越走越遠,最終背影消失在大街中。人潮湧動,望著來來往往的陌生面孔,我的心空空的,有一種莫名的失落,也從那時起,我開始用電話向家裡人到問候,報平安,也習慣了每個星期六的中午拿起電話,習慣的一句:“爸、媽,我在這裡一切都好,不要牽掛……”
在孩提時代,姑姑還在廣東打工。那時候電話還未普及,位於川中深處的鄉村,我們更只是聽過,未曾見過。姑姑與家中聯繫,全靠那一封封信件。記憶中,姑姑每月都會給家裡寫信。每次到了鎮上趕集日,我便和父親一起去看看鄉郵所門外掛著的取信通知。小小的我個子不夠,看不到板上寫的什麼,便一個勁兒踮起腳,伸長了脖子,用眼睛努力的搜尋著。取到了信件的那天也成了全家最高興的事。家裡人便停下了手中的活,圍坐在一起,聽我用稚嫩的語言讀著姑姑的來信。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溫暖與幸福。到後來,村裡有人花高價安裝了一部無線電話,在家門口那棵大柳樹上支出一根長長的竹竿,竹竿頂端還綁著一個大大的擴音喇叭。“七村三社的XX,快來接電話。”從此,這聲音在村子裡便時不時迴蕩開了,聽著也是那么悅耳。每當聽到有我家電話時,全家也會集體出動。記得有一次,姑姑打電話回來,沒叫我接,她和爺爺說完就掛了電話。我急得傷傷心心的哭了起來。而如今,電話已走進千家萬戶,親情也在瞬間到達。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時間已從我手中走過這么長的距離。大學也走過了匆匆兩年,離家也越來越遠了。回家團聚,不能說是奢望,但也是期盼很久的念想。有時候,用筆記錄著每天的點點滴滴,但寫著寫著就感到時間不能記錄,只能記憶溫暖。在大學裡,我也沒忘在那個熟悉的時候,給家,那個溫暖的地方,輕輕說一聲:“我還好,不要牽掛。”
又是一個星期六,仍舊撥通了家裡的電話。接通電話的是母親,我問了問家中情況,報了平安就掛了電話。可有個疑惑漸漸浮上心來。為什麼每次接到電話的都是母親?
這次假期,回到家,我向母親提到了這個問題。母親淡淡的笑笑說:“沒什麼,就是碰巧在電話機旁罷了。”
在一旁的父親也笑著說:“哪裡是什麼碰巧喲,每次該你打電話回來時,你媽就守在電話機旁,沒移過一步。”
瞬間,我明白了所有。想想以前,自己也曾沒有按時打電話回家,母親該是多么擔心呀!
我想以後我一定會按時打電話回家,因為電話那端有著愛的牽掛。
春日裡的那些童年記憶
春天,在一陣風中向我們走來,眼前的一切突然變得明朗。
長達數月的冬天,讓人們蟄居在家,少有外出。這春天一到,便處處是人潮湧動。冬眠中的動物,也紛紛甦醒過來,盡情享受著這春天的美妙氣息。
不知從何時起,窗外的一方水塘開始傳出陣陣蛙鳴,仿佛是在偶然間聽到的,並沒有刻意的去關注,但就是這聲聲蛙鳴激起了童年裡許多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生性活潑,每到春天的三四月,天氣漸漸回暖之時,便邀上同村的幾個玩伴,趁著晚上的幾絲朦朧的月色,打上手電,到水田裡去抓泥鰍,捉黃鱔。
在那時候,我們捉黃鱔的武器就是砍下一截質地堅硬的竹子,削成三片大小適宜的竹塊。再在竹塊的一端削上一排咬牙。把其中一塊夾在兩塊的中間,並用鐵絲固定,在竹塊兩端繫上一截橡皮筋。操作時,手握住,一用力,竹塊便咬合在一起,細長的黃鱔便再也逃不掉了。一鬆手,藉助橡皮筋的彈力也就回到原樣了。
每到傍晚,我便叫母親早早地做好晚飯。幾口飯一下肚就開始檢查裝備來,以防晚上中途出現意外。在檢查完畢無誤後,同行的夥伴也來得差不多了,天色也暗了下來,一行幾人便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每次母親都不忘叮囑幾句,叫我早些回來。
剛下到田裡時,水還有些刺骨,但幾分鐘後也就適應了,幾個人便專注尋找起獵物來。
鄉村的夜晚,此刻是寧靜的,耳邊更多的是那青蛙的歌唱。我們捉黃鱔有個習慣,下到水裡後,就不再多說話。因為稍微話一重,那黃鱔便躲藏到泥土中去了,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周圍顯得很是寂寥,只有我們的燈光在田間閃爍。青蛙的鳴叫就顯得十分熱鬧了,簡直是沒有停息,不絕於耳。這聲音伴隨了我許多個夜晚,也伴隨了我的童年。這熟悉的聲音仿佛已紮根在我心靈深處一般,不能忘卻。
在田間仔細地搜尋著,每當捉到一條時,便會高興好一陣子,也有很多個夜晚空手而歸。那時候,心中總是暗暗地想:“今天運氣真差,明晚我肯定會捉到更多。”村裡的水田都留下了我的腳印。有一次,我們幾個夥伴覺得村里都沒什麼黃鱔了,便相約到鄰村去試試運氣。誰知,剛走到半路,我們的手電竟然都沒電了。大家只有藉助微弱的月光往回趕。突然路邊穿出一隻野貓,嚇得我們撒腿飛跑。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敢再去捉黃鱔了。現在想想,小時候真可笑,不就是一隻野貓嘛,有什麼可怕的。
總覺得,世間最無情的要算是時間了。在國小度過六年光景便到了國中,後來又進入高中、大學。仔細一算,晃眼間已是十餘年了。時間真快。
兒時的玩伴,有的還在繼續著自己的學業,更多的已走入社會,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忙碌。昔日與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是那樣的快樂、無憂無慮,而今天再相會已變得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又天各一方。真懷念過去的時光,懷念兒時的歡樂。
夜已經很深了。窗外,那方水塘的蛙鳴又響了起來。童年裡的那些有趣記憶,又在眼前漸漸浮現。好想再邀上那些兒時的玩伴,再一次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捉黃鱔,找尋自己最美好的回憶。
這一切,很難實現了。我想,我會在心底記住,永遠、永遠。
不忘懷。

文海尋夢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