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雄

」對曰:「徙兵分屯,使南北相維,長策也。 」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思。 」伯雄言之不已,同列皆引退,久之乃起。

楊伯雄,字希雲,真定藁城人。八世祖彥稠,後唐清泰中為定州兵馬使。後隨晉主北遷,遂居臨潢。父丘行,太子左衛率府率。
伯雄登皇統二年進士,海陵留守中京,丘行在幕府,伯雄來省視,海陵見之,深加器重。久之,調韓州軍事判官。有二盜詐稱賈販,逆旅主人見欺,至州署陳訴,實欲劫取伯雄。伯雄心覺其詐,執而詰之,並獲其黨十餘人,一郡駭服。遷應奉翰林文字。是時,海陵執政,自以舊知伯雄,屬之使時時至其第,伯雄諾之而不往也。他日海陵怪問之,對曰:「君子受知於人當以禮進,附麗奔走,非素志也。」由是愈厚待之。
陵篡立,數月,遷右補闕,改修起居注。海陵銳於求治,講論每至夜分。嘗問曰:「人君治天下,其道何貴?」對曰:「貴靜。」海陵默然。明日,復謂曰:「我遷諸部猛安分屯邊戍,前夕之對,豈指是為非靜邪?」對曰:「徙兵分屯,使南北相維,長策也。所謂靜者,乃不擾之耳。」乙夜,復問鬼神事。伯雄進曰:「漢文帝召見賈生,夜半前席,不問百姓而問鬼神,後世頗譏之。陛下不以臣愚陋,幸及天下大計,鬼神之事,未之學也。」海陵曰:「但言之,以釋永夜倦思。」伯雄不得已,乃曰:「臣家有一卷書,記人死復生,或問冥官何以免罪,答曰,汝置一歷,白日所為,暮夜書之,不可書者是不可為也。」海陵為之改容。夏日,海陵登瑞雲樓納涼,命伯雄賦詩,其卒章云:「六月不知蒸郁到,清涼會與萬方同。」海陵忻然,以示左右曰:「伯雄出語不忘規戒,為人臣當如是矣。」再遷兵部員外郎。丁父憂,起復翰林待制,兼修起居注。遷直學士,再遷右諫議大夫,兼著作郎,修起居注如故。
皇子慎思阿不薨,伯雄坐與同直者竊議被責,語在《海陵諸子傳》。海陵議征江南,伯雄奏:「晉武平吳,皆命將帥,何勞親總戎律?」不聽。乃落起居注,不復召見。大定初,除大興少尹,丁母憂。顯宗為皇太子,遷東宮官屬,張浩薦伯雄,起復少詹事,兄子蟠為左贊善,言聽諫從,時論榮之。集古太子賢不肖為書,號《瑤山往鑒》,進之。及進《羽獵》、《保成》等箴,皆見嘉納。復為左諫議大夫、翰林直學士。會太子詹事闕,宰相復舉伯雄。上曰:「伯雄不可去朕左右,而東宮亦須輔導。」遂以太子詹事兼諫議。
六年,上幸西京,欲因往涼陘避暑,伯雄率眾諫官入諫。上曰:「朕徐思之。」伯雄言之不已,同列皆引退,久之乃起。是年,至涼陘,徼巡果有疏虞。上思伯雄之言,及還,遷禮部尚書,謂近臣曰:「群臣有乾局者眾矣,如伯雄忠實,皆莫及也。」上謂伯雄曰:「龍逄、比干皆以忠諫而死,使遇明君,豈有是哉!」伯雄對曰:「魏徵願為良臣,正謂遇明君耳。」因顧謂宰相曰:「《書》曰:'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朕與卿等共治天下,事有可否,即當面陳。卿等致位卿相,正行道揚名之時,偷安自便,徼幸一時,如後世何?」群臣皆稱萬歲。
十二年,改沁南軍節度使,召為翰林學士承旨。丞相石琚致仕,上問:「誰可代卿者?」琚對曰:「伯雄可。」時論以琚舉得其人。復權詹事,伯雄知無不言,匡救弘多。後宮僚有詭隨者,人必稱楊詹事以愧之。除定武軍節度使,改平陽尹。先是,張浩治平陽,有惠政,及伯雄為尹,百姓稱之,曰:「前有張,後有楊。」徙河中尹。卒,年六十五。謚莊獻。弟伯傑、伯仁,族兄伯淵。
伯淵字宗之。父丘文,遼中書舍人。伯淵早孤,事母以孝聞,疏財好施,喜收古書。天會初,以名家子補尚書省令史。十四年,賜進士第,歷吏、禮二部主事、御前承應文字,秩滿,除同知永定軍節度使事。召為司計郎中。知平定軍,用廉,遷平州路轉運使。知泰安軍,有惠政,百姓刻石紀其事。四遷山東東路轉運使。正隆末,群盜蜂起,州郡往往罹害,獨濟南賴伯淵保全。大定三年,致仕,卒於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