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城遺址

楊家城遺址

楊家城即麟州故城,位於神木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的店塔鎮楊家城村。據史料記載,該城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遺址總占地面積約200萬平方米,現大多為耕地,由東城、瓮城、紫錦城、西關四部分組成,現殘存夯築土城牆段約2800米,殘高為1-18米,低寬9-40米,牆體夯層厚8-12平方厘米,城周約五公里,城垣輪廊清晰,西城(西關)面積最大,地形頗為複雜,遺存有大量唐宋時期的磚、瓦、脊獸等建築材料和大大小小的防禦雷石也隨處可見。

歷史淵源

楊家城遺址 楊家城遺址

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赫赫有名的楊家將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晚期、後晉(公元936-946)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楊弘信(即楊宏信、楊信)為麟州地方土豪自立為刺史。其長子:楊重貴(即楊繼業、楊業),次子:楊重勛(即楊重訓)孫:楊延昭、楊光,曾孫:楊文廣、楊琪。

從此楊家在麟州世代主政,五輩連官。一直隨北漢後歸順北宋,都是地方世家大族,北宋名將。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績使人們懷著熱愛捍衛英雄的心情逐漸把麟州故城呼為“楊家城”,這也正是崇敬和自豪之情的流露。金、元、明歷代改徙,此間,楊家城戰火連年,少有寧日,時興時廢,最終毀於戰亂。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今治神木縣城興建後,楊家城廢棄。故城西瀕窟野河,北臨草地溝,東連桃峁梁,南接麻堰溝,依山形呈不規則長條形分布,南、西、北三面,由河流、深溝環繞,且多處是絕壁,地勢甚為險要,城內呈東高西低之勢,最高點海拔1156米,最低點海拔海拔1092米。

歷史作用

楊家城在古代軍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它“西屏榆陽,東拒河朔,南衛關中,北控河套”,為宋代抗擊契丹、西夏的邊防要塞。宋代名臣文彥博、范仲俺、司馬光、韓琦等多次來此巡察,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其中范仲淹的《麟州秋詞》最為人欣賞和熟悉。相傳,城東南原有松樹三棵,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稱“神松”,今神木一名即由此而來;城西北臨近懸崖處有水井兩口,水井距窟野河床落差百餘米,但井水常年不斷,歷史上楊家城雖屢遭圍困,但始終不易攻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井水暢旺,無慮水源。

麟州故城雖歷經滄桑,人為、自然破壞比較嚴重,但該城的歷史價值及文化內涵都十分重要,它做為唐宋邊關歷史的載體,它對研究古代政治、軍事及民族關係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神木縣人民政府於198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同年成立了民眾文保小組。2002年縣文管辦會同市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調查、鑽探、試掘,並出有報告。2003年9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又將其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04年文管辦又會同省市考古研究所整理材料上報國家文物局推薦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2006年6月,國務院第130次常務會議核定公布“麟州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