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心語

梁啓超心語

《梁啓超心語》是1999年8月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檢秋。

內容簡介

一百年前,中國發生了一場震古鑠今的改革——戊戌變法;它本身不過是歷史的瞬間,而其改革主張或多或少地在後來實現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本質上都是戊戌維新的繼續和發展。‘事實上,20世紀的中國文化也始終不能迴避戊戌,就是激進的五四“倫理革命”也可溯源於此。今天,人們仍在紀念戊戌,重識戊戌。一個世紀轉瞬已逝,而歷史竟如此驚人的相似,改革、社會轉型、文化重建——百年前的時代主題,仍然聳立在現代中國人面前。人們不僅需要汲取前人的思想營養,甚至電不能忽視戊戌思想家的社會憂思、文化體驗及人生感悟。梁啓超便是這樣一個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1873年生於廣東新會縣,1929年病逝於北京。他並不漫長的一生,卻留下了極不平凡的業績。後人給他的許多頭銜,如維新健將、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國學大師、學術導師等等,都反映了梁氏貢獻的一個側面。他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青年。20世紀早期,青年毛澤東崇拜梁任公,受“新民說”的啟發而創立“新民學會”;胡適自稱“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他走”;郭沫若認為青年學生沒有人刁;“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至於魯迅最突出的改造國民性思想,可以說直接來源於“新民說”。至今,學術界關於梁啓超的籍述迭出,方興未艾。這自然由於他深厚的精神魅。
梁啓超17歲考中舉人,卻沒有重蹈“經生”“儒家”的舊轍,而是積極尋找救世濟民的新思想、新學問,從而成為維新健將,言論界之驕子。世紀初年,他大規模輸入西方學理,進行文化創新,並激烈地抨擊清政府的腐朽、專制,表現出贊成革命的跡象。然而,他終究沒有拋開漸進改良的運思,政治上不出康有為的改良派營壘。不過,他已明確否定康氏的尊孔保教論,體現了“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精神,為辛亥以後擁護民主共和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清末到民國初年,梁啓超被捲入了湍急的政治漩渦:由推進立憲運動,到贊成民主共和,出任熊希齡內閣的司法總長;由進步黨的首領、與袁世凱合作,到1915年下半年揮淚反袁,領導護國運動。直到1918年,他才最後退山政壇,專注於著述、講學。這些年,梁啓超在政界吒咤風雲,屢建奇功,可謂多變善變。然而,他有不變的宗旨和目的,其所有政治主張與實踐,都未離開政治現代化的軌道。誠如他所說:“能行憲政,則無論為君主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憲政,則無論為君主為共和,皆不可也”。民國初年,他熱衷於多黨制、責任內閣,與袁世凱的合作或鬥爭,與國民黨的競爭或聯合,根本上都是嘗試和維護其夢寐以求的民主政治。唯其如此,他“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即使晚年退出政界,仍然不失為一位在野的政論家。他的政治熱情無不飽含熾熱的愛國情懷、推進政治現代化的良苦用心。但是,梁啓超注重社會的整合,而非對立。他既想推進現代化,又想避免社會震盪。因而,他主張漸進改革,強調社會的“調和”。這種主張貫穿其全部思想。
說到底,梁啓超不是政治家,而是思想家、學者,才情洋溢而缺少權謀,其政治貢獻恰恰是思想追求的產物。他從1896年主編《時務報》,到後來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一直執清末輿論界之牛耳。他以飽帶情感之筆,寫流利暢達之文,“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令人驚心動魄,思想丕變。梁啓超思想之廣博、議論之新穎、文筆之魔力,清末啟蒙思想家無人能比。戊戌之後,梁啓超對中國現代化的探索與反思,進入空前廣闊而深入的境界。以“新民說”為中心,他對中國的歷史、國民性、社會現實提出了豐富的真知灼見。

圖書目錄

前言
1.思想信仰
信仰是神聖的,信仰在一個人為一個人的元氣,在一個社會為一令社會的元氣
世界潮流不可拂逆,凡一切頑迷復古之思想,根本上不容存在於今日
愛國之理,與愛我同,與愛人異
國家譬猶樹也,權利思想譬猶根也。其根既拔,雖復乾植崔嵬,華葉蓊鬱,而必歸於搞亡
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無往而不適用者傘
報館者摧陷專制之戈矛,防衛國民之甲冑也
今日救治之策,惟有提倡獨立。……不患中國不為獨立之國,特患中國今無獨立之民
謀人類之福利,當由群性與個性互相助長,務使群性能保持平等,務使個性能確得自由
蓋法律者所以畫自由之界限,裁抑強者之專橫,即伸張弱者之權利,務使人人皆立於平等,不令一人屈服於他人者也
夫競爭者,文明之母也。競爭一日停,則文明之進步立止
科學精神是什麼
2.政治時論
大抵專制政體,最足以錮人民之良知良能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憲法與民權,二者不可相離,此實不易之理,而方國所經驗而得知也
政治之目的,一以謀人民之發達,一以謀國家自身之發達
在中國政界活勸,實難得興致繼續。蓋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理想全不相應,凡所透勸皆如擊空也
救危亡求進步之道將奈何?曰:必取數千年橫暴混濁之政體,破壞而齏粉之
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囚民。……國民運動便是共和政治唯一的生命
今中國凡百皆不足深患,而惟人心風俗之病徵為足患
中國欲振興實業,其道何由
3.國吾民
中國者,世界中濡滯不進之國也
無論何國之國民性,莫不各有其天賦之優點焉,亦莫不各有其天賦之弱點焉
國民弱點者,國民心理之病症也
吾國民愛國之心,比諸歐西、日本殊覺薄弱焉
中國以保守主義聞於天下”
中國人不知群之物為何物,群之義為何義也,故人人心目中但有一身之我,不有一群之我
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
吾國公民,公共觀念至薄弱
凡一國之強弱興廢,全系乎國民之智識與能力
吾中國人無進取冒險之性質,自昔已然,而今且每況愈下也
吾今欲極言新民為當務之急
4.文化歷史
5.道德修身
6.讀書治學
7.人生感悟
8.品評人物

作者簡介

羅檢秋,湖南瀏陽人,1962年8月生。1983年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89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199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7年評聘為副研究員,2006年評聘為研究員。專業研究方向為近代思想文化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