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楷

梁鴻楷

梁鴻楷(1887~1954年),陸軍上將,字景雲,廣東新興縣天堂蓮塘村人。20歲時,替人做店工。後到廣州找工作,適遇清政府招募新軍,便到廣州沙河募兵站應招入伍,不久,進入廣東陸軍國小,後加入同盟會,在陸軍國小回響孫中山號召,參加革命軍,歷任班、排長,後來進入粵軍教導團訓練班,畢業後任連長職。跟隨效忠孫中山革命。梁鴻楷後來與李濟深、鄧演達、張發奎、郭學雲、徐景唐等將領總計策反陳炯明的活動,並寫信推薦派遣鄧演達為代表,秘密經香港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粵軍第一師的情況,並請示孫中山的戰略決策,孫中山深受感動,堅信親手創立的粵軍第一師仍然掌握在手,隨之向鄧演達傳授部署計策帶回給在逆境中領導粵軍第一師的梁鴻楷和擁孫派將領。

概要

梁鴻楷(1887~1954年),中將,字景雲,廣東新興縣天堂蓮塘村人。20歲時,替人做店工。後往廣州適遇清政府招募新軍,應招入伍,歷任班、排、連長等職。不久,進入粵軍教導團訓練班及陸軍國小,後加入同盟會,從事民主革命。

人物生平

1917年,梁鴻楷奉命到粵軍林虎部任營長,駐防燕塘,回響孫中山號召,進攻莫榮新督署。次年,升任新編粵軍徐宗知部團長,駐防龍門。後在陳炯明部第1軍任統領,參加援閩戰爭。不久回師廣東,參加驅逐桂系軍閥莫榮新的戰鬥。

1920年11月,孫中山創立的粵軍第1師在廣州成立,梁鴻楷任第1旅旅長,參加討桂戰爭。1922年3月,粵軍參謀長兼第1師師長鄧鏗被暗殺。梁鴻楷接受孫中山任命,正式擔任粵軍第1師師長,嗣兼廣州衛戍副司令。五月六日,梁鴻楷率領粵軍第一師在韶關參加北伐誓師大會,這時,與孫中山意見不一的粵軍司令陳炯明來電指令梁鴻楷率部"粵軍第一師"返回廣州與其一起違抗孫中山的北伐大計。在這關鍵時刻,梁鴻楷將軍斷然拒絕了陳炯明的指令,。在參謀長李濟深和鄧演達、徐景唐等愛國將領的支持下,率領粵軍第一師忠誠地跟隨效忠孫中山揮師北伐。五月中旬,陳炯明公開違抗北伐,六月中旬授意部屬葉舉炮轟總統府。孫中山即令前方北伐軍班師回粵討賊,粵軍第一師,原屬陳炯明掌管的粵軍第一軍部管。陳炯明雖然被罷免了粵軍總司令一職(但仍任軍部長),粵軍第一師部分將領仍然聽從陳炯明差遣。七月,粵軍第一師在回師討賊途中內部發生意見分歧,為避免內部火拚,梁鴻楷與參謀長李濟深及鄧演達等將領商議後,決定將部隊撤出行列。轉入粵東龍川,河源一帶地方,將部隊作穩定整頓。粵軍第一師三團長陳修爵卻倒戈叛投葉舉,領兵攻打北伐軍。北伐軍在回師討賊中前後受到夾擊,程潛率部退入湖南,許崇智率部退入贛西,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得知前方北伐軍回師廣州平亂無望。換乘軍艦前往上海,重新部署計畫。廣州也淪為陳炯明軍隊所占領。粵軍第一師的擁孫派官兵亦受到陳軍的攻擊,負責韶關大本營警衛的張發奎率部退至始興仙人洞據守,參謀長李濟深也心灰意冷辭職去找陳炯明詢問究竟。陳炯明則推說一切都是葉舉所為,粵軍第一師後被陳炯明收編。

梁鴻楷因在五月拒絕陳炯明指令回師廣州參與叛亂,和聽從孫中山指令揮師北伐而遭受陳炯明追責問罪,粵軍第一師由陳炯明委任李濟深暫行代管。梁鴻楷因此不能公開露面,只能暗中團結第一師的擁孫派將領繼續與陳炯明周鏇。11月,整編後的第一師調往西江攔截滇桂聯軍東下討陳,梁鴻楷復職後,得知張發奎隱居於始興仙人洞後,立即修書一封派人送往召其歸隊,張發奎收信後立即率部下山到廣州整編後即前往西江與梁鴻楷會合,成為日後粵軍第一師在西江起義的一支骨幹力量。梁鴻楷後來與李濟深、鄧演達、張發奎、郭學雲、徐景唐等將領總計策反陳炯明的活動,並寫信推薦派遣鄧演達為代表,秘密經香港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粵軍第一師的情況,並請示孫中山的戰略決策,孫中山深受感動,堅信親手創立的粵軍第一師仍然掌握在手,隨之向鄧演達傳授部署計策帶回給在逆境中領導粵軍第一師的梁鴻楷和擁孫派將領。後來,梁鴻楷按鄧演達的提議,把粵軍第一師有革命傾向和擁護孫中山的大部分官兵編入第二團,聚集革命力量,然後分頭準備,待機起義。1923年1月,梁鴻楷趁鄧演達與葉舉周鏇之際,按孫中山的部署計畫,率領粵軍第一師在西江起義反陳,率部與滇桂聯軍組成西路討賊軍,徹底打敗了粵西和廣州附近的陳炯明軍隊,後以鄧演達率領工兵營為先鋒,率先攻入廣州。使廣州重新成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大本營。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廣州大元帥府親自掌握軍政大權。通過平定陳炯明部隊叛亂後,孫中山進一步認識到梁鴻楷是一個忠誠於革命的將領,深感寫下:"疾風吹勁草,亂世識忠臣"題字贈予梁鴻楷。3月份,孫中山下令整編粵軍,粵軍第一師受命擴充中央直轄(討賊軍)第四軍。梁鴻楷被孫中山晉升為第四軍軍長,指揮全軍負責西江、北江一帶防務。由李濟深接任為粵軍第一師師長。四月,西路討賊軍指揮官沈鴻英接受北洋軍閥段祺瑞拉攏,派其旅長張希拭、黃振邦兩旅占據肇慶。五月,梁鴻楷奉孫中山命令前往討伐平亂。率領李濟深第一師攻克清遠後,沿三水直趨肇慶。在作戰會議上,梁鴻楷與李濟深、鄭潤琦、徐景唐、鄧演達、張發奎等將領研究作戰方案後,決定改由鄭潤琦的第三師攻打西門,李濟深、徐景唐的第一師攻打東門。由鄧演達帶領工兵營挖坑道埋雷炸毀城牆,以張發奎擔任督隊官。於16日拂曉發動全線總攻。一舉攻入肇慶把叛軍全部消滅俘虜,並活捉了旅長黃振邦。然後乘勝收復英德及西江、雲浮、封開、德慶各縣。將粵北、粵西牢牢地掌握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之下。只有東江和惠州仍為陳炯明亂軍盤踞。1924年初,孫中山把廣東所部粵軍(除陳炯明叛亂者外)重新統一編為建國粵軍,許崇智為建國粵軍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介石為參謀長(後任黃埔軍校校長時為粵軍總參謀長),梁鴻楷為建國粵軍第一軍軍長,李福林為第三軍軍長。

1924年孫中山在追認鄧仲元為陸軍上將時,封授梁鴻楷、李福林為陸軍上將。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時,抽調第一軍骨幹李濟深,鄧演達到黃埔軍校任教協助辦學。並指令梁鴻楷率領建國粵軍第一軍嚴密保衛廣東,協助黃埔軍校辦學的順利發展。1925年1月,梁鴻楷根據元帥府和孫中山的指令,抽調建國粵軍第一軍主力第一師參加東征,使廣州再次回到國民政府手中。8月下旬,梁鴻楷因"廖案"發生被誣告企圖發動軍變推翻國民政府無辜地被捲入"參與刺廖"涉嫌漩渦,遭拘捕入獄。廣州城內立即充滿緊張氣氛,建國粵軍司令許崇智表示不滿和反對,粵軍第一軍全體官兵更為不滿。一致持劍舉槍反戈蔣介石,一場廣東內戰一觸即發。建國粵軍三個軍的將領,除李福林少數投蔣,其餘大多數從不聽信蔣介石的發號施令。若當時素有實戰經驗的粵軍聯手與蔣介石轄下雖有教養素質的學生軍及黨衛軍進行火拚(當時國民革命軍剛開始組建,粵軍還未有改編組建),強悍的粵軍占盡地利人和之機。但廣州和廣東將陷入一場惡戰。梁鴻楷深知其況,遂心拋開個人利益。於是梁鴻楷設法通知梁鴻林師長,嚴令梁鴻林回第一軍下達指示命令,全軍不得輕舉妄動。深表自己是個清白之人,絕對沒有密謀推翻國民政府,更沒有參與買兇刺殺同僚手足廖仲愷,並表示願意接受政府的一切審查。否則,將會被蔣介石定為挑起廣東內戰的罪名。宋慶齡得知梁鴻楷被捕後,即向老蔣提出干涉。梁鴻楷在宋慶齡的力保下避過一劫。後來在宋慶齡、何香凝的力保和各界人士言論的壓力下,蔣介石對梁鴻楷無罪可定,最後,經"廖案審判委員會"裁定梁鴻楷無罪可定,梁鴻楷在無罪可定的情況下繳納了保釋金(報效費)後獲釋。梁鴻楷出獄後,宋慶齡和何香凝表示慰問,前粵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和眾多將領表示惋惜。梁鴻楷則對他們講述及分析了當時情況。當時廣東北面有北洋軍閥。東面有陳炯明亂軍,西面有廣西亂軍,廣東革命大本營處於反動勢力的三面包圍之中。如果廣東發生內戰,孫中山在廣東辛苦創立的革命政權就會受到反動勢力的趁火打劫,黎民百姓就會生靈塗炭。並耐心勸通引導和勉勵部屬各將領,要一切遵從孫中山的遺願。為革命繼續努力。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並寄望蔣介石真誠挑起繼承孫中山北伐大計重擔,為建設新民主中國不辜重任。後來北伐軍在第二次北伐時,粵軍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勇往直前,榮獲"鐵軍"之稱。 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賣國求榮,拉攏邀請梁鴻楷擔任廣東省偽省長。梁鴻楷斷然拒絕,嚴斥汪精衛,並表示作為軍人不能上戰場與日寇作戰已十分遺憾,後來李濟深也邀請梁鴻楷到廣西協助組織抗日工作。但在重慶的蔣介石一雙眼睛緊緊盯住梁鴻楷,深恐日後又有一股反蔣勢力興起。梁鴻楷在回復李濟深時述析了此事,李濟深表示理解。直至日軍全部封鎖中國海岸後,日軍繼續派兵進入緬甸扼斷中國的唯一外國援華物資生命供應線。1942年,中國政府派遣十萬遠征軍入緬作戰。但由於盟軍的配合不一,造成戰場協調指揮不能統一,短短几個月,第一次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付出沉重損失,最後以千難萬險的撤退而告終。在緬北和滇西準備反攻的時候,蔣介石在選用指揮官的時候,想起在家有勇猛作戰和實戰經驗的梁鴻楷,於是召請梁鴻楷到重慶商量。見面敘舊時說,過去的是一場誤會,並把汪精衛、李濟深邀請梁鴻楷的事如盤倒出,同時讚揚梁鴻楷怒斥汪精衛的賣國行為。有維護黨國和國家人民的熱衷,並希望梁鴻楷重服戎衣,共上戰場消滅日寇。梁鴻楷欣然答應,但希望蔣介石能讓在過去粵軍第一軍的部屬李濟深、陳濟棠、梁鴻林、梁休年、卓仁基、蔣光鼎、蔡廷楷等將領重返歸隊參與對日軍作戰。蔣介石聽後眉頭一皺,口頭上答應研究研究。緬北反攻時,蔣介石派出鄭洞國擔任新一軍軍長指揮緬北反攻作戰。在駐印軍深入緬北反攻的同時,美國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向蔣介石發出要求發起滇西反攻的最後通牒。以配合緬北的反攻,蔣介石於是重新集結二十萬中國遠征軍,把曾經被定為有通共嫌疑的衛立煌和梁鴻楷相作挑選。最後敲定由衛立煌擔任滇西大反攻總指揮。後來吩咐梁鴻楷回家鄉組織抗日力量,並告知已下令李漢魂通知新興縣政府每年撥稻穀三千斤給梁鴻楷作支用,重新委任梁鴻楷為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梁鴻楷因老蔣的猜忌而失去重新披甲重返戰場為國效力良機。梁鴻楷是宋慶齡第一個力保的軍人將領,也是蔣介石從'廖案'釋放人員中唯一重新委任使用的軍人將領。抗戰勝利後,梁鴻楷從家鄉搬回廣州,時任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親自到碼頭迎接。並定時到廣州大南路梁鴻楷家處探望,親切稱呼梁鴻楷伯爺公要多多保重。梁鴻楷曾任廣東省政府最高顧問,並在廣州主持管理粵軍第1師墳場。承辦一些捐稅。籌辦粵軍第一師遺族子弟學校,當任董事長。1947年他參加國民黨新興縣"國大"代表競選,1949年往香港前,梁鴻楷秘密將六兒子留在廣州番禺鄧仲元學校讀書,其六兒子後來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捍衛祖國事業中,默默貢獻力量,孫子亦在1987年應徵入伍。復員後轉業到人民公安做一名人民衛士。盡心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梁鴻楷1953年因家屬被扣押到台灣被迫無奈轉赴台灣,在台灣被遞補為國民黨"國大"代表。1954年12月病故於台北。終年67歲。追悼大會由許崇智,張發奎擔任正副主委,鄧仲元夫人出席追悼大會。蔣介石親筆題詞"景雲同志千古",並贈五千元以經紀其喪,頒"忠謨永式"四字誄賜"。

忠誠跟隨效忠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愛國將領--梁鴻楷將軍

梁鴻楷(1887-1954)字景雲,新興縣,天堂內洞蓮塘村人。出生於貧苦家庭,二十歲外出做店鋪工,後到廣州找工作,適遇清政府招募新軍,便到廣州沙河募兵站應招報名入伍。後來進入廣東陸軍國小,並加入同盟會,民國前二年在校回響孫中山號召加入革命軍,後在革命軍中歷任班長,排長。在討袁北伐中任連長,1917年在援閩粵軍中任營長。以先頭部隊率部在打通進入福建關口的松柏關戰役中立下頭功,後升任團長回師廣東參加驅逐桂系軍閥莫榮新戰役。1920年11月,孫中山創立的粵軍第一師在廣州成立,部隊開始了重整軍紀,鄧仲元將軍任師長,粱鴻楷授命任第一旅旅長。奉命率部參加討伐桂系反動軍閥。他以忠厚、頑強和勇猛的戰鬥作風,深受孫中山的賞識和重用。他對待部屬將領從來都是互相尊重,對待下屬士兵總是細心體恤,有愛兵如愛子之稱。因此,部屬將領和士兵都無不敬佩與愛戴梁鴻楷將軍。部隊每逢作戰,上下官兵總是勇往直前……

1922年3月下旬,支持孫中山北伐的粵軍第一師師長鄧仲元將軍在廣州被刺遇害。梁鴻楷奉命代任粵軍第一師師長,孫中山回廣州罷免陳炯明粵軍司令職時,正式任命梁鴻楷擔任粵軍第一師師長,並動員號召粵軍第一師加入北伐行列。梁鴻楷受孫中山命令繼任鄧仲元將軍統領粵軍第一師後,堅定地繼承鄧仲元將軍的一切擁孫行動,誠心地效忠孫中山的革命事業。5月6日,梁鴻楷率領粵軍第一師在韶關參加北伐誓師大會,這時,陳炯明(仍任陸軍總長)反對孫中山北伐,電令梁鴻楷率粵軍第一師返回廣州參與叛亂,梁鴻楷拒絕了陳炯明的指令,堅定地效忠孫中山革命。按孫中山的指令揮師北伐。由於陳炯明反對北伐和造成干擾,孫中山發動和親督的北伐受到挫折。粵軍第一師一團團長謝毅,三團團長陳修爵原為陳炯明親信。出師北伐時就已經同陳炯明有所串通,在北伐軍回師討賊途中即公開擁陳反孫。第二團團長徐漢臣也投向陳炯明,第四團團長陳銘樞也發生動搖。只有工兵營營長鄧演達,獨立營營長郭學雲,一團營長梁鴻林,四團營長陳式桓態度鮮明。堅決擁護孫中山。由於粵軍第一師內部分歧嚴重。若硬性規定擁孫或反孫,都會造成部隊的自相殘殺。梁鴻楷與李濟琛商量後,在部隊回師行抵信豐時,於7月28日率本部經江西三南轉入粵東龍川、河源整頓隊伍,第一師的三團長陳修爵卻倒戈率部前往韶關攻打回師討賊的北伐軍。(此事 均被誤認粵軍第一師擅自撤入粵東龍川、河源以及全師已經投向陳炯明)許崇智回師討賊失利,程潛率部退入贛湘邊界,許崇智率部隊退入贛西。粵軍第一師的擁孫派官兵也受到陳軍的攻擊。擔任韶關大本營警衛的張發奎率部退入始興仙人洞據守。李濟琛也心灰意冷辭職前去找陳炯明詢問究竟,陳炯明則推說一切都是葉舉所為。8月,廣東淪為陳軍所占領,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得知北伐軍回師討賊無望,遂換乘軍艦去上海,重新部署計畫。梁鴻楷因帶領粵軍第一師跟隨孫中山革命北伐而遭受陳炯明的追責問罪。梁鴻楷因此不能公開露面,只能以艱辛的處境暗中團結領導粵軍第一師的擁孫派官兵繼續與陳炯明周鏇。粵軍第一師後來亦被陳炯明收編,謝毅、陳修爵升任為旅長,師長職位由陳炯明委任李濟琛暫行代理。11月,整編後的粵軍第一師被調往西江,梁鴻楷復任粵軍第一師師長職位後,受令要率領粵軍第一師與葉舉所部共抗滇桂聯軍東下討陳。梁鴻楷後來打聽得知張發奎隱居於始興仙人洞後,立即修書一封派人送往召其歸隊,張發奎收信後立即率部下山到廣州整編後即前往到西江與梁鴻楷會合,成為日後粵軍第一師在西江起義反陳的一支骨幹力量。後來梁鴻楷與李濟琛、鄧演達、徐景唐、張發奎、郭學雲等將領研究商量後,決定推薦派遣鄧演達為代表,帶信秘密經香港去上海向孫中山匯報廣東形勢和粵軍第一師情況,並請示孫中山的部署計畫。鄧演達不辜重任,到上海找到孫中山,向孫中山匯報了情況,孫中山深受感動,確信親手創立的粵軍第一師仍然掌握在手。隨之向鄧演達傳授部署計畫,帶回給在逆境中領導粵軍第一師的梁鴻楷和擁孫派將領。梁鴻楷根據鄧演達的提議,將粵軍第一師有革命傾向和擁護孫中山的官兵編入第二團,聚集革命力量,然後各自分頭準備,待機起義。此時廣東形勢十分嚴峻,東路討賊軍許崇智、李福林部已被陳軍有力牽制,西路滇桂聯軍東下受到陳軍的精銳部隊葉舉所部和粵軍第一師的合力攔截。而且陳炯明已經與北洋政府接通聯繫,民國歷史將面臨重寫……

1923年1月,梁鴻楷按照鄧演達帶回的孫中山部署計畫,暗中與李濟琛率部在粵西發起西江起義。配合滇桂兩省軍隊合成西路討賊軍,迅速東下討伐陳軍,徹底打敗了粵西以及廣州附近的陳炯明軍隊。後以鄧演達帶領粵軍第一師的工兵營為先鋒,率先攻入廣州,使廣州重新成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大本營。2月,孫中山從上海返回廣州,重建陸海軍元帥府,親自掌握軍政大權。通過平定陳炯明叛軍以後,孫中山進一步認識到梁鴻楷是一個忠誠於革命的愛國將領,孫中山回到廣州的第二天就召見了一批討賊有功之臣,在大元帥府內舉行宴會,宴會後孫中山和大家拍照留念及贈送禮物,禮物大都是孫中山的照片和題字,梁鴻楷得到的題字是"疾風吹勁草,亂世識忠臣。"3月,孫中山下令整編粵軍,粵軍第一師受命擴充為中央直轄(討賊軍)第四軍,深知梁鴻楷的孫中山晉升梁鴻楷為中央直轄(討賊軍)第四軍軍長,並把粵北一部、粵西一帶的防務重擔交給梁鴻楷負責。

4月,西路討賊軍指揮官沈鴻英作亂,派遣黃振邦,張希拭兩個旅占據肇慶,孫中山即令梁鴻楷率第四軍所部前往平亂,梁鴻楷率李濟琛第一師攻克清遠後,直趨西江,指揮李濟琛的第一師和鄭潤琦的第三師及江防艦隊合力成功收復肇慶,並把沈軍驅離粵西。1923年下半年,粵東軍情嚴重,梁鴻楷按孫中山的指令抽調第四軍主力--粵軍第一師由李濟琛帶領前往粵東增援,解救被困於博羅城的許崇智第二軍所部,成功驅散包圍博羅城之陳軍,穩定了粵東的局面。

1924年初,孫中山在廣州第三次建立革命政府後重組建國粵軍時、特地親自委任梁鴻楷擔任建國粵軍第一軍軍長,自從朱執信、鄧仲元兩人犧牲後,孫中山當時已將廖仲愷、梁鴻楷兩人視為左右手。多次遭受陳軍重創的許崇智到上海消愁緩解情緒,3月份,許崇智才回廣州上任建國粵軍司令兼第二軍軍長,蔣介石為第二軍參謀長(後上任黃埔軍校長時為粵軍總參謀長)。孫中山在追贈鄧仲元將軍為陸軍上將後,加封梁鴻楷為陸軍上將,並指令梁鴻楷統領建國粵軍第一軍,手握重兵嚴密保衛廣東,確保和維護黃埔軍校辦學的順利發展……

1925年8月,廖仲愷遇刺案發生後,梁鴻楷與眾多粵軍將領被誣告為策動軍變推翻國民政府而捲入涉嫌與"廖案"遇刺有關而被捕關押。在被關押期間,廣州城內充滿緊張氣氛,一場廣東內戰一觸即發,民國歷史再次面臨重寫······梁鴻楷拋開個人利益,以大公無私、清者自清的態度誠懇地接受政府的一切審查,並設法通知梁鴻林回建國粵軍第一軍下達指令,命令全軍不準輕舉妄動,並表示自己絕對沒有密謀推翻國民政府,更沒有參與買兇刺殺同僚手足廖仲愷,深深地認定,如果廣東發生內戰,自己將會被定為挑起廣東內戰的罪名,孫中山辛苦創立的革命政權、將會被反動勢力趁火打劫。用忠厚的態度有效地阻止了一場危及國民政府和殃及人民的廣東內戰。後來,由於"廖案審判委員會"對李福林所告發的"大塘會議"里缺乏梁鴻楷與眾粵軍將領密謀軍變推翻國民政府的真憑實據和缺乏梁鴻楷參與了"買兇刺廖"的確鑿證據,因而對梁鴻楷無罪可定。後來經宋慶齡,何香凝的力保和各界人士的言論,梁鴻楷在無罪可定的情況下交納了保釋金(東征報效費)後獲釋。(1926年1月下旬,在"廖案審判委員會"公布案犯名單時,梁鴻楷已經被除名)。梁鴻楷獲釋後,更以寬廣胸襟,勸通引導眾多部屬將領,(建國粵軍第一軍含粵軍第一師已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要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並寄望蔣介石真誠挑起北伐重擔,為建設新民主中國不辜重任。後來在第二次北伐時,眾多原來建國粵軍第一軍的將領(鄧演達、陳濟棠、薛岳、葉挺、張發奎、陳誠、余漢謀、蔣光鼎、蔡廷楷等)在北伐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粵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戰功卓越。榮獲"鐵軍"之稱。

抗日戰爭時期,江精衛賣國求榮,派密使到香港拉攏邀請梁鴻楷回廣州擔任廣東省偽省長。梁鴻楷斷然拒絕,嚴斥江精衛的賣國行為,並表示作為軍人不能上戰場與日寇作戰已十分遺憾。後來李濟琛也邀請梁鴻楷到廣西協助組織抗日工作。但在重慶的蔣介石一雙眼睛緊緊盯住梁鴻楷,深恐日後又會產生一股新的反蔣勢力。梁鴻楷在回復李濟琛時述析了此事,李濟琛表示理解。直到日軍全部封鎖中國海岸後,日軍繼續派兵進入緬甸扼斷中國唯一的外國援華物資供應線。見面敘舊時表明,過去的是一場誤會。並把汪精衛,李濟琛邀請梁鴻楷的事如盤倒出,同時讚揚梁鴻楷怒斥汪精衛的賣國行為,有維護黨國和國家人民的熱衷,並希望梁鴻楷重服戎衣,共上戰場消滅日寇。梁鴻楷欣然答應,但希望蔣介石能讓在過去建國粵軍第一軍的部屬李濟琛、陳濟棠、梁鴻林、梁休年、徐景唐,蔣光鼎,蔡廷楷等將領重返歸隊參與對日軍作戰,蔣介石聽後眉頭一皺,口頭上答應研究研究,緬北反攻時,蔣介石派出鄭洞國擔任新一軍軍長指揮緬北反攻作戰。在新一軍深入緬北反攻的同時,美國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向蔣介石提出要求發起滇西反攻的最後通牒。並重新委任梁鴻楷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同時告知已經下令李漢魂通知新興縣政府每年撥稻穀三千斤給梁鴻楷作支用,由於老蔣的猜忌,梁鴻楷失掉重新披甲重返戰場為國家效力的良機,梁鴻楷是宋慶齡第一個力保的軍人將領,也是蔣介石從"廖案"被釋放人員當中唯一重新委任使用的軍人將領。在梁鴻楷病故時,蔣介石為梁鴻楷親筆題詞:"景雲同志千古",並贈五千元以經紀其喪,頒"忠謨永式"。四字誄賜。

在1923年1月,按照孫中山的部署計畫,在粵西率領粵軍第一師舉行西江起義,與滇桂聯軍合成西路討賊軍,打敗粵西和廣州附近的陳軍,協助孫中山平定叛軍奪回廣州,使廣州重新成為孫中山領導革命的大本營,在討賊慶功宴會後榮獲孫中山親筆題字"疾風吹勁草,亂世識忠臣"相贈。梁鴻楷在接受孫中山委任晉升中央直轄(討賊軍)第四軍軍長後率部屢建戰功,成功驅趕桂系亂軍,先收復粵北韶關、清遠一帶,後收復粵西肇慶、封開一帶。在協助孫中山第三次建立"革命政府"中立下了卓越戰功。1923年下半年粵東軍情緊急時,梁鴻楷根據孫中山的指示,抽調中央直轄(討賊軍)第四軍主力所部粵軍第一師前往增援,解救被困於博羅的許崇智第二軍所部,成功驅趕包圍之敵。穩定了粵東局面。協助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在北江、西江、珠江一帶牢牢地站穩了腳跟。1924年成立建國粵軍時,孫中山委任梁鴻楷擔任建國粵軍第一軍軍長,封授陸軍上將。並指令梁鴻楷手握重兵嚴密保護廣東,以確保和維護黃埔軍校辦學的順利發展。1925年1月,梁鴻楷根據元帥府的指令,抽調建國粵軍第一軍所部主力粵軍第一師參加第一次東征,在東征軍回師對劉·楊亂軍平亂的同時,梁鴻楷根據廖仲愷提出的授意,調動和率領建國粵軍第一軍所部(第一師、第三師兩部)從三水沿廣三鐵路向廣州掃蕩,在廣州石圍塘、芳村一帶與亂軍激戰。嚴密追截和圍堵了劉·楊亂軍北竄的去路和西逃的退路,迫使劉·楊亂軍終成瓮中之鱉,使廣州再次回到國民政府手中。廣大將領士兵有目共睹,但很多事情,卻被很多人在某種程度上未能理解並導致誤解。今天,人民應重新了解和認識早年忠誠跟隨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愛國將領--梁鴻楷將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