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吳

位於吉江城隍廟左側有座金雞廟,俗稱五帝廟,同建於明代。 廟後左側有一戲台,台額書有:“台北市金雞廟捐建”八個大紅字。 在石塔西南面,有座與塔同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的寶塔寺,俗稱“塔寺”。

梯吳

福建莆田秀嶼區東鋪鎮梯吳村,宋代稱吉蓼,位於忠門半島東南部。南宋時,莆仙出口的荔枝幹、蔗糖等商品以及外地進口的糧食多經吉蓼進出。明代設有巡檢司及水軍營寨,倭寇之亂後逐漸衰落;清初截界後逐告荒廢。民國時漸有恢復,多為商店、貨棧、煙館等。解放後,先後興建糧油供應點、糧食倉庫、供銷社綜合門市部等。
古說“一天走吉蓼三天說不了”。吉蓼寨城位於忠門半島的梯吳村華胥山簏。明代隸屬莆禧千戶所轄域,有東吳、吉蓼、衙前、城南和城北共五個村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由是家誦戶弦、人才迭起,登賢書者有陳公琦、王公絹;成進士有陳公策、王公宜、李公春華、陳公廷武;其它甲第蟬聯,里不令人,可謂地靈而人傑者矣”。

東吳村落

兩代,吉蓼城是莆田沿海商業最繁華的一個地方。古有“一天走吉蓼三天說不了”。“吉蓼一鋪人財主,再出秀才童生古;一鋪五鄉坐相排,方是金木水火土。”“門前有一蓮花哆,在早街道幾十叉;人丁略點十三萬,早上吃飯住烏哆。”等等俗稱。且吉蓼鋪有十八景之記載,即:煙臺烽火、錦山玉喋、城樓晚眺、聖院晨鐘、金雞玉石、珍珠戲水、玉安馨韻、古井潮泉、遠浦歸航、玉筍嶼天、離山神龜、漁舟系蓼、華胥絢彩、津橋得月、礁石成蓮、鰲山佛帽、晉鳥鳴春、玉帶橫江等自然景觀。

漁舟系蓼

吉蓼寨城文物古蹟甚多。南城有座吉江城隍廟,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進士、禮部員外郎王宜創建的。建廟的起因,有嘉慶七年(1802年)碑文記載:“而王公仰海濱鄒魯,奉詔築城化胥之麓,據蓼雲,民人社稷,此城隍廟之由來也”。此廟在明嘉靖年間毀於倭犯,僅存殘基。後人幾經募資修建,使其為之一新。廟內敬奉神靈30餘尊。清嘉慶七年(1802年),有里人林光清募緣修補后座,建築三門。解放後又再次重建。今吉江城隍廟,有正殿二層檐。飛檐翹角,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門額上掛有“明鏡高懸”之匾。殿內有旅台金歡廟弟子贈送的“正直無么”之金匾。對面山門上還嵌有興化府城隍廟贈送的“浩然正氣” 四個大字的匾額。三門前的圓柱刻楹聯是:“一群山河資保障,兩輪日月公布升恆”。前座中門書聯是“廟貌巍峨顯新氣象,江山鞏固依舊地英靈”。正殿石柱刻楹聯有:“扶忠擠孝千年顯,正直無私萬載揚。”廟內還有一塊碑文為“皇清”二字的清代文物。

北城村落

位於吉江城隍廟左側有座金雞廟,俗稱五帝廟,同建於明代。廟宇由前後兩殿組成。前殿為元帥府,奉祀鴻轟元帥;後殿主禮五帝之神象,廟後有狀如金雞的巨石,石色如玉,俗稱“金雞石”金雞石上有很多古刻文字,字跡清晰可辨。金雞石後面存一對旗桿台座,為明代遺蹟。廟後左側有一戲台,台額書有:“台北市金雞廟捐建”八個大紅字。逢年端午節,在大戲台演戲。農曆八月十五日鴻轟元帥生日,更是戲劇、木偶連台,“吹鼓”八樂不斷。觀者眾多,非常熱鬧。
在城北海濱有座修建一新的東嶽廟,廟前海邊還存在有數十米的古老城牆,全是大石條砌成。廟前左旁有口方形古井,用四塊白玉石合成,上刻“萬曆庚年斗立”六個大字,系明代建築物。井水清甜爽口,眾稱“安福井”,飲其井水,會平安得福。

梯亭與吉蓼交接

此外,在華胥山與吉蓼煙臺山間的東吳自然村,有座高達三十多米的七層八角空心塔,史稱“東吳塔”,創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結構獨特,浮雕精緻,頗有古代威嚴。每層塔門上都有六字觀音心咒等題刻。塔門左右兩側站著兩尊執劍護塔將軍。塔內有曲尺形的石階沿著塔檐邊廊直達塔頂。站在塔頂瞭望,梯吳四周景物盡收眼下。古有“寶塔獻光”之稱,為莆田沿海忠門十八景之一,1981年列入莆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東吳籍台胞捐資修繕,今煥然一新。數百年來,寶塔歷經風雨雷擊,日烤地震,仍然不偏不斜,巍然屹立。關於東吳塔創建的歷史起因,傳有:東吳地處沿海深水港口,古時商船漁舟多集於此,為避免船隻進出港迷航觸礁,便建此塔作為航標,又有傳:東吳煙墩山對面的盤嶼島均為“龍穴”。墩島之間有一小島嶼,史稱“門峽仔”,好像一顆龍珠。霧時,有如雙龍爭珠之現。鄉民為鎮龍作孽,募資建塔,以祀保護船舶平安。逢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和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於塔尾點燈,燈光直照到十餘里外的湄頭池塘(今西埔附近),而因池內有光滑質軟、色如烏金的石頭,致使池塘閃閃發光,其水境極為壯觀,故稱寶塔獻光。

石塔

在石塔西南面,有座與塔同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的寶塔寺,俗稱“塔寺”。寺內奉祀玄天上帝與諸佛等神像。寺宇幾經興廢,歷次修復,重現舊觀。寺院左右兩旁有尼姑宿舍樓、寺埕地板石。有尼姑六人,寺內得火不絕。並存有“石塔寺”銘文石碑一塊等名勝古蹟。可見,吉蓼寨城人文景觀極其豐富。

晚眺梯吳

東埔鎮位於湄洲灣“黃金海岸線”上,東南與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隔海相望,東北頻臨媽祖故里山亭鄉,北接忠門鎮,西臨秀嶼港,面積25.5平方公里,人口4.6萬人,轄13個行政村,其中1個海島村東嶼村),129個村民小組。鎮內有耕地面積9868畝,工業腹地3萬畝,規劃總面積8平方公里的東吳化工園區座落在轄區內,東埔鎮自然條件優越,港口資源優勢得天獨厚,海岸線長約20公里,其中深水岸線11公里,劃分東吳和樂嶼兩個作業區,東吳作業區可建1—20萬噸碼頭13個,山樂嶼作業區可建5—30萬噸碼頭15個,航道等級全省最高。城港大道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等交通幹線將直通東吳、樂嶼港區,省重點企業湄洲灣火電廠一期投資7.553億美元,總裝機容量72萬千瓦,2006年產值15.52億元,年繳稅收1.5億元,正積極籌劃火電廠二期(總投資80億元,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建設。
全市規劃建設的十大港航項目其中六個落戶東埔,分別為總投資30億美元、相當於我市建市以來實際利用外資總和的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總投資80億元、裝機容量2×100萬千瓦的湄洲灣火電廠二期項目,總投資59億元的湄洲灣造修船基地項目,總投資1.2億元的聯發船舶修造項目,總投資8億元的東吳1—3號泊位10萬噸級碼頭建設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的福建港灣構件預製項目和總投資15億元的山樂嶼25萬噸多功能散貨碼頭建設項目,其中東吳3#泊位碼頭、聯發船舶修造等項目正式動工建設。預計投資1300億元的東吳化工園區已列入省政府“十一五”重化規劃,投資1億元的山樂嶼跨海鐵路公路大橋可望年內開工建設。
當前,全鎮上下正在北岸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港口、海洋、民資、僑台、人文等五大優勢,呼應市委“經濟翻番、港城崛起”的戰略目標和構建臨港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進一步發揮港口、海洋、民資、僑台、人文五大優勢,全力打造“四大基地”(船舶修造基地、石化產業基地、電力能源基地、紙漿製造基地)和“兩個中心”(區域物流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工業、大物流、大配套”的港口開發建設新格局,努力把東埔建設成為產業集聚強勁、配套功能完善的臨港工業重鎮、水陸交通樞紐、區域物流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