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楊孫西

楊孫西,男,1938年11月出生在福建省石獅市,在12歲時就隨家人移居到香港,1969年,剛滿而立之年的他,在香港觀塘創辦了楊氏集團(香江國際集團)的前身——香港國際針織製衣廠,開始了事業的生涯。一九九三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他還擔任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被港府授予銀紫荊星章,2014年獲得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中文名稱: 楊孫西 性別: 男 生卒年: 1939— 國別: 中國 於一九九三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他還擔任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基本資料

生卒:1939—

描述: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

籍貫:福建石獅

職業生涯

八年後,他由於努力工作、勤奮好學而被晉升為廠務主任。

六十年代中期,正是香港紡織、製衣業大發展之時。楊孫西被工廠派往德國購買先進的針織設備。

在德國,他仔細考察先進的工業技術和西方的管理方式,為今後自行創業打下了基礎。他與兩名德國專家一起回到香港後,很快將購買來的先進設備安裝起來,成為香港毛衣業中技術水平最高的全自動化生產線。

楊孫西通過購買、安裝設備,也成了一個自動化針織機的專家。 一九六九年,楊孫西年屆而立之年。這年四月,他終於自立門戶,在觀塘建起了香港國際針織製衣廠。儘管該廠房僅有四百平方米,資本也只有區區六十萬元,不過,今日龐大的香江國際集團卻正是從此啟航的。多年從事實際工作的經驗使楊孫西認識到,服裝業是一個發展變化極快的行業。若不能把握先機,不斷推出新款式、新花樣,便會很快落伍;當然,保持產品的高質量也是吸引客戶的重要因素。楊孫西從開始獨立創業起便孜孜不倦地探討新的花樣款式。他率先採用精紡羊毛製做時裝,發展出多品種的時裝系列,一舉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編織毛衫的生產格局。新產品推出後,受到海內外客商的極大歡迎,訂單像雪花般紛紛飛來。

原來的廠房、設備不夠用了,楊孫西便又接連辦起第二家、第三家企業,最後,擁有十餘家企業的香江國際集團誕生了,成為香港製衣業發展最快的企業集團之一。

楊孫西並不是那種小富即滿、小康而安的人。既然搞了工業,就得乾出個樣子。他的跳躍式思維又構思出新的戰略發展方向:大膽創新,自創名牌,擺脫過去單純靠接外國訂單生產的格局。以自己的名牌產品去帶領世界服裝潮流,而不是跟在外國人的後面走。

國際集團推出的首個名牌是以楊孫西夫人黃美玲的名字命名的“MALINAWONG”。該名牌系列產品由於設計獨到,加上做工精緻,富於濃厚的東方色彩,在歐洲市場推出後,引起熱烈反響。

一九九一年及一九九二年,該名牌系列產品榮獲馬德里和墨西哥國際金星和鑽星品質獎。這兩個獎項是根據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及增長幅度而評定的。以往亞洲地區的產品甚少獲得該獎項。繼“MAIINAWONG”系列後,楊孫西又加緊研製新品牌產品,目前,國際集團有六種自創的名牌系列在歐美暢銷,並藉此在歐洲及北美、日本等地建立起一套生產與行銷相結合的商業網路。

楊孫西很幸運廠正當國際集團為香港日見高企的地價、房租以及工薪發愁之時,中國內地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楊孫西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他經多方考察,於一九八O年在廣州荔灣區合辦了首家來料加工廠,專做手工鉤、織時裝的加工。該工廠原定招一百名工人,出乎楊孫西意料的是竟有三百餘人前來應聘,其中不乏有較好技術的工人。經過簡單培訓,這批工人很快掌握了生產技術,產品的數量、質量均達到出口標準。

成功的嘗試堅定了楊孫西在內地投資的信心,他大舉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老家福建等地投資辦廠。後來,又根據市場變化,陸續在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江西等省市開辦了合資企業,生產不同的名牌系列服裝。國際集團日漸羽翼豐滿,旗下擁有近五十家企業,成衣年外銷額達上億美元,在全世界雇有上萬名員工。 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楊孫西的投資範圍更加寬闊。內地進一步的深化改革為他提供了新的機遇。

進入九十年代,他開始把投資重點轉向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及房地產項目巳一九九二年,楊孫西聯合香港的閩籍財團老闆盧文端、許榮茂等在家鄉石獅永寧投資開發占地四平方公里的“閩南黃金海岸旅遊渡假區”。該項目總投資額逾十億港元,首期工程已於一九九三年展開。全部工程完工後,一座融旅遊、園林、建築、民俗等為一體的新興商業旅遊城將聳立在閩南沿海,成為繁榮的標誌。

此外,投資四億港元的鎮江百貨商城業已完工,於今年春天開業。該座三十層高的百貨大樓是鎮江市最高建築,也是該市最大的百貨公司。在海南,楊孫西與中旅社合作,從澳大利亞引進鱷魚,在海口與三亞市興建全國最大的鱷魚養殖場。除在內地投資外,楊孫西還積極向海外拓展。

在澳大利亞,他先後投資了多個房地產項目,建造了二百幢別墅。在德國,他建立了面向歐共體的時裝銷售批發中心。在日本,他與日本時裝公司的合作已開花結果。在印尼,他開辦了多家針、紡織廠在事業上迅猛發展的同時,楊孫西對後過渡期的香港社會事務亦十分關注。

作為全港各工業區工商聯合會首屆會長、龍東區各界聯合會會長、香港毛織出口廠商會副會長及中華總商會會董的楊孫西,一貫熱心於社會事務。他認為,一個人除顧及個人事業、家庭外,還應該對社會和社會公益有一種責任感。

創辦公司

早在70年代末,由於當時剛剛改革開放的內地,在廠房、宿舍等方面的配套設施還非常短缺,這些都得需要他自行解決,由此,他開始涉足國內房地產業。

在1995年之時,楊孫西就開始派員到深圳、廣州、上海、青島、大連、北京等地進行房地產市場調研。至於為何最終確定北京作為目的地,楊孫西指出,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調研發現,如深圳、廣州、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有供過於求的現象;二是相對而言,當時的北京市場由於管制相對較嚴,令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而與此同時,舊的投資項目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趨退出市場。是故,當時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個斷檔期,正是投資入市的良好時機。

高潮

自1996年楊氏集團開始正式進入北京市場以來,已經在北京的東北部和西北部取得項目運作的成功。至今,在京已開發完成及正在開發項目的總建築面積,大約在150萬平方米左右;若所有未開發完工的項目能正常運作完成,則楊孫西至今在京項目的總投資額應在130~160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京城東部CBD核心區的“北京財富中心”項目,更是使其在江湖真正揚名成腕,並因此獲“東財”一號。

“東財西世、南海北冠”,是指活躍於京城房地產界的“福建軍團”四大家族企業。他們分別是:楊孫西的香江國際、黃如論的世紀金源、許榮茂的海外集團及韓國龍的冠城集團

仔細分析楊氏在北京投資的房地產項目,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投資特點:項目定位高檔,多為高檔外銷公寓、寫字樓或酒店;開發規模較大,相應的投資額也高,“財富中心”的投資額達60億元之巨;拿地位置佳,開發項目多處於東、北三環以內,且地段位置極佳,惟一靠近四環的“中國國際科技廣場”也處於“中國矽谷”中關村的熱點位置。單從楊氏所投資五大項目的位置來看,就讓在京投資房地產的“外省”人羨慕、妒忌不已。眾所周知,一般而言,“外省”的房地產開發商,在北京很難獲得三環以內的地塊,多是集中在北京市的外圍進行市場運作,這種情況在前幾年表現得尤為明顯。而楊孫西能得到對眾多“外省”開發商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人們對其另眼相看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這一點,集團一位總監解釋說:“首先靠得是實力,以實力贏得合作夥伴的信任。地段好的項目一般開發成本較高,沒有實力的開發商是很難獲得政府信任的;另外,靠得是敏銳的市場眼光,靈敏的市場感覺能發現好的投資機會。”“當然,港資在內地,尤其在北京從事房地產業,與政府搞好關係既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這一點對港資來說非常有意義。這是一個資源整合過程,開發商和政府也是互動的。政府需要通過城市的建設規劃,樹立城市的形象;開發商則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來有所作為,我們提供的並不僅僅是商品……如,中關村的科技會展中心的建成,就會成為中關村地區的核心,起到聚集、輻射效應,有利於中關村地區商圈的形成。”

財富

“我們是以自有資金為主,所有項目的絕大多數運作資金,都來自我們集團內部;有一部分是來自銀行貸款,但比例很小。”面對記者對集團資金實力的疑問,集團的一位總監作了上述表示。他接著又說,“集團具有很強的財務管理能力,集團北京市場的財務是由楊先生的女兒楊莉瑤負責的,她是英國留學回來的會計師,能力很強。”

其實,楊孫西在資金運作上採用的是滾動開發方式。在他開發“北京國際友誼花園”時,北京房地產市場正處於黃金時期,利潤率極其豐厚。“豐厚的利潤率、良好的合作開發及項目恰當的成本控制”,使得項目運作具有短、平、快的特點,由此,楊孫西在資金的操作上也顯得遊刃有餘。當問及楊孫西擁有的財富狀況時,這位總監只是笑著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好回答。”

對楊孫西在京房地產的收益,業界流傳著不同版本。我們也試圖在此對他在京城的隱身財富作一估量。由於很難從楊氏集團獲得原始資料,及集團有些項目仍在開發運作之中。因而,我們對他在京城財富的估量,也許同真實的情況有差距,但我們已力圖藉助其他資料去完善了數據的準確性。如,某媒體就估計,截止到2001年年底,楊氏在京已完成的房地產項目的贏利就約在15億元以上;另外,記者也從一專業證券報紙中獲悉以下信息:“……僅許榮茂的財產值被《福布斯》在中國內地富人榜上排名第五,總資產約50億元。實際上,如果按個人淨資產看,其他三位(楊孫西為其中之一)並不低於許榮茂……他們的財富如同南極冰山,埋藏在下面的高出浮在水面的,低調者可能大於高調者。”由此看來,有關業內人士估計的,楊氏集團在京五大項目的贏利會在45~50億元之間的說法還是可信的。

經營

“楊先生堅持穩健的經營理念,是無為而治,作為集團的董事長,他主要關心的是集團的全局性、長期性的工作。”在這些說法的背後,我們也了解到,楊孫西基本上是半退休狀態。作為家族式企業,集團的日常管理都由他的弟弟楊聖敦負責,楊聖敦是楊氏集團的副董事長。另外,他惟一的兒子和兩個女兒,也分別在集團總部或集團子公司中擔任不同的職務,對於這種經營管理模式,我們並不感到意外,這符合人們對家族式企業管理的通常理解。

對於北京市場,“北京的業務主要由北京公司的羅(昭明)總負責,他們(指楊氏兄弟)基本上是兩個月左右從香港來北京一次。楊先生的授權非常寬泛,羅總和楊先生搭配得很好,羅總很有能力,楊先生也非常信任他。”談到羅、楊二人,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香港巨賈——許榮茂,及他們之間的故事。

個人榮譽

國際集團推出的首個名牌是以楊孫西夫人黃美玲的名字命名的“MALINAWONG”。該名牌系列產品由於設計獨到,加上做工精緻,富於濃厚的東方色彩,在歐洲市場推出後,引起熱烈反響。

一九九一年及一九九二年,該名牌系列產品榮獲馬德里和墨西哥國際金星和鑽星品質獎。這兩個獎項是根據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及增長幅度而評定的。以往亞洲地區的產品甚少獲得該獎項。繼“MAIINAWONG”系列後,楊孫西又加緊研製新品牌產品,目前,國際集團有六種自創的名牌系列在歐美暢銷,並藉此在歐洲及北美、日本等地建立起一套生產與行銷相結合的商業網路。

個人影響

在八十年代,他就多次獲得“社區棟樑”、“工商典範”等各種表彰及英國皇室頒授的榮譽獎章。進入九十年代,出於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思考,他更加積極地投入社會活動中。

一九九三年二月,他曾率九龍東區各界聯合訪京團北上,反映港人意見,了解祖國經濟發展情況。一九九四年四月,他又參與發起組織“香港協進聯盟”,擔任該組織監事委員會主席。

該組織系由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和專業人士組成的政黨,旨在支持中國政府對?培養未來治港人才。楊孫西認為,香港面臨歷史巨變關頭,每個港人都應為香港的未來負起責任。

這樣才能培養、鍛鍊人才,“九七”後方能有效地治理好香港,使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楊孫西於一九九三年被聘為港事顧問,他還擔任了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一九九五年底,他又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楊孫西喜讀書。儘管年青時因家道中落未能深造,但他通過長年不輟的自習,學會了英、日、德三種語言。他讀書面極廣,舉凡政治、經濟、金融、國際關係、社會等方面名著,他均有所涉獵。博學多才的他還經常在報刊上撰文,發表高見。他的另一個業餘愛好是攝影。每當外出,楊孫西總喜歡帶上照相機,以將山川美景攝下,回家細細欣賞。他有個小小的願望:有朝一日能舉辦自己的影展。楊孫西有三個兒女,均已學有所成,令他和太太倍感欣慰。

人物評價

楊孫西並不是那種小富即滿、小康而安的人。既然搞了工業,就得乾出個樣子。他的跳躍式思維又構思出新的戰略發展方向:大膽創新,自創名牌,擺脫過去單純靠接外國訂單生產的格局。以自己的名牌產品去帶領世界服裝潮流,而不是跟在外國人的後面走。

復旦大學第四屆董事會主要人員

復旦大學創辦迄今,已近百年,培養了近20萬專業人才,校友遍布世界各地。伴隨著母校百年變遷,校友會在各個歷史階段都為母校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復旦大學(包括原上海醫科大學)在海內外各地共有校友會84個,其中國內校友會64個,海外和港台地區校友會20個,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復旦校友聯絡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