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王宮

語出:唐 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太陽忽臨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宮始開,長者金先布。” 宋 蘇軾 《金門寺中見李留台與二錢唱和四絕句》之四:“一紙清詩弔興廢,塵埃零落梵王宮。” 元 關漢卿 《齊天樂·崔張十六事》曲:“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菸罩。 法聰 來報,好事通宵。”

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主要流傳於梆子系統各劇種,又名《葉含嫣》或《洛陽橋》。作者不詳。劇本以元末紅巾起義作為背景,描寫獵戶花雲在梵王宮廟會上,與貴族耶律壽的妹妹耶律含煙(一作葉含嫣)相遇,因射鵰互生愛慕。世襲萬戶耶律壽(一作葉里壽)欺壓百姓,謀奪書生韓梅之妻。花雲的母親與耶律含煙設計,以花雲喬妝韓妻,乘坐迎親花轎混入耶律府中,與含煙歡聚,並懲處了耶律壽。《梵王宮》生動地塑造了耶律含煙的藝術形象,帶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射鵰”一場描寫她對射鵰少年的愛慕,大膽、天真。花轎進府一場戲,極力渲染她在幸福來臨時的狂喜。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 蒲劇《梵王宮》“掛畫”,表演她為迎接花雲而布置廳堂;豫劇則主要描繪她在這時怎樣梳妝打扮。兩種演出都突出她不可抑制的歡樂和興奮,以致手忙腳亂,忘形失態,憨態可掬。尤其是蒲劇在表演上更是技壓群芳,20世紀30年代蒲劇表演藝術家王存才踩蹺表演這一劇目,轟動一時, 他在《掛畫》中套用“蹺功”和“椅子功”,把一個喜不勝喜,待要出閣的耶律含嫣,從內心到外形,刻畫得淋漓盡致。你看她布置新房時,要掛畫卻又夠不著,便讓丫鬟搬過一個長板凳,她十分興奮,一步躥上了板凳,穩穩地站在凳上,腰一扭,膀一搖。踩著蹺飛身上凳,身段是那樣美,功夫是那樣深,令人驚嘆。然後她走到板凳的一頭。長板凳的頭是伸出在板凳腿的外邊,本來用手一壓這頭,另外一頭就會翹起來,可他活動在板凳頭上,板凳卻紋絲不動。她在板凳上,雙腿立,單腿立,單腿蹲,鳳凰展翅,童子拜佛,種種表演,般般絕技,都是在表現掛畫時的喜悅心情,而不是在單純賣弄技術,絲毫也不讓人感覺到是技術的堆砌。難怪當時觀眾那么喜歡他的《掛畫》,給他編了“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誤了秋收大夏,不誤存才《掛畫》”來讚美他的順口溜。後來女演員韓長玲學演這齣戲,因為不再踩蹺,王存才便設計了不再用長板凳,換成了一把民間的羅圈椅子,讓演員沿著椅子上蹦上跳下,單腳踩在椅子的上沿,做著訂釘、掛畫等高難度形體動作,這也是當年賈永愛、今天任跟心等演員的演法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晉劇《掛畫》的演法。一出《掛畫》演紅了幾代蒲劇演員,也成了蒲劇的招牌劇目,各省戲曲舞台也常有演出,與陳素真的“甩大辮”演繹的
都是《梵王宮》的一段,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他劇種的演出也各有特點,是有名的做功戲。《梵王宮》在蒲劇、秦腔,晉劇、北路梆子、豫劇、河北梆子、川劇、滇劇等劇種中均有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屢經整理改編,思想性、藝術性都有所提高,流傳的範圍也更為廣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