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全息現象

在物理學上,全息的概念是明白易懂的。如,一根磁棒將它折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與它原來的整根棒全息。但是,“生物全息”的概念可能還未被人們熟知。所謂“生物全息”就是生物體的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它的組成結構上,同整體是相同的,每一部分都是整體的縮小,它們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如人的耳朵上的所有穴位,正好和全身類似,所以通過耳針可治療體內不同疾病。

概述

“全息”,是1948年物理學家弋柏和羅傑斯發明了光學全息術後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物理學上,全息的概念是明白易懂的。例如,一根磁棒將它折幾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與它原來的整根棒全息。所謂"生物全息",就是生物體每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化學組成模式上與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成比例的縮小。

特點

植物的全息現象,在大自然中,已從形態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多方面找到了論證的實例,馬路邊的棕櫚樹,它的一張葉子,由薄扇似的葉片和長長的葉柄組成,仔細觀察一下葉子的整個外形,當把它豎在地上與全株外形相比時,你會發現,它們的外形是多么的一致,只是比例的大小不同而已。一隻梨子,它的外形與它的整體果樹形吻合。行葉脈的植物,它們都是從莖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莖基本無分枝;相反,葉脈為網狀的植物,它們的分枝多呈網狀。在植物的生化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全息現象。例如,高梁一片葉上的氰酸分布形式與整個植株的分布形式相同。在整個植株上,上部的葉含氰酸較多,下部的葉含氰酸較少;在一張葉上,也是上部含量較多,下部含量較少。
有趣的是,當進行植物離體培養時,也發現了植物的全息現象。若將百合的鱗片經消毒用來離體培養,發現在鱗片基部較易誘導產生小鱗莖,即使把鱗片從上到下切成數段,同樣發現小鮮莖的發生都是在每個離植段基部首先產生,且每段鱗片上誘導產生小鱗莖的數量,遵循由下至上遞補增的規律。這種誘導產生小鱗莖的特性與整株生芽特性相一致,呈全息對應的關係。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以大蒜的蒜瓣、矩葉菊、花葉芋和彩葉草等多種植物葉片為外植體,進行同樣的試驗觀察時,都能見到這種全息現象。
植物全息的規律套用於農作物的生產實踐,已產生了驚人的效果。例如,馬鈴薯的栽種,習慣以塊莖上的芽眼切下作"種子"。但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考慮到塊莖上芽眼之間的遺傳差異。根據植物全息的原理,想來這些芽眼之間必定會有特性的區別。馬鈴薯在全株的下部結塊莖,對於全息對應的塊莖來說,它的下部(遠基端)芽眼結塊莖的特性也一定較強。於是,為了證實上述的想法,科學家做了系統的試驗。分別以"蛇皮粉"、"躍進"等5個馬鈴薯品種的塊莖為材料,將它們的芽眼切塊成遠基端芽眼和近基端芽眼兩組,進行種植比較試驗。實驗結果,以遠基端芽切塊制種生產時,各個品種均增產,平均增產達19.2%。
上述在農業上的全息套用實例給人以啟示。人們自然會問,小麥、水稻……,它們的留種應該採用什麼部位制種呢?這些有趣而具生產實踐意義的全息課題,目前不少人正在試驗觀察中。不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個別的生產措施,也是符合生物全息規律的,只不過未意識到這點罷了。例如,我國不少地區種植玉米的農民,他們在留種時,習慣把玉米棒上中間(或偏下)的籽粒留下作種,而把兩端的籽粒去除,確保玉米的年年豐收。這種玉米籽粒的留種方法是符合生物全息律的。因為玉米棒子是在植株的中間或偏下部分著生的,而作為植株對應全息的玉米棒,其中間(或偏下)著生的籽粒,在遺傳勢上也一定較強。經試驗,以這種方法制種,可以增產35.47%。
全息生物學觀點的提出,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但已引起不少人的強烈興趣,國內已先後4次召開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交流了各方面的研究信息,在國外,日本、巴西等國的有關學者對“全息生物學”的提出也給予極高的評價。目前,植物全息現象的觀察研究,方興水艾,無數未解之謎還有待人們去揭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