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福嚴寺

桐鄉福嚴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歷經千年風雲,曾經香火鼎盛的南朝眾多寺廟,保留下來的已很稀少。在這些寺廟中,與靈隱寺齊名的南朝古寺——福嚴寺就名聞中外。

1990年福嚴寺恢復對外開放。福嚴寺重建的大雄寶殿比靈隱寺大雄寶殿除了高度稍遜,建築面積有過之而無不及。靈隱寺釋迦牟尼的耳朵有一個人高,福嚴寺的如來法相,起碼也要有這點身量。據寺中石補鍾銘文記載,福嚴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由台山日東熹禪師開山,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題額為“千乘禪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為今名福嚴禪寺。清初,福嚴寺有殿宇僧房100餘間,天王、大雄、圓通等五大殿及五百羅漢堂,金碧莊嚴、佛像精美。福嚴寺自創建後,亦迭經興衰。但它之所以能在清道光年間中興,主要原因是寺的主持多為大德高僧。福嚴寺不像那些以剃度本寺小和尚繼承衣缽的“子孫叢林”,而是遍訪海內有德行的高僧為自己的繼承人,是一座“選賢叢林”。
福嚴寺占地五十四畝,寺前有一條小河,通運河,河上有一石拱橋:名勸農橋,又稱鳳橋。鳳橋北堍,曲徑通幽,直抵寺院山門,俗稱“山路”。南端兩側,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虬枝
盤曲。鬱鬱蔥蔥,中有一棵巨松,樹梢獨出林中,梢上結有一個很大的松球,十分奇特。松林北側,便是福嚴寺的建築,鱗次櫛比,丹碧輝映。寺院東西,各有一條曲流臥於朱牆之下。最北面是天中山,LU後有兩河相抱,碧波悠悠。綜觀整個福嚴寺,勸農橋如鳳嘴,古井像鳳眼,山路是鳳頸,巨松上的大松球像鳳冠,東西兩曲流中的狹長小洲如鳳翅,山後的兩河像鳳尾,故有“鳳地”之稱,歷來被認為是“風水寶地”。
“石補鍾”、“陰陽鏡”,是福嚴寺的名器。“石補鍾”重4噸,當初鑄造時銅汁不足,費隱禪師投以石,鍾遂成,而聲尤清遠。
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等。依寺而建的福嚴文化苑,占地60 余畝,它是一座以佛教文化為內涵,集宗教遊覽、休閒於一體的文化公園,分東西兩苑。西苑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是人們了解佛教,認知佛教,體味佛教博大精深的理想場所;東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園林,有石有水,供遊客觀光。
福嚴寺環境幽雅,寺前甬道,松柏成蔭,寺後小山,修篁滴翠。松濤陣陣,竹韻悠悠!淨無纖塵,景色奇秀!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縱觀全寺,前有朱垣圍饒,後有綠水護寺,靜穆莊嚴,佛氛純正,步入寺院,頓感遠離塵俗,心神飄逸,所以歷來是人們遊覽尋訪的勝跡。 福嚴寺歷經數個朝代,留下了不少文物古玩,在福嚴寺留下的文物中,“福嚴七寶”最為出名。這就是縐雲石、石補鍾、陰陽鏡、釋迦玉佛、馬皮鼓、五百羅漢、玉暉金銑匾。縐雲石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存放福嚴寺有數百年的歷史,文革期間,該石被送到杭州保存,現存放於杭州名石苑。目前樹立在福嚴佛教文化苑的縐雲峰就是象徵這塊名石。石補鍾高2.1米,直徑1.4米,重約8千斤,是罕見的巨型銅鐘,該鐘為名僧費隱禪師所建,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據清縣誌記載,在鑄造時突感銅水不足,費隱禪師急拋青石四塊,銅鐘方成。寺內七寶中的三寶,陰陽鏡直徑1.73米,重達560公斤,是一面特大圓銅鏡,清朝康熙年間鑄造,製作精巧。傳說能照見陰司地府,所以叫做陰陽鏡。還有玉暉金銑匾,在雍正十一年(1734年),明培被被封文覺禪師,莊親王手書“玉暉金銑”匾額賜予他。馬皮鼓制於1674年,鼓面直徑2米,為國內罕見大鼓,由馬皮製成。除此之外,寺中還有不少碑碣以及名人書畫等。
一千多年來,福嚴寺高僧輩出,宋代的真覺,清代的費隱、淨念上人,晚清的智南.民國初年的古華,抗戰時期的性空、性顯,都是法譽極隆的佛界名流,他們為福嚴寺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福嚴寺——直以來還是避暑勝地,所以與許多名人結—廠了刁;解之緣。宋朝大濤人楊萬里曾來寺遊覽,作有《崇德道中望福嚴寺》一詩。近代改良主義先驅康有為曾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來此避難,並留有對聯。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林尹民兄弟曾幾度來寺遊覽。清末畫家蒲華長期寄寓寺內,作有名畫《縐雲石圖》。現代漫畫大師豐子愷蟄居故鄉石門時,更是常來常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八日,是福嚴寺的香訊,此日前後約十天,福嚴寺熱鬧非凡,香客、遊人、商賈、藝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菸繚繞,燈燭輝煌,素有“小普陀”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