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十三

楊十三

楊十三(1889-1939),河北省(直隸省)遷安縣(市)楊團堡人,抗日英雄。原名楊彥倫,投身抗戰後曾改名楊裕民,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得名楊十三。楊十三自幼聰穎伶俐,幼年進私塾讀書。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大變動的前夜,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加緊侵略,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已搖搖欲墜,廣大勞苦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少年時代的楊十三,目睹社會之現狀,痛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不願受封建禮教的羈絆。他十分同情勞苦民眾,自幼養成了生活樸素熱愛勞動,好學上進的優良品德。

個人經歷

立志報國,勤奮攻讀

楊十三楊十三

1900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山東、河北一帶聲勢尤為浩大,不久,在八國聯軍和清政府殘酷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楊十三(楊裕民)目睹很多義和團團員慘遭殺害。清政府被迫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他義憤填膺,抱著挽救民族危亡的決心走出家門,尋求救國救民之道。楊十三念完私塾後,父親原來決定將他送進天津一所條件優裕的學校去讀書,但楊十三不同意,提出先到工廠當學徒工,邊做工邊學習。1904年來到天津直隸省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附屬工廠當學徒工,一面積極參加工廠勞動,一面刻苦攻讀文化。經過兩年的勤奮攻讀,考入了天津工藝學堂,後又入南開中學讀書。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楊十三為革命的潮流所鼓舞,積極投入了這個時代的洪流。

他斷然剪掉自己的辮子,專程從天津回到家中,說服父親解除對子女們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他還從天津購買了一部分新書籍,給弟妹們閱讀,引導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在他的積極倡導下,他的親屬和部分鄉親們也剪斷了辮子和放棄了纏足。

他曾經熱烈地擁護辛亥革命,相信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可以救中國,但是和許多先進分子一樣,這種希望很快就破滅了。

辛亥革命失敗後,他看到國家民族危機日益深重,而又不知道出路在哪裡,思想曾極度苦悶。

1916年,楊十三在天津直隸省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就任天津直隸省工業試驗所化學工業課技士。面對滿目瘡痍、軍閥混戰的舊中國,他幻想“工業救國”,提倡“振興實業,挽救中華”,埋頭致力於造紙專業。經過調查研究和多次試驗,首創蘆葦製漿造紙。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運動很快擴大到全國,天津各院校的愛國師生紛紛回響,楊十三積極參加遊行示威活動。楊十三的侄子楊秀峰,是5月4日痛打賣國賊曹汝霖的北京學生代表之一,為此遭到反動當局的通緝。他聞訊後,不顧個人安危,秘密進京,將楊秀峰接回天津養傷。當他聽到楊秀峰揭露北京反動當局殘酷鎮壓學生的罪行和目睹侄子被警察打掉了門牙的慘狀,他義憤填膺,看穿了北京軍閥政府靠出賣國家主權維持其反動統治的真面目,更加積極地投入了這場火熱的鬥爭。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李大釗編輯的《新青年》雜誌中介紹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和周恩來等同志同台演戲,開展宣傳活動,號召人們剷除軍國主義、黨閥、官僚以及舊思想、舊道德等封建倫理觀念。通過參加這場火熱的鬥爭,不斷地吸收新思想、新文化,促使經歷了一個深刻的思想發展過程,提高了革命覺悟。

但他仍念念不忘“工業救國”,1920年毅然放棄了直隸省工業試驗所化學工業課長職務,赴美半工半讀,在塞瑞術斯大學專攻造紙專業,留學期間他遍遊了美國的南北各大造紙廠。

楊十三是一個民族自尊心極強的人。在美留學期間,曾為他的名字鬧過一場風波,美國人大都信仰耶穌,最忌諱“十三”這個數字,個別美國人要他更名,他斷然拒絕,並義正詞嚴地駁斥說:“我是中國人,我早就叫這個名字,為啥要改呢?”。

1923年楊十三回國,以其學成的專業知識,致力於家鄉造紙工業的改革。楊十三的故鄉地處燕山腳下,盛產條桑,水源充足,所產桑皮紙馳名全省,暢銷國內。貿易額年達數百萬元至千萬元,後因受厘金及日本、高麗(朝鮮)紙傾銷的影響,營業一落千丈。楊十三雖勵志改革手工造紙方法,但由於軍閥政府的腐敗,對實業漠不關心,無以展其抱負。在他任直隸省立工業試驗研究所化學工業課課長時,遷安人李顯庭對造紙業頗有興趣,楊十三在天津積極幫助李顯庭購買造紙機械設備。

解囊辦學,為民請命

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推動下,實現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促進了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這時楊十三已經認識到:挽救中華單靠工業發達不行,必須喚起民眾,和民眾相結合進行革命,從此逐漸摒棄了“工業世救國”的思想。他積極支持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喚起民眾,改造鄉情,同年春他和侄子楊秀峰利用假期回家,在本村的二聖廟辦農民講習班,以宣傳三民主義為名,秘密向農民介紹南方農民運動的發展情況和國際時事,講解政府腐敗,軍閥混戰,人民受塗炭,以喚起農民的覺醒,反抗黑暗統治。為提倡尊重女權,反對舊禮教,衝破舊思想的牢籠,他取得了父親楊立三的支持,動用了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在家裡積極籌辦了一所“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學校”,學生免費入學。不限年齡,不論家庭貧富。當時,在冀東的農村里還沒有一所女子學校,更沒有女孩子上學的習慣,人們受到舊禮教的束縛,不願意讓女孩子出來上學,特別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愚民倫理在社會上的影響還相當深,所以工作上遇到了困難。他為了向男尊女卑的封建殘餘勢力宣戰,公然寫了“女子有才便是德”的巨幅橫匾,懸掛在女子學校里。他先往自己的女兒效昭和侄女等入學,然後深入附近各村走家串戶說服動員農民的女孩子入學。經過他的積極奔波努力,終於有30多名女孩子入學,開創了農村女子求學之風。

在清王朝統治中國的時候,冀東(原永平府)的臨(榆)、撫(寧),昌(黎)、盧(龍)、遷(安)、灤(州)、樂(亭)七州縣,旗人“跑馬占圈”霸占土地,稱之為“旗地”。在旗人貴族的殘酷剝削壓迫之下,廣大貧苦農民深受“無地有租”之苦,不斷地起來反抗。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占據統治地位的時期,對農民更是橫徵暴斂,壓得廣大民眾叫苦不迭。楊十三為解除冀東七州縣農民“無地有租”之苦,不畏強暴,奔走呼籲,起草了向張作霖要求豁免不合理地租的“上書”。當楊十三來到北京時,他的好友勸阻說:“你不要自找麻煩,弄不好要殺頭的。”楊十三說:“為民請命,要怕死就不來!”他冒著極大風險,親自到大元帥府向張作霖告了“御狀”。經過多年的據理力爭,冀東七州縣農民承擔的不合理的地租,終於獲得減免,僅遷安縣民眾受惠每年就達16萬元左右。

扶危濟困,支援革命

楊十三為人見義勇為,濟人之急,不論誰有了困難,他都積極幫助解決。1923年他赴美留學結束回國時,有一位不堪忍受洋人欺凌的華僑孤苦無依,要求楊十三攜他一同回國。楊十三見到了自己的骨肉同胞在異域遭遇到的困境,立刻答應將他帶回國,安排在自己的家鄉落戶,並幫助他成家立業。

楊十三為人誠懇質樸,性情豁達。他雖治工業,卻博覽群書,於社會科學尤喜研討。1929年,楊十三任河北省工業學院教授,授課融會貫通,聆者動容,不僅使學化學的學生傾倒,而且文科學生也來旁聽。他對人親切、善於團結師生,受到了學院教職員工和同學們的敬重、愛戴和信賴。當時,在天津讀書的洪麟閣、連以農(芬亭)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組織了“千字課”班,利用課餘時間教工人識字,後來又組辦了達仁濟貧醫院,義務給地毯工人看病。楊十三非常贊同他們的行動,從此和洪麟閣、連以農交了朋友。後來,連以農等曾以反對國民黨中央改選特派委員一事被通緝,楊十三特意將他們接到家裡躲避;敵人搜查緊時,又給盤費讓他們去北平。後來,楊十三以學院的名義,聘請洪麟閣、連以農為工業學院齋務科的科員兼教師,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妥善安排。為了解決學院中平民子弟生活困難的問題,楊十三與洪麟閣、連以農商議,辦了一個以自己動手,節約膳費為宗旨的簡易食堂,名為“瓊(窮)飯糰”,入伙的同學達百餘人,解決了平民子弟的生活問題,保證了學業。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從1930年起,楊十三接受了掩護黨在天津的地下工作者的任務,他冒著極大的風險,聘請當時在天津做曲芝界工作的中共黨員戴福華(陳竹君)為家庭教師,住在他的家中,長達三年之久。在此期間,戴福華的未婚夫潘謨華被國民黨作為政治犯在天津殺害,楊十三冒風險為烈士成殮埋葬。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亡。在河北工學院任教授兼齋務科主任的楊十三痛憤地說:“禦侮復仇,非講求武備不為功。”在他的倡導下,河北工學院特別注重軍訓、體育、國術,他以身作則,每晨熹微即起,與學生同拳擊,數年如一日。1933年日軍入侵華北,向長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發動進攻,愛國軍民展開了全國著名的長城抗戰。楊十三堅決聲援在喜峰口一線抗擊日軍的第二十九軍,積極呼籲“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他還動員在北京高級產科學校上學的女兒楊效昭組織支前救護隊,開到抗戰前線。

抗戰爆發,毀家紓難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企圖使冀、察、綏、魯、晉五省脫離中國,歸日本控制。國民黨政府為向日本屈服,於12月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北平學生為反對“華北自治運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楊十三、洪麟閣在工學院也組織學生上街遊行,聲援北平學生,楊十三走在隊伍的前面。事後,楊十三和洪麟閣商量組織一支武裝抗日隊伍。楊十三說:“我們在天津,要有個合法外衣,要有武器,秘密訓練骨幹,一旦時機成熟,就武裝起義。”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當時楊十三正在北平養病,立即回津。7月30日軍攻占天津,楊十三目睹居民顛沛流離的亡國慘狀。忍無可忍,抱病而起。後聞經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工農紅軍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第一線。楊十三聞訊,抑制不住內心激動,慨然告同志曰:“吾儕與敵決戰之期至矣,吾憤累年,誓當以死報國”。他四處奔走,號召大家為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而獻身。當時,楊十三胃病剛好,喟然自勉曰:“我以孱弱之軀,誓必效死疆場,馬革裹屍,決不輾轉床褥作亡國奴也。”

楊十三過去和永利鹼廠有密切聯繫,便組織鹼廠工人秘密進行抗日鬥爭,並動員老同事、同學、朋友共同參加抗日。工學院有些財產都用於買武器。當時,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天津組織了華北人民武裝自衛會,由楊秀峰主持,後由李楚離接任了楊秀峰的職務。李楚離通過楊十三深入河北工學院,動員學院職工、子女學軍事電報工作。楊十三全家老小(二女、一子、一侄)都參加了地下抗日活動。

並在黨的領導下,從各方面動員愛國人士捐款買槍枝彈藥,支援冀東抗日游擊戰。

投筆從戎,高擎義旗

1938年春季,中共河北省委為迎接八路軍東進抗日,以“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冀東分會的名義,計畫在冀東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工農武裝抗日大暴動,楊十三積極支持這一義舉,並參與了組織發動工作,同時吸收老同盟會會員馬溪山、馬芑汀教授等參加,在唐山工商日報社設聯絡站。為了籌辦武器,他親主其事,委連以農負責經費籌措,派侄子楊介人(效賢)和女兒楊效蓮(田茵),借給遷安師範學校春季運動會購買體育器材為名,從禪臣、義利兩個洋行買到機槍等武器及八倍望遠鏡、無線電發報機等,以自己在天津的家為轉運站,將這些禁運品混在從利生體育用品廠買來的運動鞋和各種球類里,在敵人眼皮底下把武器運出天津。當時,天津的碼頭被青洪幫勢力把持,楊十三又利用與天津洪幫頭子姜般若的關係,順利地將武器及秘密搞到的地圖、檔案等裝船運回冀東。

1938年3月,楊十三滿懷愛國激情,毅然投筆從戎,和子女楊效昭、楊效棠(永進)同到冀東,投入了黨所領導的起義暴動,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住在遵化縣地北頭村洪麟閣家,在李楚離的指導下,和洪麟閣秘密策划起義事宜,親到灤縣、樂亭、豐潤等縣參加秘密動員工作,並參加了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縣的田家灣子召開的軍事會議。和當時冀東黨的負責人李運昌、李楚離、胡錫奎及愛國人士洪麟閣、民團頭目高志遠等一起,研究暴動前的準備工作和暴動後的有關問題。後在灤縣多漁屯開會,成立冀東人民抗日聯軍第三軍區司令部,公推高志遠為司令,李運昌、洪麟閣為副司令,楊十三為洪麟閣部的第三路軍(西路軍)政治部主任。

1938年夏季,八路軍宋(時輪)、鄧(華)的四縱隊為策應冀東武裝暴動,奉命從平西向冀東挺進。6月,部隊前進到沙峪時,與日寇激戰,縱隊參煤長李鍾奇同志肺部負重傷。當時因戰爭環境殘酷,醫藥奇缺,李鍾奇的傷勢日益惡化,如不及時搶救醫治,就有生命危險,這時,楊十三和洪瞵閣已在冀東西北部指揮部隊對敵作戰。他聞訊後,立即向省委請示,要求送李參謀長到天津住在自己家中治療養傷。經省委負責人姚依林同志安排,由楊十三的侄子楊介人將李鍾奇秘密接到家。這時,日寇對天津統治甚嚴,為保證安全,他請了好友、名醫黎宗堯和池石卿在馬大夫醫院秘密進行治療,手術後出院,住在他的家裡療養,由他的夫人司湘雲煎藥做飯,他的次婦女楊效蓮陪同到醫院換藥檢查,歷時一個多月。李鍾奇痊癒後,安全地離開天津回到冀東。

冀東暴動原定於1938年7月16日舉行。在暴動前,楊十三和李楚離、洪麟閣經常研究戰局和社會動向,並對偽團警開展遊說工作。1938年7月5日,地北頭漢奸劉秉忠向敵人告密,豐潤縣沙流河偽警民團突然包圍了洪麟閣的家,進行圍剿查抄。洪麟閣、楊十三指揮暴動隊員擊退偽警,然後將隊伍轉移到玉田縣的小狼山。1938年7月7日,豐潤、玉田縣敵偽千餘人將洪麟閣和楊十三領導的暴動隊伍圍在小狼山由。當時,洪、楊只帶百餘人,因預定1938年7月16日起義,隊員們分散隱蔽在各縣、村,倉促中無法通知集中。時值暴雨,楊十三掩護洪麟閣帶少數警衛員突圍去玉田十里坨,找到李楚離、楊效昭和二總隊楊受青,帶隊應援小狼山。楊十三送走洪麟閣後,與敵人周鏇戰鬥,堅持到深夜,轉移到魯家峪。敵人尾隨緊追,豐潤、玉田、遵化三縣敵偽15OO餘人將楊十三圍困在魯家峪,第三天,洪麟閣帶二總隊趕到援救,才於深夜衝出重圍。楊十三認為已經暴露,於是決定提前於1938年7月9日起義。

當時抗聯部隊的戰士多是剛剛放下鋤頭拿起武器的農民,不會打仗,更不大懂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提高抗聯戰士的政治素質和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術,楊十三積極抓緊對抗聯部隊的政治思想建設,選派抗聯幹部50餘人到四縱隊司令部受訓,使這支農民武裝隊伍的政治素質與戰鬥力不斷提高。

9月底,楊十三主持在窩洛沽召開會議,傳達八路軍四縱隊在九間房召開的軍事聯席會議精神。參加會議的有李楚離、洪麟閣和楊受青等。楊十三說:“青紗帳已倒,會議決定抗聯部隊到平西整訓。”在抗聯部隊奉命西進到平西整訓途中,在薊縣馬伸橋附近的台頭村遭到敵重兵襲擊,洪麟閣壯烈犧牲。楊十三幸獲脫險,部隊繼續轉移迂迴向平西挺進。行至潮白河時,西進的路被敵人切斷了,第三路軍指揮部決定楊十三帶連以農、馬溪山等20幾名幹部,從另一條秘密路線去平西,餘部由李楚離、楊效昭帶領仍返回冀東,堅持游擊戰爭。

轉戰太行,為國捐軀

在去平西途中,由於迷了路,楊十三的胃病又復發,決定暫回天津養病。經過這次挫折,有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說:“秀才抗日,堅持成功。”他一面在家中治病,一面派連以農、馬溪山等人四處打聽八路軍的訊息。過了一個多月,李楚離、楊效昭也回到天津。為儘快到平西參加整訓,李楚離先去平西。11月,楊十三帶領連以農、馬溪山、馮於九、楊效昭等人暫到連以農的家鄉冀中深縣白家村。當時,楊十三聽說冀中軍區司令部駐在深縣的張騫寺一帶,為了請呂正操司令幫助去平西,他兩次派連以農去張騫寺聯繫,因戰事頻繁,司令部已經轉移,都沒找到。後又派楊介人、楊效棠、燕春芳去冀南,找在那裡堅持游擊戰爭的侄子楊秀峰,不久和楊秀峰取得了聯繫。當時,楊秀峰奉命組織以孫毅為首的援東支隊,因聞冀東抗聯部隊已經開始向平西挺進而作罷。這時,楊十三決定從冀南改道冀西,再從冀西根據地去平西齋堂村參加整訓學習。

楊十三途經冀中阜平時,正遇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戰區司令鹿鍾麟在這裡。鹿鍾麟知道楊十三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又是冀東抗聯負責人之一,特派人將楊十三一行接到自己的官邸。鹿鍾麟動員楊十三留在國民黨戰區抗戰,楊斬釘截鐵地表示:“我不是來投你的,我是來找八路軍的,不能留在你這兒。”又說:“你不是要抗日嗎?別在這兒,你跟我去冀東抗戰前線,我保你。”鹿鍾麟碰了釘子,命秘書長張仰文(遷安人)拿出500塊銀元送給楊十三作川資,亦被楊謝絕。就在楊十三去平西整訓臨行前,鹿鍾麟派張仰文以同鄉名義,為楊餞行,又將500塊錢送來。

這時,朱德總司令了解到楊十三已到冀西根據地,便電召他去八路軍總部。楊十三帶領連以農、馮於九、楊效昭等人,從冀西來到太行山黎城八路軍總部。總部為楊十三開了歡迎會。會後,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接見了楊十三,並同他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當楊十三向朱總、彭副總匯報聲勢浩大的冀東工農武裝暴動經過及洪麟閣的壯烈犧牲等情況時,他抑制不住激動的感情放聲痛哭起來。朱總、彭副總安慰了楊十三,對他的義舉和冀東的工農武裝暴動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同時,贊同他給八路軍總部提出的“必須搞工業,以保證軍需”的建議。這時,楊十三把鹿鍾麟送給他的500塊銀元交給了朱總,要求轉交給新華日報社作為辦報經費。

1939年6月27日,《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表了題為《歡迎冀東抗日聯軍領袖楊老先生》的社論,對楊十三積極參與籌劃冀東武裝抗日大暴動,領導抗日聯軍配合八路軍宋、鄧四縱隊與日偽進行浴血奮戰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楊十三對《新華日報》記者發表談話,抨擊蔣介石賣國政府說:“冀東之亡,不於戰敗而被吞併,實亡於和平談判之下的特殊化。翼東人民當了六年的亡國奴,當的頗為不明不白。世界不知,國人也有很多不知,切身感到奴役之苦的唯冀東人民自己。”

楊十三奉命留在總部,連以農、馮於九留在楊十三身邊,馬溪山、楊效昭、連經正等派往“抗大”學習。1939年夏,日寇分九路向我八路軍總部大舉進攻,楊十三跟隨總部轉移。途中他的胃病再次復發,而且比歷次都嚴重,只好躺在擔架上跟隨警衛部隊在太行山的濁漳河一帶和敵人兜圈子。由於長時間的爬山涉水,風餐露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醫療,又時逢盛夏酷暑、淫雨連綿的季節,他的病情日益惡化。7月2日,因感冒而轉心臟麻痹病,他處於昏迷狀態,在病中囈語,盡為讚揚抗日軍隊、痛罵日寇漢奸、反對磨擦之片斷詞句。當時,朱總、彭副總和左權副總參謀長等總部首長。對他關懷備至,在敵情萬分緊張和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總部首長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感動至極,也深深感到革命志願未竟,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正是祖國和人民需要他的時候,他卻輾轉於擔架病床之上,真是心急如焚,朱總了解到他在病重時還念念不忘回冀東的心情,就安慰他說:“不要回冀東去了,在哪兒都是抗戰。就留在總部吧!”並告訴他讓他在總部搞工業。

1939年7月21日下午6時,楊十三隨部隊轉移到太行山黎城縣上遙鎮附近,與前來“掃蕩”的敵寇遭遇。當時,正是滂沱大雨,這裡是個山灣子,河床狹牛窄,水流湍急,由警衛部隊掩護到濁漳河岸邊,經激戰,涉過了河,處於重病垂危的楊十三,在擔架上經不起激烈的顛簸和搖擺,心臟停止了跳動,為抗日救亡戰鬥到最後一口氣。楊十三捨身為國,鞠躬盡瘁,積勞病歿,終年50歲。他在臨終前,還反覆囑咐連以農、馮於九:“你們要緊緊地跟共產黨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共產黨、八路軍叫我們幹啥就幹啥。中國若沒有共產黨、八路軍,日本鬼子是打不出去的,也告訴在“抗大”學習的那幾個人,好好學習、工作!”

八路軍總部為了表彰楊十三對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堅貞不渝的高貴品德,在襄垣縣土河村召開了追悼大會,由朱總司令主持,彭副總司令致悼詞。悼詞中說:楊十三的逝世,使我軍失去了一位親密合作的忠實朋友,使冀東人民失去了他們的抗日領袖,使我們國家失去了一位愛國熱情極高的科學家。楊十三是廣大知識分子、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榜樣。

毛主席給楊十三送了題為《悼念冀英東抗日英雄楊十三》的輓聯,聯曰: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於先生猶見典型。

朱總司令也送了題為《彪炳日月》的輓詞:

渤海毓雄,民族之傑。

靄靄風儀,異質挺特。

冀東義起,倭媽氣懾。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楊十三病逝後,重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予1938年9月18日在沙坪壩南渝中學禮堂為楊十三召開了追悼大會。追悼會的發起人有韓舉賢、高韶亭、張伯苓、劉清揚、張中庸、於樹德、魏明初、王仙槎、董必武、葉劍英等,董必武、葉劍英代表十八集團軍參加了追悼會,董必武在會上講了話,稱讚楊十三對抗戰有功,有愛國正義感。

全國解放後,1950年10月2日人民政府將楊十三遺骨移葬於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個人貢獻

造紙

1916年,首創蘆葦製漿造紙,並為上海大中華和江南造紙廠首先採用,到30年代被普遍推廣,工藝和產品不斷有所創新,為中國開拓造紙工業新原料、新工藝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1923年,楊十三在天津積極幫助遷安人李顯庭購買造紙機械設備,在三里河建立了一個半機械造紙廠,名“顯記紙廠”(今華豐紙廠),是為遷安機械造紙之始,投產以後,質美價廉,暢銷國外。

冀東起義

1938年7月9日,楊十三和洪麟閣一起,率領所屬抗聯部隊1000餘人,積極配合挺進冀東的八路軍宋(時輪)、鄧(華)四縱隊對敵作戰,7月12日一舉攻克玉田縣城,活捉了日軍顧問石本,偽縣長宣布投降。首戰告捷,萬眾歡騰,楊十三主持召開各界人士大會,號召他們團結抗日,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第三路軍很快發展到近5000人,編成四個總隊。隨後,聯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很快收復了豐潤、玉田等縣的沙流河、鴉鴻橋、亮甲店等重鎮,一度攻克了豐潤等縣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