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

楊式太極

楊式太極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永年廣府鎮南關人楊露(祿)禪(1799——1872)所創,已歷傳五代,迄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1883——1936)繼承祖傳,並結合自身經驗,將祖父常見的“小架”、父親修改的“中架”,根據當時人們剪掉辮子、棄穿長袍的情況及健康需要,改成一百單八式的“大架子”太極拳路。今天的太極拳八十八式、四十八式及簡化二十四式,都是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整理創編出來的。楊式第四、五代傳人亦著書和廣收門徒,使楊式太極拳傳遍全國及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市武協副主席、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傅鍾文(1903-——1994)先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了《太極刀》、《楊式太極拳》,並譯成日、英、法、德文等譯本在全世界發行,並同兒子傅聲遠在上海為中外人士教授太極拳多年,傅聲遠在澳洲定居,近年常往返於日、澳、新加坡等地授拳,為楊式太極拳的國際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起源

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永年廣府鎮南關人楊露(祿)禪(1799——1872)所創,已歷傳五代,迄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是在全世界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拳種。

發展

楊氏太極楊氏太極

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所創,後來河北楊露禪到陳家溝學藝,並把太極拳發揚光大,人稱“太極楊無敵”,電視劇《太極宗師》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後來滿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都來和楊露禪學武術,但他們大多吃不了苦,所以楊露闡不得不把陳式太極柔化,使人們練起來比較輕鬆,後來他的兒子們又經過改編和補充、發揚,就是現在的楊式太極。後來,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拜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又拜楊露禪次子楊班侯學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其子吳鑒泉,在繼承父傳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不斷修改,使拳式連綿不斷,活應性較廣泛,後人稱之為吳式小架,即目前流傳的吳式太極拳。再後來,清末的武術高手孫祿堂學會太極後,與自己的形意、八卦相融合,創建了孫式太極。一般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太極都是陳式太極。陳式太極節奏比較快,有發力,主要特徵是“纏絲勁”和“驚炸勁”,通俗的說,比較好看,適合年輕人演練。楊式以靜為主,講究“行雲流水”,比較慢。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1883——1936)繼承祖傳,並結合自身經驗,將祖父常見的“小架”、父親修改的“中架”,根據當時人們剪掉辮子、棄穿長袍的情況及健康需要,改成一百單八式的“大架子”太極拳路。今天的太極拳八十八式、四十八式及簡化二十四式,都是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整理創編出來的。楊式第四、五代傳人亦著書和廣收門徒,使楊式太極拳傳遍全國及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市武協副主席、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傅鍾文(1903-——1994)先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了《太極刀》、《楊式太極拳》,並譯成日、英、法、德文等譯本在全世界發行,並同兒子傅聲遠在上海為中外人士教授太極拳多年,傅聲遠在澳洲定居,近年常往返於日、澳、新加坡等地授拳,為楊式太極拳的國際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露禪過世後,太極拳傳子楊班侯、楊健侯,後由其孫楊澄甫(1883年-1936年)修定而成。楊氏太極拳由於從學者眾,影響後世甚巨。因而也衍生了許多楊氏的支派,最為著名的有王氏太極(王壯弘)、鄭子太極拳(鄭曼青)、熊式太極拳(熊養和)、董氏太極(董英傑)、田式太極(田兆麟)、李氏太極拳(李瑞東)、府內派、老六路等等。
現在太極拳流行的就是楊氏太極拳大架,有108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為67式。
另外楊露禪在京城所傳第一個套路“太極拳六十四式老架”,由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傳給李瑞東及周玉祥,周玉祥為紀念王蘭亭遁入深山道門,改名為“王道人太極拳六十四式”傳吳錦園,吳錦園遷台後傳葉金山,人稱王府皇家太極拳。

社會評價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龢和大學士觀其精妙的武藝後大加讚賞:“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相祝賀。自此,他所創之楊式太極拳名滿天下,使太極拳從民間武術登上了華夏武術的大雅殿堂,成為國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