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藉芳

梅藉芳教授是我國一位有影響的農業科學家,1908年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射陽河南梅家舍。新中國成立前即從事農業教育與農業科學研究。建國後在農業科研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基本信息

他曾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中央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江蘇省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作物學會理事長和江蘇省農業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1年參加九三學社,被選為九三學社南京分社常委。
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被選為第五屆、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梅藉芳教授從小便有志於農業科研工作。他的家鄉處於貧瘠的蘇北濱海地區,大部分是“多見蘆花少見人”的窮鄉僻壤,耕作粗放,廣種薄收,人民生活困苦。少年梅藉芳常想:中華自古就以農立國,但生產方式如此落後,如何才能民富國強?他和“五四”以後我國眾多的知識分子一樣,崇尚科學,主張科學救國,並立志在農業上為國為民作出貢獻。因此,他在阜寧縣第一高等國小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便考進了南京第一農校。1929年,進入蜚聲中外的金陵大學農業學院就讀,畢業後留校任教,隨後取得碩士學位。
1945年去美國研究實習,路經英國、印度回國。去美前任湖北省農學院教授,參與《作物育種學》等書的編寫,又參與《農藝論文摘要》期刊的譯編。對農作物分類學也做了廣泛的收集、整理工作。他閱讀和摘譯了大量國內外文獻,充實了科學理論和專業知識。
梅教授早年便遵行“學以致用”的治學原則,在育種學方面,不僅進行論理探討,還開展實驗技術研究。對粟的育種的基礎研究,青年梅藉芳曾顯露過身手。這一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金大農學院叢刊》和《美國農藝學雜誌》上,並且套用到以後實驗中去。留美期間,梅教授從事了小麥的育種研究,他和美國主要小麥遺傳育種學家有過廣泛接觸,這對他擴大視野、開拓思路很有益處。這段時期是學術和知識的積累階段,為教授後四十年的科研實踐作好準備。
梅教授於1946年由美歸國後,原有多種職務可供選擇,而梅教授卻辭謝了職高薪厚的待遇,寧願受聘於當時的中央農業實驗所,由此可見梅教授的高尚品質和旨趣。
在黨的教育下,梅教授明確了農業科研的首要課題,應是解決農事活動方面的迫切問題。他深入農村田頭,開展各種調查研究活動,掌握大田生產資料後,再有的放矢搞實驗,而後再將實驗成果推廣套用於大田生產中去,因而,他所研究和解決的都是我國農事活動中的重大問題。比如,我國長江流域歷來複種指數較高,輪作狀況也很複雜,既有兩熟制地,也有三熟制地,這對小麥的早熟性要求就顯得很突出。為選育小麥早熟品種,梅教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主持下,曾選育出當時起過良好作用的“華東5小麥赤霉病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生產中的嚴重病害,而且出現了日前嚴重的趨勢,減產率達百分之十至二十以上,麥粒染病後,就不能供人和牲畜食用。梅教授對此作了反覆的研究,在理論上作了探討和闡述,選育出一批對赤霉病和當地其它病害有穩定抗性的品種。這一突破性的進展,受到了國際上的注視,比如設在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研究中心,就具體提出在這方面進行技術合作,並請我國學者前去指導和協助。
梅教授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從不孤立地研究某一問題,他總是聯繫作物發育、環境條件、技術措施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有一年,他去安徽宿縣研究春霜凍害。那年四月下霜,麥葉枯黃壞死,災情嚴重。他深入田頭,檢查了大批田塊,發現同樣春霜春寒,即使在同一地帶造成的凍寒程度不一樣,他發現麥子發育程度的差異,土地肥瘦的差異,局部環境所形成的小氣候差異,都是造成凍寒程度的差異因素。而這些,又都跟前期的栽培管理措施有關,他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有力的抗災方案。因為研究方法對頭,再遇春霜寒凍,便胸有成竹了。
梅藉芳教授寫過一篇關於小麥早熟遺傳育種問題的重要論文,得到農業科學界的肯定。論文從小麥階段發育特性與早熟性的關係;物候期長短與早熟性的關係;溫光生態和早熟性的關係;早熟性的遺傳分析以及早熟與豐產的關係等幾個方面,對我國小麥早熟性研究和早熟育種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中國農業科學》在“編者按”中指出:“本文用小麥階段發育的理論,結合豐富的小麥育種實踐經驗,做出了很有參考價值的結論,是值得一氣讀完的好文章。”“編者按”強調說:“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一讀,還由於它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沒有片面強調形上學風氣……。”有必要提一提的是,這篇論文的準備時期,正是梅教授在“文革”-中受衝擊,妻兒離散,煢然獨處的時刻,他孜孜不倦地蒐集了資料。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梅教授的愛國赤誠。
1979年他參加了中央農業部種子代表團去美國和奧地利考察訪問,了解了國外農作物育種和科研工作情況,通過對比,更深切地體會到我國育種和科研工作的所長所短,從而激發了奮進的熱忱,決心把自己的全部才智用於尖端的科研項目上,他長期在中青年科研人員身上灌注心血,他說:“但看青松千株,便是我們的最大安慰”梅教授向來重視培養人才,關心愛護後一代,他培養青年多用啟發式,而不是保姆式,因此有利於青年人獨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早期和他一起工作的青年人,現在有的已成了科研骨1982年8月以前,梅教授的健康狀況良好,他的同事和家屬都為他高興。八、九兩月,他面部明顯浮腫,但自己並未引起重視,仍忙於工作,先後在南京中山陵和黃山主持了兩個學術會議。九月下旬,他眼睛已經腫成一條縫了,才退去準備赴杭州參加農業科研攻關會的火車票,住進省工人醫院。
經醫生檢查診斷,認為癌症已到晚期,於1983年10月11日0時25分梅藉芳教授不幸與世長辭了。
逝世前一個月內他還念念不忘他們的小麥組,總想等體力稍有恢復,即與同事商量今後的工作。他說,並不想一定要過八十大壽,只希望能給他三年時間,他要把糧食所,尤其是小麥組的隊伍調整、分工,明確研究方向,派人出國進修,等把這些工作安排好,就心滿意足了。
梅藉芳教授雖然逝世有年,但他卻把愛國精神和崇高品質永遠留在了人間。

作品

《作物育種學》
《農藝論文摘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