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斑病

桑褐斑病

桑褐斑病的病原為桑粘格孢菌,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粘格孢屬,學名為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病斑中央呈灰褐色,其上所著生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發病後期,粉質塊逐漸脫落,露出黑褐色小疹,即是本菌的分生孢子盤,初始形成於病斑表皮下,其後突破表皮而外露。

一、概念

桑褐斑病又稱“焦斑”、“爛斑”。屬葉部病害,真菌病類,本病多發生於嫩葉期。初期病葉出現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漬狀斑,後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褐色病斑,斑上環生白色或微紅色至黑褐色粉塊,多濕時腐敗穿孔,十燥時中部開裂。高溫多濕易發此病。

二、症狀

桑樹感病初期,病斑為褐色,水漬狀,呈芝麻粒大小斑點,後逐漸擴大成圓形或多角形。一般情況下病斑直徑約為2~10厘米,大小不等,邊緣為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在陽光下即可見病斑上環生有白色或微紅色的粉質塊(即病菌分生抱子)。病菌在遇低溫多濕或陰雨連綿天氣,吸水膨脹,呈遇氣候十燥,爛葉現象,有時腐爛穿孔,中部裂開,發病嚴重時,病病斑相勻連線,葉片枯黃易脫落。

三、發病因素

桑褐斑病的發生除與病原菌的存在有關外,還與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
3. 1雨水
溫度與發病的關係,低溫多濕有利於桑褐斑病的發生,特別多濕日照少的條件更有利於此病的發生,,一般情況下在地勢較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桑園發病較重。栽植過密,卞十較低,通風透光性差的桑園發病較重。
3. 2品種
不同的桑品種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桐鄉青,湖桑197#,西農6031等品種抗病性較強的而南1號,塔桑,湘7920等品種易感病。
3. 3冬管與發病的關係
一般冬管工作差的桑園比冬管工作進行得好的桑園發病重,尤其是冬管中未進行清園,施肥,刷乾的桑園,褐斑病發生普遍而嚴重。

四、防治方法

4. 1摘除病葉
桑葉感病後,應立即組織蠶農摘除病葉,並收攏進行集中處理(深埋或者是作堆肥)。以免病原進一步擴散。
4. 2藥物防治
摘除病葉後,應立即以村或社為單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最好是日本進日類)800~ 1000倍噴布或70%的甲基硫菌靈300~ 4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1000倍液噴布在有雜草的桑園地應同時噴布桑樹周圍及雜草)。相隔5~7天后再噴一次,連續2~3次,防治效果較好,對蠶沒有毒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