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白粉病

梨白粉病

梨白粉病是在全國各大梨產區針對梨的一種真菌疫病,病害發生時植株的葉片上呈現大量的白色粉狀斑點,因此得名。

信息

中文學名:梨白粉病
梨白粉病早期症狀梨白粉病早期症狀

分布區域:中國大多數產區都有分布
病原中文名:梨球針殼菌
病原拉丁學名:Phyllactiniapyri(Cast)Homma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危害作物:蘋果、桑、板栗核桃、柿
病害類型:真菌

為害症狀

初在葉背面產生白色粉狀霉斑,嚴重時布滿葉片,相應的葉正面為黃色病斑。後期在霉斑上產生黃褐色至黑色的小粒點,即病菌的閉囊殼。

發生規律

病原物為子囊菌亞門的真菌梨球針殼。閉囊殼呈扁圓球形,黑褐色,無孔口,具針狀附屬絲。附屬絲基部膨大,內有長橢圓形子囊15~21個,每個子囊內有子囊孢子2個。子囊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或淡黃色。病菌的外生菌絲多為永久性存在,很少消失。菌絲有隔膜,並形成瘤狀附著器。內生菌絲通過葉片氣孔侵入葉肉的細胞間隙。近先端有數個疣狀突起,突起生有吸器穿人葉肉的海綿細胞攝取營養。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的擬小卵孢(Ovulariopsis)。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絲垂直向上生出,稍彎曲,單條,無色,內有0~3個隔膜,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瓜子形或棍棒形,單胞,無色,表面粗糙,中部稍縊縮。分生孢子在25℃~30℃發芽良好,潛伏期為12~14天。

症狀識別

秋季,在梨樹的基部葉片背面產生大小不一、數目不等的近圓形褐色病斑,常擴展到全葉,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後期在病斑上產生小粒點,為病菌的閉囊殼。閉囊殼起初黃色,後變為褐色至黑褐色。病害嚴重時可造成早期落葉。發病嚴重時也能危害嫩梢,病梢表面覆蓋白粉。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閉囊殼在病葉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閉囊殼破裂,散發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落到梨樹葉片上進行初侵染。當年老熟的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的芽管從氣孔侵入到葉肉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營養,發育繁殖。匍匐在葉面的菌絲,形成分生孢子,使病害不斷蔓延,秋季再形成閉囊殼越冬。在黃河故道地區,越冬子囊殼6~7月份成熟,7月份開始發病,秋季為發病盛期。密植和樹冠鬱閉的梨園易發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梨園發病重。茌梨、秋白梨、康德梨等發病較重,其他品種受害較輕。在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南等省梨區均有發生。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園內落葉、枯枝,集中燒毀或深埋。
(2)梨樹發芽前噴3~5。石硫合劑剷除越冬病源
(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疏除過密枝條。
(4)藥劑防治。7月中旬開始噴藥,共2次。藥劑有:甲基托布津、福美胂、粉銹寧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