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黑星病

棉花黑星病

棉花黑星病,鈴殼變黑、僵硬,鈴殼上密生小黑點,病鈴棉絮烴黑色僵瓣。黑星病是一種檢疫性病害,除危害黃瓜外,還可危害西葫蘆、甜瓜、南瓜等。以溫室大棚黃瓜發病較重,造成黃瓜減產。

主要症狀

幼苗染病,真葉較子葉敏感,子葉上產生黃白色近圓形斑,發展後引致全葉乾枯;嫩莖染病,初現水漬狀暗綠色梭形斑,後變暗色,凹陷龜裂,濕度大時長出灰

黃瓜黑星病黃瓜黑星病
黑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卷鬚染病則變褐腐爛;生長點染病,經兩二天爛掉形成禿樁;葉片染病,初為污綠色近圓形斑點,穿孔後,孔的邊緣不整齊略皺,且具黃暈,葉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間凹陷,形成瘡痂狀,表面生灰黑色霉層;瓜條染病,初流膠,漸擴大為暗綠色凹陷斑,表面長出灰黑色霉層,致病部呈瘡痂狀,病部停止生長,形成畸形瓜。

病原

CladosporiumcucumerinumEll.etArthur,稱瓜瘡痂枝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灰綠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由菌絲分化而成,單生或叢生,褐色
或淡褐色,頂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單枝,頂生分生孢子。分生卵形、不規則形、褐色或橄欖綠色,單或串生,單胞、雙胞,少數3胞。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附著在病株殘體上,在田間、土壤、棚架中越冬,成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越冬,成為近距離

黃瓜黑星病黃瓜黑星病

傳播的主要來源。主要靠雨水、氣流和農事操作在田間傳播。病菌從葉片、果實、莖表皮直接侵入,或從氣孔和傷口侵入,在棚室內的潛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為9~10天。黃瓜黑星病發病與栽培條件和栽培品種關係密切。該病菌在相對濕度93%以上,日均溫在15~30℃之間較易產生分生孢子,並要求有水滴和營養。因此,當棚內最低溫度在10℃以上,下午18:00時到次日10:00時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0%,且棚項及植株葉面結露時,該病容易發生發生和流行。溫室黃瓜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開始發病,到5月份以後氣溫高時病害依然發生。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附著在病株殘體上,在田間、土壤、棚架中越冬,成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越冬。主要靠雨水、氣流和農事操作在田間傳播。病菌從葉片、果實、莖表皮直接侵入,或從氣孔和傷口侵入。薄膜內側及葉片表面結露時易發病。

防治技術

1、選種消毒。選用優良抗病品種,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或用25%多菌靈300倍液+新高脂膜浸種l-2小時,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肥水充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並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適時灌溉,滿足水分需求。注意定植後至花鈴期要控制澆水。

3、清除病源。清除架材上的有病卷鬚,病田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並深埋或燒毀。噴施新高脂膜,消毒、抵制病蟲害復生、保溫防凍,窒息和隔離病蟲源。

4、中藥防治:預防方案:《速淨》30ml兌水15公斤,7天左右用藥1次。治療方案:《速淨》50ml+《大蒜油》15-20ml,兌水15公斤,3-5天1次,連用2-3次,打住後轉為預防。

5、在爛鈴病原較複雜的棉區,可噴灑50%多菌靈、70%托布津、75%百菌清或65%代森鋅等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為提高防治效果,可用波爾多液或銅皂液加入上述藥劑混合施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