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

桐江

唐朝作者汪遵寫的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東漢初年隱士嚴光不肯致仕的典故為題材,否定了嚴光不肯為官建設國家而超然物外的消極思想,同時勉勵當今的士人應該為國效力。

詩詞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桐江
【朝代】:
【作者】:汪遵
【文體】:絕句
【全文】:
光武①重興四海寧, 漢臣無不受浮榮。
嚴陵②何事輕軒冕③, 獨向桐江釣月明④。
【注釋】:
①光武: 指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
②嚴陵:指東漢隱士嚴光,字子陵。
③軒冕:軒:車,冕:官帽。指代官爵。
④獨向桐江釣月明:東漢建國後,嚴光不肯致仕,躲到富春江去釣魚隱居,
劉秀多次請他也不出來做官。
【格律】: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作者簡介

汪遵(約唐僖宗乾符年即公元877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宣州涇縣人。(唐詩紀事作宣城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均不詳,約前後在世。初為小吏。家貧,借人書,晝夜苦讀。工為絕詩。鹹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進士第。遵詩有集《唐才子傳》傳世。
他的詩絕大部分是懷古詩,有的是對歷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頌;有的是借歷史人物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有的是歌頌歷史上的興亡故事來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有的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這些詩都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第602卷)。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古的七言絕句,作者以東漢初年隱士嚴光不肯致仕的典故為題材,否定了嚴光不肯為官建設國家而超然物外的消極思想,同時勉勵當今的士人應該為國效力。

相關資料

嚴光獨釣富春江
嚴光(生卒年未詳),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遊學。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齊的地方報稱有一男子披著羊裘在澤中垂釣,帝疑是嚴光,即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時故人侯霸任司徒,遣使問候,光口授使者:“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劉秀至館所看望,光臥著不起。帝撫光腹說,咄咄子陵,為何不肯相助?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答,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劉秀上車嘆息而去。後復請他入宮論道舊故,因共偃臥。相傳嚴光以足加帝腹上,次日太史官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著說,這是我與故人子陵共臥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建武十七年(41)復特徵,仍不就。有《劉秀與嚴子陵書》傳世,曰:“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痏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後歸故里,80歲卒於家。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北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桐廬縣有嚴子陵釣台,餘姚有嚴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橋、客星庵、高風亭、“高風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遺蹟、紀念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