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囊藻

棕囊藻

棕囊藻屬系金藻門,定鞭藻綱,是一類具游泳單細胞和群體膠質囊兩種生活形態的浮游藻類。是海洋中分布最為廣泛的浮游植物之一。可引發赤潮,從而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及社會經濟發展,在全球碳、硫循環,海洋食物鏈結構以及氣候調節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棕囊藻赤潮棕囊藻赤潮
棕囊藻屬有毒,系金藻門定鞭藻綱,是一類具游泳單細胞和群體膠質囊兩種生活形態的浮游藻類。已發現的棕囊藻屬植物有四種。棕囊藻屬植物在海洋中分布十分廣泛,易引發海洋赤潮。屬有害赤潮藻。

分類

棕囊藻屬的分類問題尚存爭論。其種的分類標準是以初始的群體形態、地理分布、細胞特徵等以及分子生物學特徵,如染色體倍性、基因組大小等為依據。基於以上各種分類特徵,比較確定的棕囊藻屬藻類有四種:一種是只觀察到單細胞形態的凹孔棕囊藻(P.scrobiculata),另外三種是能夠形成群體的波切棕囊藻(P.pouchetii)、球形棕囊藻(P.globosa)和南極棕囊藻(P.antarctica)。

形態特徵

棕囊藻棕囊藻
棕囊藻由幾千乃至數萬個單細胞所構成。膠質囊由小到大,其外觀顏色從淺綠色、深綠色、淺棕色至咖啡色。群體膠質囊為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110μm-2.6cm。直徑在150μm以下的小膠質囊呈略似實心的球體,細胞分布不均,大小只有3.1-5.2μm;當直徑大於200μm後,膠質囊已呈中空狀,細胞均勻地分布在膠質囊表面,細胞大小增至6.2-7.4μm,群體膠質囊細胞內的2個杯狀色素體沿著細胞周壁相向嵌合。游泳的單細胞形態,細胞常呈球形或近球形,前端略凹入,直徑2.5-7.0μm,前端具兩條幾乎等長的鞭毛,約為體長的1.5-2倍,一條向前呈波狀運動,一條斜向後方;除兩條鞭毛外還有一條短的頂鞭絲。細胞具2-3個色素體,圓盤狀和片狀,周生,黃褐色。細胞一不斷的分裂進行增殖。

危害

可引發赤潮,在中國南部海域曾多次引發赤潮。由於其自身具有毒性,危害較大。

首先,該藻球形群體外圍具有一層柔軟的膠質被且藻體含多糖,當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時,含膠質和的藻體便緊緊貼在魚鰓上。影響魚的呼吸和攝食,致使魚類窒息,缺氧而死亡。

其次,該藻巨大的生物量(尤其是黎明傍晚時)可造成水體缺氧導致災害。再加上藻體和藻細胞死亡腐爛後會產生溶血毒素等有毒物質,對水體環境的破壞將持續一定時間,嚴重時會導致魚類大面積死亡,尤其對網箱養殖和對育苗危害更大。

2012年,南極海域出現大面積海藻爆發,美國宇航局“大地”衛星上搭載的Modis設備拍攝到數張圖像。科學家分析造成這次事故的主要是棕囊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