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偉

楊周偉

民族史學者 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中華大古都”、“東南亞大古都”學術觀點創建者,著名80後民族學、史學、古都學、方誌學、易學學者,中國80後史學怪才,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雲南省“雲嶺大講壇”主講嘉賓,“一帶一路”新千年文藝復興”理論的創建者。

民族史學者 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

“中華大古都”、“東南亞大古都”學術觀點創建者
1981年11月生,雲南省大理市人,籍貫雲南雲龍縣,祖籍雲南大理喜洲,白族。
民族史學者80後電視文化講壇第一人,“中華大古都”、“東南亞大古都”學術觀點創建者,著名80後民族學、史學、古都學、方誌學、易學學者,中國80後史學怪才,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雲南省“雲嶺大講壇”主講嘉賓,“一帶一路”新千年文藝復興”理論的創建者。 。

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世界大會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世界大會

研究經歷

近十年來,先後在學術期刊、各類學術科普講壇、電視媒體上率先提出:“洱海文明層次區域論”、“大理國六大佛教中心”、“南詔建極盛世“、”佛牙舍利與大理佛教文化圈”、“南詔海軍與歐亞海陸貿易之路”及“中華大古都”和“東南亞大古都”新定義等觀點。15歲起開始研究洱海文明、南詔和大理國歷史文化、家譜宗牒與姓氏文化,並涉及印度學、西夏學、敦煌學、西南民族學、古都學、易學研究等。
2008年5月 受大理電視台邀請主講中國第一個區域民族文化電視版“百家講壇”——《大理講壇》欄目。主講《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與人物》系列 共十三集
2009年5月收到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界世界大會組委會邀請函,將參加在昆明舉行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IUAES)聯合會第十六界世界大會,其論文《論大理國神州古鎮佛教中心的形成與發展》將被大會收錄到《IUAES2009人類學與民族學論文集》(中英文版)出版,成為大會正式代表中最年輕的學者。
2010年元月——3月起 再次受邀大理電視台《大理講壇》欄目。主講《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系列共十一講。
2010年5月15日被特邀座客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社科聯主辦的全省最高規格的文化科普講壇"雲嶺大講壇”主講《西南六朝六朝古都大理與南詔大理國》,並在國內首次論證提出“大理為中華第九大古都、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中國建都時間第四長的古都、中國持續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以及在傳統的“中國大古都“學術概念基礎上創新並延伸內涵,本著中華一體原則精神,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中華大古都”的學術新觀點及其定義構成的四個必備條件,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古都文化及“中國大古都”內涵。
2010年9月2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開的中國古都學會2010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中被當選為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其關於“大中華古都”學術觀點及其論證得到了國內外古都學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同時楊周偉成為被國內權威學術社團公認的最年輕的古都學專家。
人物點評
楊周偉是現今雲南省唯一一位非院校系及“自學成才”的歷史學者,也是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地方民族史80後的第一人,是目前中國史學界在公共媒體和場所發表研究成果和觀點的最年輕的學者(2008.04止)。
曾為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界世界大會正式代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宋史研究會員、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雲南省社科委員等。

部分代表性論文及文章

《西南六朝古都大理與南詔、大理國》
《被遺忘的千年聖跡——迦葉尊者足印》
《運用“內聖外王”思想 打造“大理創新模式”——對大理文化旅遊產業的思考》
《論對“大中華古都”學術觀點的分析和論證》
《論中華少數民族建立的四個重要王朝都城大同、大理、銀川、拉薩的比較與研究》
《論大理國洱海東岸神(河)州佛教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南詔大理國大姓人物》系列24篇
《揭開大理國高興佛教石窟群的神秘面紗》
大義寧國皇帝楊乾貞與挖色沙漠廟》
《論大理國利貞皇帝段智興與六大佛教中心的形成》
《揭開“天龍八部”里的段氏人物之謎》
《高氏三公子的抗元秘史》
《新解大理國的滅亡》
《論南詔海軍與安南之戰》
《論9世紀西南民族政權的“開元盛世”——大封民國(南詔)“建極盛世”》
《白族鄭氏與河南鄭氏關係考》
《大理白族楊氏與印度血統論真偽考》
《論白族第一大姓——楊姓的血緣與成因》
《論南詔建極皇帝蒙世隆的新政與改革》
《南詔蒙氏王族的後裔之謎》
著作
《大理國23帝王小傳》
《大理喜洲——雲龍楊氏族源與譜錄i集》
《大明江蘇上元縣——雲南大理府張氏族源譜錄集》
《大理國新史》(上、下兩冊)(待出版)
《朝聖 魂歸 ——南詔大理國歷史的轉折與發展》(學苑出版社待)
《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待出版)

評論文章(三)

(一)
滇學者: 大理應列為中華古都《香港大公報5月22日A14版》
【本報記者劉寅雲南二十一日電】近日,雲南省著名民族史學者、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楊周偉提出將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大理並稱為「中華九大古都」,他的創新觀點在社會科學界掀起了關注。 楊周偉在雲南省規格最高的文化講壇──「雲嶺大講壇」上鄭重提出大理是繼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等中國八大古都之後的中華第九大古都、8-13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中國建都時間第四長的古都、中國持續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及西南六朝古都等五個新的學術概念和觀點。 據楊周偉研究,大理從公元739年南詔王朝建都到公元1254年大理國滅亡,先後作為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大中國六個王朝政權共長達516年的都城,沒有出現斷代,僅排在西安、洛陽、北京之後。並且在8-13世紀上半葉,在大理建都的六個政權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王朝體系。通過與同時代東南亞較大王國和政權驃國、蒲甘、真臘、高棉、
交趾(李朝)、占婆、夏連特拉王朝、三佛齊(室利佛逝)都城相比,無論是建都時間、城市規模、人口、經濟、文化還是國際影響力都無法與大理相媲美。這些都證明了大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文化深度和最具影響力的古都之一。 楊周偉還在傳統的「中國大古都」學術概念基礎上創新並延伸內涵,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中華大古都」的學術觀點及其定義構成的四個必備條件:中國歷史上的主體王朝或對中華歷史進程有直接推動作用和重大影響以及對後來中國版圖的完整有重大貢獻的其他王朝都城;建都時間在200年以上(只含作為正式國都時間);有相當大的規模及影響力;在失去都城地位後,仍然作為當地或一定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至今。
(二)
楊周偉在“雲嶺大講壇”提出“大理為中華第九大古都暨8-12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
雲南網 2010年5月20日報導

雲南網訊(特約記者 辛向東)5月15日,雲南省著名80後民族史學者、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傳承人楊周偉在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的全省社會科學界規格最高的文化主講——“雲嶺大講壇”上 主講“西南六朝古都大理與南詔大理國”。楊周偉在此次“雲嶺大講壇”上鄭重提出並以南詔、大理等六朝在大理516年的持續建都時間、都城規模和人口、建設布局及對中國和東南亞、南亞等區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進行論證,將大理古都與中國古代的其他都城和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的古都進行對比論證,首次提出大理是繼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等中國八大古都之後的中華第九大古都、8-13世紀東南亞第一大古都、中國建都時間第四長的古都、中國持續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及西南六朝古都等五個新的學術概念和觀點,在全省社會科學界掀起了“大理古都’文化現象熱,為創建雲南民族文化大省、二次旅遊創業、打造大理古都品牌及突破目前大理州旅遊文化產業瓶頸提供了新的強勁推動力及方向。
楊周偉經對中華古都文化及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的多年研究,在傳統的“中國大古都“學術概念基礎上創新並延伸內涵,本著中華一體原則精神,在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中華大古都”的學術觀點及其定義構成的四個必備條件︰中國歷史上的主體王朝或對中華歷史進程有直接推動作用和重大影響以及對後來中國版圖的完整有重大貢獻的其他王朝都城;建都時間在 200年以上(只含作為正式國都時間);有相當大的規模及影響力;在失去都城地位後,仍然作為當地或一定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至今。楊周偉將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大理並稱為“中華九大古都”。
當天,在雲南省社科聯學術報告廳“雲嶺大講壇”現場,高堂滿座,氣氛熱烈,以雲南省國學會、省傳統蒙學會及省內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為主體的聽眾達300人之多,在省城掀起了一場大理古都的文化旋風。楊周偉系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雲南省南詔大理國研究會籌備組組長,曾兩度在大理電視台“大理講壇”主講《南詔大理國名家大姓與人物》及《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系列,09年受邀參加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
(三)
重解80後 觀中國第一個地方民族版《百家講壇》——《大理講壇》80後歷史學者講述有感
2008.08
張馨娜 源自:鳳凰博報
作為一名80年後的有志青年,面對現今社會輿論,對80後新一代的評價和爭議,自己有時會沉陷於各種爭議、言論的沉思當中,很多說法和觀點自己都並不認同。雖然80後已進入到創業期擺脫學生時代,同時也出現李想,韓寒、郭敬明、劉翔那樣的享譽全國出類拔萃的人物,但社會還是對我們這群80後繼續產生微薄之詞,“追求時尚,享樂主義,物質至上”,同時對中國文化與歷史更是知知甚少,對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是全盤接受,然而在我生活中卻發現我們80後依然有那種具有60年、70年甚至40、50年人當年的理想和抱負,為民族文化傳承孜孜不倦,不畏名利和時尚,忍受孤獨與清苦,奮鬥不息的人。
上個月,晚飯過後,19:30當我躺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拿起遙控,當按到大理電視台三套頻道時,只見一位學者風範的青年——南詔大理國歷史學者楊周偉(節目稱謂)在那主講《大理講壇》欄目,當時講到南詔大軍攻占越南河內(當時的唐安南都護府治)並建立了一支縱跨北部灣至南海的強大海軍時,我為這驚訝,想不到我們雲南人建立的南詔國居然有這樣的戰績和這橫跨西南四省的疆域,並第一次聽說雲南人在北部灣——南海曾經建立過海軍,並且曾與唐帝國艦隊在南海上作戰。曾經只聽爺爺講過唐朝時,南詔水軍與唐朝軍隊在洱海上有過水戰,但那是內陸湖啊,真想不到在遼闊的海洋上,我們雲南人曾建立海軍 ,並一度擁有南海西部的制海權。我被那位年輕學者生動而新穎的精彩講述而深深吸引,這個《大理欄目》簡直就是雲南版的《百家講壇》。從那時起,每周一、三晚19:30~20:15,周四12:20——13:05,我總是坐在電視機旁收看《大理講壇》欄目,逐漸地,我從一位對家鄉歷史文化知知甚少轉變成對雲南各族人民創造出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而驕傲,而自豪。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親臨了這個《講壇》的現場,成為一名在場觀眾。一天,一位考起大理電視台做采編的朋友打來電話,說她的同事是《大理講壇》欄目組的,因七月份“大理學院”的學生放假,缺少觀眾,請她幫忙約些朋友去當現場觀眾。就這樣,在幸運的七月里我先後三次成為《大理講壇》的現場觀眾並與那位年輕的學者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尤其是他所講的《段氏傳奇之(天龍八部)里的人物真像》及《段氏傳奇之段譽之謎》。更是讓我這位“金庸迷”第一次了解到了《天龍八部》小說晨段譽、段正淳、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段譽之母刀白鳳等歷史上的原形和小說與歷史間的不同,並對這兩位風流倜倘,浪漫瀟灑的淳哥(段正淳)、段郎(段譽)父子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南詔大理國的人物和事件更加清晰,很快地就喜歡上了這段沉封的歷史,同進也更加喜愛雲南,喜愛大理。
在作為現場觀眾的幾天裡,了解到這位年輕學者,未滿二十七歲(81年11月生),是徹徹底底的80後,這是我覺得最為驚訝的地方,而且也並非學校教師或研究所的研究學者,是一名學經濟專業,從事行政的普通公務員,因其對歷史與文化的興趣與致力於宣傳和重振中華民族文化的理想,而十年來艱苦專研,堅守孤獨與清苦,從二零零四年起,開始寫著《大理國帝王小傳》、《大理國新史(上、下冊》、《大理喜洲——雲龍喜洲家譜新考》等,最近正苦著一本對外文化的奇書《洱海文明與對外交流》,並在刊物上發表了許多讓人為之觀注的學述觀點…………
做為八零後,他與眾不同,是同齡人中的異類,並具有“五四”那代的愛國及六0年代復興民族文化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傳統民族文化與歷史逐漸在青年人的意識中淡薄,從事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研究學者專家已進入嚴重“老年化”的斷代危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認識自己的歷史,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文化,才能持續發展,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下來的中國,不就是靠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而至今保留著上千年中華文明的延續嗎?
在雲南、在大理,這也是地方經濟振興和發展的推動器,同時也是使當今做為“物質豐裕”時代的當代人精神上所應充實的最好食糧。
作為這位80後的歷史文化學者——楊周偉,我們更應該把他樹立成中國80後振興民族文化的先導和領軍人物,把這位中國史學界的新秀推向更加擔負歷史、民族重任的平台,讓他作為重新解釋和評論80後的文化歷史代言人的標準中來,重審我們這備受關注和爭議的80一代,同時我也為我們國家和民族能在80後這代中有這樣一位敢於天下先,致力於歷史與文化研究的“青年勇士”而感到振奮和鼓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