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陰古建築群

棠陰古建築群

棠陰古建築群,屬於撫州,古稱臨川。發達的臨川文化,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贛東得建築風格。由於建築工匠多出於撫州,因此這裡的古代建築形成了悠久的歷史和特有的藝術風格。

形成的歷史原因

唐末五代時,四川節度使吳氏宣後裔吳竦定居此地,遍植甘棠樹,茂然成陰。《吳氏族譜·竦公傳》這樣記

載:“公年植甘棠,於西南通衢,曰:‘汝茂吾子孫茂’,嗣是木秀繁陰,族游息肩其下,里之得名自此始。”故名“棠陰”。棠陰因水質獨特而產夏布,因夏布經濟蓬勃發展而使棠陰興旺昌盛。據棠陰吳姓《吳氏族譜》記載:“……時宋仁宗九年(1031年)辛末,開址坡坪、逐留家,今上吳坊是也。”(註:上吳坊,即棠陰西角部)可見棠陰是相當古老的集鎮,推算起來,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棠陰一帶氣候溫和,河水清轍,適宜種植貯麻和茶葉,明清時期以夏布生產、茶葉種植而聞名。特別是夏布製作十分發達,最高產量一年十萬餘匹,遠銷東南亞。隨著手工業的發展,通商貿易,交通集市,常住人口隨之發展。明清時期,棠陰已成為方圓百里中的大鎮,人口達十二萬之多,當時人稱之“大大棠陰鎮”,而稱縣城則為“小小宜黃縣”。悠久的歷史、發達的經濟、興盛的工商業、富饒的物產,使棠陰的集鎮建築大規模的發展起來,街道縱橫,店鋪林立,明清時期,更是十分繁榮。棠陰有一首傳唱了幾百年的民歌:“棠陰街有幾里長?棠陰街有幾條巷?幾座橋來幾座嶺?幾個菩薩坐壁上?”。當一群兒童遊戲,左手拍右手互問互答時,棠陰鎮的繁興歷史便全映在這首宛若“趙州橋來何人修?”式的古老相和歌特色之中。“棠陰街有五里長,棠陰街有十三巷。五座橋來九座嶺,三尊菩薩坐壁上,滿街都是夏布行。”其實,有著五里十三巷的棠陰鎮,論起來就是吳氏、羅氏和符氏三大家族的聚居地,其中以吳氏家族最為顯達,故民間有謠諺雲“羅三千,符八百,吳家老倌無邊價”,道出了吳氏家族家產無法數計的感嘆。吳氏家族的興盛,與吳餘慶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被推薦赴京入閣院是分不開的,他後官到中書舍人,授徵仕郎,再擢升為右通政,由於精通書法,凡朝廷金銀寶冊、鐵券誥敕、御製詩文等均出於其手書。吳餘慶從政四十餘年,清政廉明,告歸故里時,隨帶的只有皇帝賜給的一些書籍而已,著作有《斯白集》、《流芳集》傳世。明宣德五年(1430年),宜黃知縣譚政為他“恩賜”榮歸祭祖興建牌樓“承恩坊”豎立街口以示彰顯。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吳氏後裔經商夏布發跡後,在中街興建大宗祠“八府君”祠。

建築風格

棠陰屬於撫州,古稱臨川。發達的臨川文化,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贛東得建築風格。由於建築工匠多出於撫

州,因此這裡的古代建築形成了悠久的歷史和特有的藝術風格。這些建築無論是梁坊、外檐,還是窗扇、柱礎上都有充分的反映。當地有很多人認為這裡的建築為宋代和明代,但從至今保留完善的建築,看來多屬於清代的建築風格。棠陰古建多為梁式木構架,這種木構架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在石礎上立柱,柱之上架梁,再在樑上重疊數屋瓜柱和梁,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平面布置常為三開間,前後天井,格局嚴謹而富於變化,善於結合自然環境組成和諧巧趣的建築空間,建築雕飾題材廣泛,技藝高超,造型優美,在風火山牆、檐椽、斗供、梁坊、雀替、柱頭、柱礎、門眉隔扇、窗檑各處,無不考究形制,巧著雕飾,圖案紋樣繁複巧妙,人物戲文、魚蟲花鳥、山水樓台生動精美,構圖別致,刀法精湛,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等多種形式。

代表性建築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陰吳姓(吳姓為棠陰大姓,人數最多)的大宗祠,現在是棠陰國小的所在地。從建築總體上看,前半部保存較好,後半部包括天井、寢室已毀,前院門樓也拆除,改建成了國小校舍。據《吳氏族譜·八府君傳》記載:八府君為吳氏開基始祖,即種甘棠者也。其姓吳,名竦公,字敬之,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稱。此祠的興建年代,據《吳氏族譜·八府君傳》(卷九)記載:“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庚辰歲七月於人和市(人和市即宗祠所在地)建造祠宇寢室,中廳三門、東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樓店、祠西廚房,祠前買地立人和神廟,規劃井然。”由此可見,吳氏宗祠創建年代應是明中、晚期,其建築主要是祭祖而營造的,故尊稱為“八府君”祠。“八府君”祠宅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中堂為三開間,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階,中堂前是一院落,兩旁設有廂房,相傳每次鄉試,都是在這裡舉行。整座建築巨觀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廳為單桅懸山頂,面闊3間,進深5間,有石礎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長各為2.46米,據專家考證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礎周長達到2.90米,有鏤空寶相仰蓮圖飾;抬梁式構架,斗拱交疊,雀替均有精緻的花紋;前梁雕有“雀、鹿、蜂、猴”圖案,隱喻“爵祿封侯”之意。中廳兩旁為掖門,掖門外各有小天井及上下兩殿,為放置神主牌位之處。中廳前為一大天井,長19.67米,寬17.46米,中有古井2口。天井旁各有28柱走廊,欄桿相連。至今,“八府君”祠與承恩坊仍保留明代建築風貌,成為棠陰街上最古老最經典最興盛的標誌。

“日字塘”老居

“日字塘”是座民屋五開間住宅,坐落在棠陰鎮下街西巷,因天井前半部為一長方型池塘,中隔長條麻石,

形如“日”字而得名,現為羅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牆封閉,內屋分前後兩廳,前廳設有門廳,前廳和門廳的地面以石板鋪就,礎柱木質,有簡單紋飾;後廳礎柱石。前廳和後廳以天井分開,沿天井兩側為廊,勾通“日字塘”前後兩部分。天井中央設有水池,池邊未設欄桿。“日池”的地形,前廳高於後廳,堂外又高於堂內,這種反常的做法,據當地老百姓告訴是舉步出書堂,寓“出門就步步高升”之意。
“日字塘”的結構整齊,平面布置緊湊,功能分區也很明確,其構架的用材較大,柱與檁梁的連線均依靠斗拱。月梁彎部的凸曲率較大,帶有明代作風,前廳採用的斗拱多設定於廊檐上,而後廳的斗拱設定較多,做法也很精細。前廳的立柱粗於後廳,柱礎為木質,雕刻有簡單紋飾,天井兩側廂房曾修整,其餘保存完好,是一典型的明代中早期建築。承恩坊

承恩坊又叫功名牌坊,座落在棠陰鎮的下街口上,始建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知事譚政為當時由皇帝“恩賜”榮歸祭祖的吳餘慶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慶辛未(1570年)重建,1985年重修。一座承恩坊,堪稱牌樓之經典,全木質結構,四百多年來一直矗立街口,成為棠陰鎮的一張歷史名片。其造型美觀,坊高8.35米,寬5.1米,四柱三門三樓式。枋分三層,底層為兩根1.12米長的楮木圓柱,立於基石上,每柱有兩塊刻花護柱石。中門高3.13米,寬3.1米。門上橫額鏤刻有“中憲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吳餘慶”十三個正楷字,字下嵌有四個木質葵花園柱。字額上端為第二層,斗拱直托檁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長方形額匾,黑邊紅底,橫書“承恩”二字,遒勁俊逸,據傳是吳餘慶的手跡。最上層為土瓦歇山式枋頂,斗拱疏密得體,錯落有致,翼角飛翹,斗拱複雜、斗拱間還有許多下昂,頂端有鯉魚跳龍門的造型設計,反映了當時民間工匠精諶的工藝。《吳氏族譜》記載了吳餘慶的生平。吳餘慶即“棠陰十七世秉良公、儒仕,三台書經,名餘慶,字彥積,號斯白,行四、生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85年)丁丑四月,歿於天順六年(1462年)巳時”。因此說此坊創建於明前期是有文字根據的。

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築,規模大,工藝精巧,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採用宗教花紋為裝飾,建築設定明確的中軸線,沿中軸線兩側有規則布置房間,建築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塊長麻石達九米,為“江南民居第一長石”,在當時全靠人工搬運情況下其難度可想而知,相傳從遙遠的地方將巨石運來棠陰,僅運費就花費了一根金條,真可謂是黃金石。

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是一棟典型的富豪所建的宅院,曾是鄉政府所在地。占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為清晚期建築,保存較完整。最有特色是右廂房的一座繡花樓,在繡花樓上可遠望宜水溪溪流去,迎恩塔也清淅可見,視野開闊。房檐、立柱、護欄布滿精美的雕刻,整個建築體現深閨幽美和神秘的氛圍。

迎恩塔

迎恩塔是棠陰鎮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棠陰鎮建設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龜山上,為六面七層磚石結構。塔高36米,直徑8米,雄踞龜山,俯瞰棠陰,頗為壯觀。塔始建於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層有門,高2.3米,寬0.84米。從第2層起,每面有視窗一個,計三十六個,層與層之間用磚砌成飛檐,厚約一米,塔內壁有兩條通往塔頂的階梯共588個,分兩個門進入,互不相遇,至第一層可望但不可及,現塔頂部分損壞,頂部長有樹叢,塔身有裂紋數處。

式好居

穿過九曲十三彎的青石板巷道來到下街,便是吳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建築“式好居”,始建於清

初,原為書院,現為吳姓所居,因門楣題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門為“八”字形,門牆呈半圓形,沿門牆兩側各有一排矩形廂房,廂房之間為“U”形天井,中有三開間,明間為穿堂,左右兩間為不規則形居室。各有六邊形嵌花窗戶,頂部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整屋結構精美,保存完好,顯現出清初典型的建築風格。

古鎮文化

棠陰曾是古代贛東文化發源地之一,這裡民風淳樸,尊師重教,“撿漏趁晴天,讀書趁少年”,百姓“樂讀書而好文辭”,故書院林立,賢能輩出。唐天佑年間官辦的“湖山書院”和“山灣書院”就設在楊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啟蒙恩師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書立說,大戲劇家湯顯祖的驚世之作《臨川四夢》,也是在棠陰初演而聞名於世。此外,這裡還留存有第四次反圍剿時紅軍活動的大量遺蹟,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戰指揮所及紅軍大學遺址、紅軍戰士書寫的革命標語等。
棠陰街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燈”會。承恩花燈會的來歷有個傳說,明永樂年間,京師大放花燈,明成祖和文武大臣在宮廷樓上飲酒觀燈,詩興大發。皇帝有個習慣,他作的詩一定要吳餘慶的手書謄寫。當吳餘慶被召來時,只見他滿面愁容。皇上問他何事發愁,吳餘慶回奏,說是自幼喪父而今家中老母臥病冷冷清清,故而悲傷,皇上為吳餘慶的孝心感動,特賜宮廷花燈給吳母觀賞,從此棠陰的承恩花燈會越來越紅火,每年正月十五鬧花燈時,還特地製作“五朝名卿”,“纂修大典”、“出納王言”、“鄉賢名宦”等四座牌燈,以紀念吳餘慶的功德。

現狀

棠陰明清古建築群亟待保護。棠陰鎮的明清建築群目前留存於世的,集中在該鎮鎮政府所在地的民主、解

放、建設、雷灣四村。這些古建築正在遭受著自然和人為的刻蝕。前幾年,許多文物販子前往棠陰,瘋狂收購古建築構件和其他文物,有的人甚至提出要整體收購古建築。在一幢清代官邸“信坊公”中,這裡的門窗雕刻精美十分精美,本來這天井邊有6扇雕刻極其精細的大門,可惜已在前幾年的一個晚上被人偷走了。同時被偷走的,還有廳堂里雕刻同樣精美的神龕。前面提到的落轎廳頂上,現存有精雕細刻的藻井,但遺憾的是,這一藻井的邊緣已經出現了破損。不少明清建築的門窗都已破損,有的則被木板或其他物品替代。一幢清代民宅大門的高門檻,被居住在此的村民鋸斷,以方便摩托的進出。號稱有100間房間的吳家大院,通往小姐居住的繡花樓的樓梯搖搖欲墜,令人踏上去時心驚膽戰。在許多明清古建築的旁邊,當地村民用新型建築材料建起了新式的農家樓房。不僅如此,前兩年因村民用火不慎,一場大火將有8戶村民居住的一幢清代民居燒得片瓦不留。在現場,只能看到一片殘垣斷壁。雖然說宜黃縣委縣政府以及棠陰鎮黨委政府對棠陰古建築的保護有著清醒的認識,也採取了不少的保護措施。2008年,該縣投入了6萬元,由縣文化局、文博所牽頭,對該鎮的古牌坊承恩枋進行了修繕,使得這一市級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同時,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位於棠陰鎮的明代古塔“迎恩塔”,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主任委員的修繕委員會,投資50萬元修繕迎恩塔,修繕工作現已接近尾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