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榮

桓榮

桓榮(生卒年不詳),字春卿。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初年名儒、大臣。 桓榮少時赴長安求學,拜博士朱普為師,他刻苦自勵,十五年不回家鄉,終成學業。六十多歲時方為光武帝劉秀所賞識,被任命為議郎,入宮教授太子劉莊(漢明帝),後被授任為博士。建武二十八年(53年),桓榮升任太子少傅。建武三十年(55年),被授為太常。明帝劉莊即位後,尊桓榮以師禮,甚見親重。永平二年(59年),三雍建成,明帝拜桓榮為五更,不久後受封關內侯。 桓榮在八十多歲時去世,明帝親自為其送葬,賜冢塋於首陽山之南。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客授江淮

桓榮是齊桓公的後代,其祖先遷居龍亢縣,到桓榮這裡已有六代。桓榮少年時在長安學習《歐陽尚書》,拜九江郡人朱普為師,他家中貧困,常靠傭工養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沒有回家探視,到權臣王莽篡位時才回去。恰逢朱普去世,桓榮到九江郡奔喪,自己背著土為老師築墳,於是留下來教學,徒眾達幾百人。

地皇四年(23年),新莽滅亡,當時天下大亂,桓榮抱著經書與學生一道逃入山谷之中,雖然常飢餓,但講經論卷不止,後來又在江淮一帶教學。

遲暮議郎

建武十九年(44年),已經六十多歲的桓榮終於得到大司徒府的徵辟。當時東海王劉莊剛被立為太子,光武帝劉秀選求通曉經籍之人,於是提升桓榮的學生豫章人何湯任虎賁中郎將,用《尚書》教太子。劉秀從容問何湯的老師是誰,何湯答道:“沛國桓榮。”劉秀即召桓榮,命他講解《尚書》,劉秀覺得他說的很好。便授任桓榮為議郎,賜錢十萬,讓他入宮教太子。每到朝會時,常讓桓榮在公卿面前講解經書。劉秀稱讚道:“得到先生太晚了!”恰逢《歐陽尚書》博士出缺,劉秀想任用桓榮。桓榮叩頭辭讓道:“臣經術淺薄,不及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劉秀說:“好,去吧,你能勝任。”於是拜桓榮為博士,引薦彭閎、皋弘任議郎。劉秀車駕到了太學時,正逢諸位博士討論問題,桓榮穿著儒生衣服,溫良恭敬,寬博有餘,辯明經義,每以禮讓相服,不用言詞勝人,眾儒生誰也不及他,劉秀特加賞賜。劉秀又命諸生雅吹擊磬,一整天才結束。後來桓榮進入會庭中,劉秀下詔賜眾人奇果,受果的人都將果納入懷中,只有桓榮舉手捧著果物拜謝。劉秀指著他笑著說:“這人是真正的儒生呀!”從此更受敬重,常叫他住宿在太子宮中。五年後,桓榮推薦門生九江人胡憲作侍講,自己只是聽聽,每天早晨進一次宮罷了。桓榮曾經生病,太子劉莊早晚派中傅問病,賜給他珍饈、帷帳、奴婢等,並且說:“如果有什麼三長兩短,不必為家室擔憂。”後來桓榮病癒了,又進宮侍講。

少傅稽古

建武二十八年(53年),劉秀任命博士張佚為太子太傅,而任命桓榮為少傅,賜給他輜車、乘馬。桓榮大會諸生,陳列出車馬、印綬說:“今日蒙陛下所賜,這是稽考古書的力量,可不勉勵嗎?”

桓榮認為太子的經學已經完成,便上疏陳謝說:“臣有幸得在帷幄,講經幾年,但智學淺短,無以補益萬分。現在皇太子憑著聰明的資質,通明經義,觀覽古今,沒有哪位太子能專精博學像這樣的。這真是國家的福祐,天下的幸運。臣師道已盡,其他都在太子。謹使掾臣汜再拜回家。”劉莊覆信道:“我以幼稚愚昧,學道九年,無所曉識。《五經》這么廣大,聖言幽道,不是天下最聰明的人,怎么能精通得了!何況不才如我,敢承教誨面命。從前的先師感謝弟子的有人了,上則通達經旨,弄明章句,下則去家慕鄉,求謝師門。現在蒙受下列,不敢有辭,願您養病加餐,重愛玉體。”

建武三十年(55年),桓榮被任命為太常。

甚見親重

中元二年(57年),劉莊即位為帝,即漢明帝。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他很受親近和尊重,明帝又授任桓榮二子為郎。當時桓榮年過八十,自認為已經年邁多病,幾次上書請求辭職,每次明帝都多加賞賜。明帝曾經坐車到太常府,讓桓榮坐在東面,設定几杖,集合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以下百官和桓榮的學生數百人,明帝親自執業,每次開口就說:“大師在這裡。”禮畢,把太官供具全部賜給桓榮家。他受到的恩禮就是這樣。

永平二年(59年),三雍(明堂、靈台、辟雍)建成,明帝授桓榮為五更。每次舉行大射、養老禮畢,明帝就引桓榮和弟子升堂,自己執經書講說。又封桓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戶。

桓榮每次生病,明帝就派使者慰問,太官、太醫絡繹不絕。後來桓榮病重,上疏謝恩,讓還爵土。明帝親自到他家問安,入街下車,捧著經書上前,撫摸著桓榮,流著眼淚,賜給他訂床茵、帷帳、刀劍、衣被,好久才走開。從此諸侯將軍大夫來看望的,不敢再乘車到門口,都拜倒在床下。桓榮死後,明帝親自為他變服,臨喪送葬,在首陽山之南賜桓榮冢塋。除任桓榮兄的侄子二人補四百石官職,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官職,其餘門徒多數做到公卿,他的弟子中以丁鴻成就最高 。

人物評價

劉秀:①得生幾晚! ②此真儒生也。

范曄《後漢書》:①中興而桓氏尤盛,自榮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師,受其業者皆至卿相,顯乎當世。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憑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道。桓榮之累世見宗,豈其為己乎! ②五更待問,應若鳴鐘。庭列輜駕,堂修禮容。穆穆帝則,擁經以從。

陳普:明帝天姿可禹湯,周公不夢夢空王。當年紫綬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馮惟敏:稽古桓榮,識字揚雄。金石文章,錦繡心胸。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一篇《上疏謝皇太子》。

軼事典故

桓榮最初遇難時,與族人桓元卿一同挨餓,可桓榮仍講誦經書不止。桓元卿嗤笑他說:“只是自苦氣力,什麼時候又會施用呢?”桓榮笑而不應。等到桓榮擔任太常,桓元卿嘆道:“我是農家出身的人,沒想到學問竟這樣有用。”

親屬成員

兒子

桓雍,早逝。

桓郁,字仲恩,桓榮少子,世襲桓榮關內侯爵位,官至太常。

孫子

桓普,桓郁長子,世襲關內侯爵位,爵位傳至其曾孫,封國世系斷絕。

桓延,桓郁二子。

桓焉,字叔元,桓郁三子,能世傳家學,官至太傅、太尉。

桓俊,桓郁四子。

桓酆,桓郁五子。

桓良,桓郁六子,官至龍舒侯相。

1.

桓普,桓郁長子,世襲關內侯爵位,爵位傳至其曾孫,封國世系斷絕。

2.

桓延,桓郁二子。

3.

桓焉,字叔元,桓郁三子,能世傳家學,官至太傅、太尉。

4.

桓俊,桓郁四子。

5.

桓酆,桓郁五子。

6.

桓良,桓郁六子,官至龍舒侯相。

曾孫

桓衡,桓焉長子,早逝。

桓順,桓焉中子。

桓麟,字元鳳,桓酆之子 ,官至許縣令。

桓鸞,字始春,桓良之子,官至議郎。

玄孫

桓典,字公雅,桓順之子,官至光祿勛,封關內侯。

桓曄,字文林,一名嚴,桓鸞之子,不仕。

桓彬,字彥林,桓麟之子(一作桓焉兄長之子 ),官至尚書郎。

八世孫

桓顥,官至郎中。

九世孫

桓彝,字茂倫,東晉時官至宣城內史,封萬寧縣男,追贈太常,諡號簡。 其子即為東晉權臣桓溫,家族為東晉世族譙國桓氏。

史料記載

《東觀漢記》

《續漢書》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後世遺蹟

龍亢鎮現存“桓傅故里”坊,高5米、寬4米,上鑲有磚刻陽文“桓傅故里”四字,每字一尺見方,明萬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