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麻鴨

棕胸麻鴨

棕胸麻鴨(學名:Tadorna tadornoides)是鴨科的鳥類,喜成群,棲息於湖泊、河流、水塘、鹽池、河口沼澤和草原等地帶。常在海岸、鹽湖邊的沙丘或石壁間營巢,偶爾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廢穴,食性很雜,食物中包括鹹水、淡水中多種無脊椎動物,如各種昆蟲、牡蠣、軟體動物、海螺、貝類、蝸牛等,也吃小魚、水蛙及植物的葉子和種子、苔蘚等。每窩產卵7—12枚,卵橢圓形,淡黃色。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棕胸麻鴨棕胸麻鴨

棕胸麻鴨是一種大型水鴨,雄鴨主要體羽黑色,有一個深綠色的頭,胸部栗紅色,頸部有一圈白色領帶。雌鴨類似,但是有白眼圈。雌雄棕色麻鴨飛行時都能看見翼角處有大塊白色和綠色翼鏡。[1]

分布範圍

分布分布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2]

生活習性

棕胸麻鴨棕胸麻鴨

棲息於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帶。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於海邊沙灘和鹹水湖區及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繁殖期成對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時也集成數十、甚至近百隻的大群。性機警,人難於接近。·

棕胸麻鴨棕胸麻鴨

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黃昏和清晨,有時白天也覓食,特別是秋冬季節,常見幾隻至20多隻的小群在河流兩岸耕地上覓食散落的穀粒,也在水邊淺水處和水面覓食。[1]

生長繁殖

棕胸麻鴨棕胸麻鴨

齡時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爾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開闊的平原,對的結合較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進行,交配前雌鴨頸部向前伸直,頭低向地面,並發出‘嘎嘎’叫聲,來回在雄鴨周圍走動,雄鴨此時也伸長脖子走向雌鴨,隨後銜住雌鴨肩羽,上到雌鴨背上進行交配。營巢於開闊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動物廢棄洞穴、墓穴以及山間和湖泊島嶼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見營巢於樹洞內。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絨羽構成。窩卵數8-10枚。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險時則高聲鳴叫以示警,
有時雄鳥還飛向入侵者作出攻擊姿勢進行恐嚇。雌鳥離巢時用絨羽將卵蓋住,然後才隨雄鳥一起外出覓食。覓食結束後雄鳥又伴隨雌鳥飛回巢中,然後才離開雌鳥栖息於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雛鳥孵出。已孵出的雛鳥和親鳥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見人後雛鳥立刻藏入岸邊草叢。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即長滿了絨羽,並會游泳和潛水。也有資料說雛鳥孵出後通常由親鳥從巢區背負到水域。在水中游泳時雛鳥亦常爬到親鳥背上玩耍,雛鳥在親鳥帶領下經過50天左右的雛鳥期生活後即具飛翔能力。[1]

保護等級

棕胸麻鴨棕胸麻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