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派

梅花派

梅花樁器械的練法有兩種,一種是套路練法,有定手定步。 梅花樁武功練形、練氣、練神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可使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創梅花拳小架,使文武交融,動靜諧和,形氣神一統。

梅花樁拳派的源流及其優良傳統

梅花拳梅花拳

梅花拳古稱梅花樁,因在百餘根樁陣上鍛鍊武功而得名。據《梅拳秘譜》記載:“五勢梅花樁為崑崙派,五勢梅花拳是一種,又八卦是一種,此兩種拳為崑崙派之基本拳。崑崙派之祖師化名雲槃,在西域天槃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在崑崙山,因而有崑崙派之稱。”《梅拳秘譜》又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二十餘世矣。”
梅花拳組織是清未義和團愛國反帝運動的發動者和主力,這種觀點在“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文學界的注意。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檔案記載:1814年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直隸總督那彥成上了一個奏摺,內中提到了康熙年間河南滑縣有一個名叫楊炳的人,會悔花拳。說楊炳是武探花,做過京營都司。這是關於梅花拳最早的歷史記載。
在1988年底由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作者共同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鬥爭最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了解到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十多種自明朝末年以來,流傳的梅花拳後一百代譜系,雖然各省、地拳譜的記載不盡一致,但從第一輩至第八輩的主要人物所記相同。第一輩是收元老祖,這是個虛擬的人物。有具體人名所指是從第二輩開始的,他就是張三省,字登,江蘇省銅山縣路家團人,後遷到苗家樓襯居住。據梅花拳內部的《根源經》記載,張三省是在1588年(明萬歷子年)學了梅花拳,到1643年叨崇幀癸末年歸位。從第三輩鄒宏義開始才有了可靠的歷史記裁,鄒宏義學了梅花拳“武藝獨稱高強,如故門名將,能週遊四方千餘里,一時之從學門徒者不下數百人”。他北上直隸傳拳,途中收了幾個徒弟。在開州他收了蔡光瑞、盂有德、王西征。以後蔡、孟、王遵師命,分路傳授。蔡光端先收開州韓花禮、孫盤龍.後又在北上途中收內黃縣楊炳為徒。到了直隸封州(今平鄉縣)馬莊橋後,又收張復為徒。鄒宏義之子鄒文聚,宇會庵,生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居住江蘇徐州府銅山縣,他已是梅花拳第四輩。1744年(清乾隆九年)他北上直隸尋父,一路上所推的獨輪車系由稀有兵器組成,如車把是一對雙拐;車輪是風火輪;車架是護身披等。他先至順德府廣宗縣魏樹,繼而移至南和縣三官殿。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又東移至平邑(平鄉縣)馬莊橋村。鄒文聚的兒子鄒克諧、鄒克讓、鄒克誠是第五輩。據梅花拳內部記載,楊炳也是第五輩,他生於1672年(清康熙五十年),河南內黃縣八里莊人,於1712年(清康熙十一年)壬辰科會試取中武探花。因他武技超人,在聖殿被康熙召見,授以御前侍衛。過了三十年,他於1742年(清乾隆七年)七十一歲時編寫了《習武序》,規定了梅花拳的習武規矩並對拳論有所發揮。乾隆末年梅花拳在河北已傳遍巨鹿、廣宗、雞澤、平鄉、曲周、永年、沙河、任縣、邢台、清河、威縣、內丘等十餘個州縣,並向河南、山東省推廣。梅花拳在鄒家傳至第七輩,四無子,女兒嫁到田家,梅花舉又由田姓繼承傳播。第八輩宗師張從富,平鄉八辛莊人,生於乾隆年問,卒於嘉慶年間。張從富的活動,梅花拳的《根源經》中有一些說明。它記載張從富曾同鄒師傳教遠方,徒弟日多。張在原有的梅花拳大架的基礎上,又創梅花拳小架,對梅花拳武功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貢獻。當時小架的傳拳路線是只往東西走,。不向南北行。東傳至山東故城,西傳至山西和順、遼州等地。張從富的徒弟王發勝遵師訓,出外傳拳東至直隸滄州,東南至山東省粱山。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梅花拳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統稱為文理。文理集中了佛、道、儒三家學說之精義和周易之理的神奇妙用,講修心養性,煉神鍊氣,稱為文功。他們又以文理為指導思想,領導整個拳派的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遵守門規、武德。而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鍊,傳授拳理等。梅花拳內容車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由外及內,再由內而達外,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自成金剛不壞之體。”最後上升到文功。楊炳的《習武序》就曾明確說過修心養性的重要性,“雖曰手舞足蹈,似與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測,非粗心浮氣者所能入也。昔宋將岳武穆,上馬如無敵天神,下馬如有道賢人。”要求練功者身心並練,文武兼備,才能戒驕戒躁,“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著,趨避之內有利害。”又說:“聖人之心譬如明鏡止水,無徹不照。事來隨應,不先事而為之備,不後事而為之留,深合時措之宣,切契內外之道,如天之無不覆,如地之無不載。”文理乃最高層次的拳法,其用大矣。文功是武功的高級階段、不懂文理也難以悟徹梅花樁武功的奧妙。當然,武功鍛鍊也是文功修養的基礎和入門,因而文場指導也就成其為必然的了。在歷史上許多梅花拳有名的宗師也都是文武雙全的,如梅花拳第四輩鄒文聚的碑文說他“長而為武,得聖帝真傳,神明變化,超越古今。”第五輩鄒克誠的碑文贊道:“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是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以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頌揚第五輩楊炳的文章說:“武烈出眾,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黃呂,法術效孫吳,勇過吳明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第六輩李進德的碑文說:“文理通玄而武備更兼絕技,鍛鍊氣體;至堅至剛,曲折變化,無隙可指,以視古之三丰神術,惟公可與比倫。”梅花拳文場老師中有這樣特異功能的人,在冀、魯、豫三省各地不乏文字記裁和口碑傳頌。就我們調查中親眼所見,各地許多著名的梅花拳師,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撲,能行醫治病。他們雖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仍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且有一定的人體特異功能。

梅花樁武功的內容及組成

梅花拳梅花拳

梅花樁是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它包招架子、成舉,擰舉和器械四部分內容。架於是梅花樁武功的基本功,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五勢練習時要靜止站樁,五勢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按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生者變,克者不變。此外,架子中還有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行步由擺、扎、撤三法組戊。擺法是在拳場中的橫向運動;扎法是在拳場中的縱向運動;撤法是在拳場中斜線上的運動。由行步三法組成架子的四門八方,如梅樹之乾枝,是架子的舉路。每次練功先要在一個方向上練一遍左右動作相同。運動方向相反的五勢及其變化動作,如盛開的雙朵梅花。然後再走行步朝第二個方向練習左右五勢。如此動能相問、周而復始,從第一方向練至第八個方向後,再返回第一個方向就是一越架子。練功者可根據自己體力和功力的情況,由半趟、一趟,直至練到兩趟為止。每次練功不論半趟、一趟或是兩趟架子都要一氣呵成,中途不要斷開休息。梅花樁架子除樁步五勢固定不變外。五勢變化及行步三法都有無窮的變化。練者先學會一兩種基本變化,待整趟架子的四門八方練熟後,再學各種變化,掌握其規律後就可隨意變化了。
梅花樁架子是練功之法,但也包含著技擊的基本功訓練。架子中的樁步為靜,行步為動。練時要靜如山嶽有盤石之穩;一動似江河川流不息,行之似波浪有起有伏。樁步煉全身之氣,行步煉行動之迅。樁步靜時要彼不動己不動,能動中求靜;樁步要動是被微動己先動,能忽然而動。沒有動中求靜的本領,大敵當前不能臨危不懼,也不能在紛亂中無思無住、一切皆空。由靜而動都是忽然而動,“忽然”二字說明了此動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有自然之態。架子可以單練,亦可二人、四人等多人對練。特別在多人對練中要照顧四面、總攬八方,能進能退,知寬知窄。上述之一切都是技擊所需要的。
成拳是抓拿摔打的對練套賂,初練時也有一定之手,還要走四門八方的行步。成拳要在每一個練樁步五勢的方向上練一手成拳,同時還要在每次行步的撤法中也打一手成拳。因此每趟成拳耍有十三手對練的套路。成拳套路的變化也是無窮無盡的,雖然都是些抓、拿、摔、打的對練,但對練雙方要互相餵拳,練者要讓人摔、讓人打、讓人拿,不要只當贏家。要通過餵拳學會“運動知覺,知覺運動”的本領。鍛鍊“逆來順受”、“捨己從人”,“間化為上”的能力。不要把成拳的對練看成對打、成拳套路中的抓、拿、摔、打動作,不是在技擊中使用的,而是為練習手、眼、身、法、步用的。成拳實質上仍是練法,只是比架子更高級的練法罷了。在成拳的部分交手所使用的步法,稱為八方群步,為了餵舉的需要,仍以中八方和小八方為主,有定手定步。
擰拳已無定手定步,也不需耍餵拳了。擰拳使用的步法已是無拘無束,亂而不亂的大八方為主的步法。在擰拳中主要是訓練出手引手、見手使手、察敵人之來勢,審敵人之短長,見勁使勁借他勁和他動我亦動,占其行氣出其不意的能力。
梅花樁的器械十分豐富,除槍、刀、劍、棍等常見的十八股兵器外,還有許多罕見的稀有兵器,如落子槍,護身披,風火輪,五虎錛,一錛三槍,鏜耙、攔馬橛、量天尺、判官筆等。梅花樁器械的練法有兩種,一種是套路練法,有定手定步。一定之方向路線。有單練也有對練。梅花樁器械的許多套踏也走四門八方,因此內容豐富,套路大都很長,如春秋大刀三百六十手,又如八方刀,八方槍等。對練套路如鏜耙對大刀,捎子棍對槍等,還有多人對練的套路,如五虎擒羊,即一桿大槍對五桿大槍。梅花樁器械套路的特點是樸實大方,威武而實用,很能表現出中華民族那種威武雄壯、機智勇敢的英維氣魄。在1990年舉辦的國際歷史學術會議上,曾組織參加會議的中外七個國家的歷史學家六十餘人,到河北省廣宗縣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和景皮賓起義的故鄉,參觀了由當地農民組織的梅花拳表演,表演者都是農民兄弟,男女老少皆有,當時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和大無畏的英雄氣魄,震撼了所有人的心,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梅花拳的美名也傳遍了國內外。

梅花樁的四大功能及其妙用

梅花拳擊稱梅花樁,是由於它在一百餘根樁子上練功而得名。在樁子上練功不僅手、服、身、法、步要求嚴格,其精氣神之變化,內外合一之練法也自有奧妙。梅花拳在近代已在地上練習,故又稱為落地梅花。但它練功時對步點動作之要求,氣血之運行,仍與在樁上時一樣,保持了梅花樁之精髓與原貌,其四大功能的作用,仍未消失。本書為弘揚梅花樁之基本精神,全面介紹梅花樁的四大作用,而不是僅局限於拳腳和武術的內容,所以仍取名為“梅花樁武功”,而不採用現流行於各地的“梅花拳”名稱。緒論中巳介紹梅花拳的文場與武場,由於文場與武場的共同活動,才使梅花樁有了神奇的四大功能。下面我們簡要介紹梅花樁四大功能的內容及其妙用。
梅花樁武功練形、練氣、練神的功能是基本的,它可使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而且久練之後也可改變人的性格,鍛鍊人的意志,使人心胸寬闊,精種愉快。
當練神、練氣達到一定程度後,丹田飽滿、內氣充盈,不但能健體強身,而且還會在自身周圍形成極強的氣場。此時練功者若對其它人循經取穴,靈活運用推拿、針灸、點穴、按摩等手段,還能治療多種疾病,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目前已有不少梅花拳弟子,正在探索、總結這方面的經驗。
梅花樁武功通過練神、練氣.最終是要開發大腦底層的功能,培養靈感思維的能力,開發人的智慧,激發人體的特異功能。目前我們從鍛鍊身心、技擊與治病的實踐中已獲得了一些初步的認識。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和發揚這派拳術的最終目的。
梅花樁武功的精髓就是技擊,它通過抓、拿、摔打等法,使梅花樁技擊在瞬問體現出靈妙莫測,威力強大的技擊風格和靈魂。這部分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在梅花拳的歷史上,第八代祖師張從富曾創梅花拳小架,把文場中文理的精腿,貫穿於拳法和武功訓練之中,更增強了梅花樁武功以武治心的作用,使它的四大功能達到了統一,為梅花拳的流傳和發揚做出了貢獻。為此曾作碑文頌暢:
張山祖創文武大道,傳梅花拳無字真經,集佛、道、儒三家精義,采周易神奇妙用,立文武二場,艮背念止,行庭忘形。通三關九竅,滅地水火風,絕陰陽二旡,性同虛空。里外無形無象,定中絕後再醒,光明變化無窮,拳法何處去了?八世祖張從富獨得靈通。創梅花拳小架,使文武交融,動靜諧和,形氣神一統。
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太極復歸,萬象包容。文理拳法一體,與天地同息,範圍天下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神無方而拳法無體。訓弟子無思無為,無霸心薄名利,尊師謙和,行使仗義。胸懷闊浩然正氣.真性拳法化一,度眾生傳萬世,為國爭光,為民謀利。
碑文現已恭立於河北省平鄉縣八辛莊張從富祖師墓前。從碑文內容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一方面練習梅花樁武功是需要百脈流暢,無思無慮的。另一方而也說明梅花樁功夫是修心養性的結果,只有練成“真性”,才能出現“真形”。梅花舉文場、武場的存在,深刻說明了它的武術精華和優良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