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影風騷

桅影風騷

海洋不僅記錄著漫長的歷史,而且創造著獨特的文化。伴隨海洋新世紀前進的足音,我們組織眾多的專家學者,歷時3年,編輯出版了這一大型系列叢書。內容既有海洋軍事知識,也有海洋政治、經濟知識;既有海洋地理介紹,又有海洋探險、神話和傳說方面的趣聞;既介紹了海洋的歷史與未來,又展示了世界海軍的現狀與發展。相信,本叢書的出版,對於繁榮我國海洋文化事業,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和海防意識,激勵廣大海軍官兵和青少年投身於熱愛海洋、建設海洋和保衛海洋的偉大事業中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基本信息

概況

桅影風騷 桅影風騷

遙望桅影領略風騷

外國海洋文學

中海洋文學

中外海洋藝術

主要參考目錄

簡介

桅影風騷  文章節選

這裡所說的“潮”,又稱為“濤”,專指錢塘江人海口處的海洋暴漲潮。每年農曆八月中旬,錢塘江口海潮江水相激,這種潮高數十丈,濤猛如奔雷的自然現象被無數作家吟詠描述。枚乘之外,還有晉人顧愷之的《觀濤賦》,曹毗的《觀濤賦》,伏滔的《望濤賦》,唐人盧肇的《海潮賦》等著名的寫潮頌濤的賦。加之歷代詩人如白居易、李頎、李益、姚合、范仲淹、以及蔡襄、米蒂、陳師道等等眾多名家對海潮的描繪,形成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學的一個專一的命題——“潮濤文學”。此一文學命題浸透到古代美術創作中,如李嵩、燕肅、夏珪等畫家都創作過以海洋暴漲潮為內容的繪畫。這些文學藝術的著力表現,匯合我國古代的潮濤神話和潮濤神信仰及古代人們對海洋暴漲潮現象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中國海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區——潮濤文化。

枚乘,字叔,淮陰人。生活於漢文帝、景帝的年代,最初做吳王劉濞的郎中,後為梁孝王劉武的門客,是宮廷中文學侍從一類的官。他的作品中最主要的是《七發》。《七發》借楚太子與吳客問答構成了八段文字。第一段是吳客探問楚太子的病情,得知太子是由過度腐化享樂,安逸懶墮致病,仍決定以“要言妙道”來震蒙發聵,啟發太子的靈性,振奮他的精神。於是吳客以音樂、飲食,車馬,宮苑,圍獵,觀濤,方術七件事的敘述來使太子振作。這七段文中,成就最高的是第六段觀濤,即對海洋暴漲潮的描寫。在這一段中,枚乘把海濤憑空遞起,倒灌而來的自然景象,寫得奇觀滿目,音聲盈耳。其中寫道:“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這種雄渾的氣勢,壯觀的場面,足具有發蒙解惑之力,使江濤海潮之勢刻人人的記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晉人顧愷之《觀濤賦》寫道:“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洪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采介,特種奇名。崩戀填壑,傾堆漸隅。岑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之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思必來以知信。勢剛凌以周威,質柔弱而協順。”不僅寫海潮江濤之雄,而且運用想像,描寫海濤藏珍帶寶的奇詭。同時還在其中談到海水的浸陵滋漫,會使遠山近嶺洇沒,海潮退去後,魚蝦蚌螺會留滯在山頂。也談到海濤雖然往來無蹤,但卻有一定的規律。

晉人寫濤為賦的,還有兩位比較出名。一位是曹毗,他的《觀濤賦》寫道:“伊山水之遼迥,何秋月之淒清。瞻滄津之騰起,觀雲濤之來征。爾其勢也,發源溟池,回沖天井,灑拂倉漢,遙櫟星景。伍子結誓於陰府,洪湍應期而來聘。汩如八風俱臻,隗若崑崙抗嶺。”其中用到伍子胥潮神的神話。

另一位寫了《觀濤賦》的晉人伏滔,他寫的也屬於抒情小賦:“若夫金祗理轡,素月告望。宏濤於是郁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淬而迅邁,觸橫門而克壯,灌江津而(石半)磕,鼓赤岸而激揚。”這些晉人之作,語言簡練,音韻鏗鏘。但相比之下,寫濤之賦還是枚乘的《七發》形象更佳。

而唐人盧肇的《海潮賦》卻更注重對海洋潮汐問題的探索與研究,他一連氣提出了十四個關於海洋潮汐現象的問題,其中第七個問題是“何錢塘洶然而獨起,殊百川之進退。”問的正是錢塘江潮形成的自然原因。這種帶有探尋宇宙奧秘意味的創作思想,使他的《海潮賦》在潮濤文學中別具一格。

建安風骨滄海詩韻

“三曹”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這父子三人及建安七子等一代詩人創造了慷慨激躍、剛健雄勁的建安詩風,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影響。而三曹的詩歌中,都有描寫海洋的篇章。

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兵東征烏桓到達北方沿海,時值社會動亂,群雄割據,他的胸中充滿了要橫掃敵軍,統一全國的豪情壯志。他東臨碣石,立即被眼前洪波洶湧、廣闊無垠的蒼茫大海所傾倒,一時思緒萬千,詩興勃發,寫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門行》。詩中,曹操敘述了自己揮兵盪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感受。他筆下的海洋是一幅遼闊浩瀚,激盪人心的景象: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種雄壯的海洋景色開拓了他的胸襟,撥響了詩人慷慨悲涼的藝術創作心弦。於是觸景生情,乃有“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嘯嘆。全詩從觀海、壯海到以大海包孕日月星辰、吞吐宇宙洪荒的博大壯闊來自勵自況,其激躍的節奏,渾莽的氣象,沉雄的韻味,予人以深刻的感染,令人讀罷精神為之一振。古人寫海詩眾多,能勝曹操此詩者少。

曹操次子曹丕,嗣魏王位,代漢建魏,諡文皇帝。他在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方面都有很高造詣,曾用賦體寫過《滄海賦》,賦中寫道:

美百川之獨宗,壯滄海之威神。經扶桑而遐逝,跨天涯而託身。驚濤暴駭,騰湧澎湃,鏗訇隱鄰,涌沸凌邁。於是黿鼉浙離,泛濫淫游。鴻鸞孔鵠,哀鳴相求。楊鱗濯翼,載沉載浮。仰唼芳芝,悅漱清流。巨魚橫奔,厥勢吞舟。爾乃釣大貝,采明珠,搴懸黎,妝武夫。窺大麓之潛林,睹搖木之羅生。上蹇產以交錯,下來風之泠泠。振綠葉以葳蕤,吐分葩而揚榮。

曹丕還用詩描寫過曹魏水師:

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

武將齊貫甲,征人伐金鼓。

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

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

詩寫得生動威武,秉承了乃父的詩風。但曹丕更多的詩具有樸素清麗的民歌特色和婉約的抒情特徵。他寫過一首《釣竿》,說的是一位追求愛情的女子“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灘”。她的想像中眼前出現了一位漁人,“釣竿何珊珊,魚尾何蓰蓰”,實際上是渴盼得到真實的情愛。她並不空白想像車嘆,而是積極追求愛情,大膽地問路上那青年男子:“行路之好者,香餌欲何為?”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才華橫溢,詩情激躍,情感熱烈,慷慨動人。他慣於運用海洋的形象揮瀉自己的感情。他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時,就寫道:“鰕蛆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鰕蛆篇》)”他意欲出世神遊時,就寫道:“遠遊臨四海,俯仰觀洪波。大魚若曲陵,乘浪相經過。靈鰲戴方丈,神岳儼嵯峨……(《遠遊篇》)”他在朋友被害而自己無力救助時就發出了“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的悲憤不平之聲。

序言

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一個陸地大國,而且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1.8萬千米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千米的管轄海域。這片廣袤的藍色國土及富饒的礦產資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縱橫捭闔的空間。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曾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歷史,但其後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嚴重束縛了中華民族面向海洋的開拓進取精神,特別是明、清兩代厲行禁海達400多年,致使中華民族一再錯過由海洋文明引發的發展機遇;而此時西方列強卻逐漸走上了海洋強國之路。1840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首次轟開了中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從此,一次次來自海上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奇恥大辱。美麗富饒的海洋只有悲哀,只有抽泣……

恩格斯說過,航海事業根本與封建制度格格不入。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指出,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做勝者,其國力常占做勝。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結束了任人蹂躪宰割的歷史。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深深懂得發展海洋事業、維護海洋權益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強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半個多世紀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以深邃致遠的眼光關注並身體力行地領導著中國海防力量的建設和海洋事業的發展。人民海軍的創建和成長壯大,有效地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從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戰略思想的轉變,體現了中華民族洗雪恥辱、自強不息的堅定信念;堅持改革開放、開闢沿海經濟特區、開創大洋和極地考察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展示了中國人民利用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的宏偉抱負。我們堅信: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必將在21世紀富強、民主、文明的光輝進程中,以海洋強國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當今,世界人口數量劇增、陸地資源銳減、環境污染嚴重,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愈顯重要,海洋權益的矛盾和爭奪目趨激烈。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面對海洋世紀的呼喚,中華民族復興的願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與海洋的聯繫更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

內容

海洋不僅記錄著漫長的歷史,而且創造著獨特的文化。伴隨海洋新世紀前進的足音,我們組織眾多專家學者,歷時3年,編輯出版了這部《海洋與軍事》大型系列叢書。該叢書包括《中華民族與海洋》、《藍色冰點》、《海軍兵種史話》、《決戰大洋》、《海洋世界大觀》、《海洋歷險》、《海洋文化》、《海軍縱橫談》和《21世紀外國海軍》等9套32本,內容既有海洋軍事知識,也有海洋政治、經濟知識;既有海洋地理介紹,又有海洋探險、神話和傳說方面的趣聞;既介紹了海洋的歷史與未來,又展示了世界海軍的現狀與發展。我們相信,本叢書的出版,對於繁榮我國海洋文化事業,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和海防意識,激勵廣大海軍官兵和青少年投身到熱愛海洋、建設海洋和保衛海洋的偉大事業中去,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敬望得到廣大讀者朋友珍愛和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