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雲花鄉

桂雲花鄉

桂雲花鄉位於大連碧流河水庫上游,轄5個行政村,111個自然屯,總面積214平方公里,地處莊河、普蘭店、蓋州三市交界處,是莊河市的西北大門。

基本信息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莊河市桂雲花鄉人民政府

桂雲花鄉位於大連碧流河水庫上游,地處莊河普蘭店、蓋州三市交界處,是莊河市的西北大門。轄5個行政村,111個自然屯,5795戶,人口近2萬人。滿族人口占36%。總面積21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24萬畝,耕地面積2.6萬畝,大田主要農作物為玉米,輔有藍莓、蘋果、柞蠶、絨山羊等高效農業種植。桂雲花鄉是”藍莓之鄉”,在這裡舉辦了“莊河市藍莓文化節”活動,已有《遼寧日報》、《遼寧電視台》、《大連日報》、《半島晨報》、《大連晚報》等八家省市新聞媒體大篇幅的報導了藍莓節

簡介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

位於大連碧流河水庫上游,面積214平方公里,山林面積24萬畝,耕地面積2.6萬畝,森林覆蓋率76%。轄5個自然村,111個自然屯,人口5795戶,19945人,滿族人口占36%。大田主要農作物為玉米。蘋果、柞蠶、絨山羊等高效農業種植和勞務是全鄉農民民眾主要的經濟收入項目。2007年實現產值4.18億元,鄉財政收入1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900元。碧流河水庫由碧流河和蛤蜊河兩大河流匯聚而成。

桂雲花鄉有70%自然屯坐落在這兩河一庫岸邊。鄉鎮山豐林茂,水源豐富,特別是蛤蜊河正處於步雲山盆地至碧流河水庫中間的峽谷地帶,其獨特山水景色在遼南地區十分少見,是開發淡水露天浴場和漂流等旅遊項目極佳區域。

歷史沿革

桂雲花鄉的滿族姓氏有里、曹、張、李、丁、剛、佟、胡、許、王、趙、孫、鍾、劉等十幾姓族支,其中八旗滿洲有里、剛、佟、胡、王等族支。里氏是清末從牛莊遷入桂雲花鄉的,其先祖烏徵厄系女真振興起始人阿古都督(王杲)之女婿,同努爾哈赤父親宣皇帝(塔哈石)是連襟。俗稱老滿洲的曹姓,是明正德年間遷入桂雲花地區的占山戶之一,清時先依附巴爾虎旗人,後抽編入鑲藍旗漢軍營。現鄉內仍居有百餘戶。原桂雲花大戶人家任屯張氏、丁屯丁氏都是鑲黃旗漢軍營的 。滿族史上名人也很多。除里姓祖上是皇親外,丁姓二世祖丁明正官至盛京將軍。張姓先祖張鎬誥封昭武都尉(正四品)。李姓出一進士兩位舉人。

文化淵源極深。在桂雲花村任屯裡俊祥家發現一部清朝光緒年間族譜。族譜記載里氏烏徵厄前六輩世祖和先祖里富哈至廣字輩10代世祖。族譜記載滿姓“格達”和皇親關係。其用名方式極具女真人代表性。對研究滿族文化提供及其重要參考價值。

人文習俗

生活習俗雖然大多融入漢族,但在祭祖形式上仍有保留,如滿姓愛新覺羅的正白旗剛姓,祭祖位置在西山牆,供牌位,無家譜,長份人供譜書,同時祭拜一丫鬟排位和銅馬,這與他們先祖老罕王遇難有丫鬟報信、有馬相救傳說有關。里氏祭祖方法是除夕在屋外擺放供桌,祭品,擺上譜書磕頭祭拜即可。

婚俗上,已故的婚禮執事張連太講,結婚拜天地旗人拜北斗,在民拜南天門。

文化方面,除常見的騎馬打仗、打嘎、打梆梆、叉骨拉哈外,本地還獨有極具山里特點的,以河卵石為器材,用頭、口、肩、背、胸、臂、大腿、小腿、腳掌、腳背、腳尖等不同位置用力將“拍”拋出,把“幢石”擊倒的“打佬瓦”遊戲。飲食文化,如傳統的宴席三套碗、四平頭、三並蝶等。

經濟發展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的冷飲機械設備

以藍莓、蘋果為主的水果業。果園面積26765畝,占總面積8.3%,年水果產量2200萬斤。根據市場要求,又發展新品種桃和李。在原三道嶺村試種特色水果藍莓70餘畝,2006年純收入達30萬元的基礎上,又在嶺東村種植藍莓300畝,2007年實現產值4.18億元,鄉財政收入1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900元。

以蔬菜育種、冷棚西瓜、生薑、出口辣椒為主要品種的特色種植業。2006年分別在嶺東村九如屯、橫道河村腰道屯、頭道嶺村繭場屯等主要地塊發展生薑500畝,冷棚西瓜1000畝,出口辣椒1500畝,蔬菜育種200畝,千方百計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生態型經濟。對萬株果園的進行標準化管理,創國家綠色果品。建優質山野菜基地,發展刺嫩芽1000畝,套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產反季食用刺嫩芽產品。與科研單位聯合研製刺嫩芽茶葉產品,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增加企業效益。養殖大骨雞5000隻,種野豬100頭。

發展勞務經濟。鄉成立勞務公司,使勞務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以大企業為依託,不斷拓寬輸出領域,擴大輸出規模,提升輸出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勞務輸出達4000多人,勞務總收入達2000多萬元。

閥門製造業和冷飲機械設備為傳統工業,也是這裡的優勢產業,其中閥門製造業主要生產城市集中供熱和區域供熱的閥門及其管道配件已有40年的歷史,產品銷往北京、哈爾濱、吉林、長春、瀋陽、大連、天津、太原等20多個城市,年產量可達2000噸。

生態文明建設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板栗園

2003年,引進資金註冊成立了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經多方籌集資金,先後投入1000萬元,做好生態經濟發展的文章。分別設立生態型種植區、生態養殖區旅遊觀光區和林地保護區。利用國家生態移民政策扶持搬遷深山孤散戶162戶,減少了這些戶對山林資源的破壞。搬遷騰出的地塊大部分都栽上了樹。

生態型種植區,占地面積達4000多畝。主要是萬株優質蘋果園,創國家綠色果品;建千畝以刺嫩芽為主品種的山野菜基地,創國家有機食品。建優質藥材基地,種植五味子20萬株;種植人參100萬株,細辛130萬株,刺五加5萬株。生態型養殖區,山上養大骨雞近萬隻,山下養種野豬200頭,對糞便入罐進行無害化處理,既發展了養殖項目又保護了環境。旅遊觀光區,開發的石佛山生態園通過了專家評審,取得了莊河市旅遊資質的認可。林地保護區共13000畝得到了有效保護。

採取“封、造、管”的有機結合,封山面積達到20萬畝,占山林總面積80%。每年完成荒山造林和殘次林改造的面積在7000畝左右,栽植板栗面積3500畝,完成路旁植樹6公里,栽植各種花卉、樹木2萬株,美化綠化環境;“管”就是管林。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2006年通過了大連市環保局生態示範鄉建設的檢查驗收。

加強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扶持,建標準千畝板栗園一處,修田間作業道十公里,治河清淤5300延長米,修谷坊15座,建大口井5眼,建三位一體75套。

2008年,桂雲花鄉山上栽植生態林,山下栽植經濟林,栽植火炬、刺槐和板栗樹種,僅造林整地面積就達4500畝,其中,鄉級工程1200畝,村級工程3300畝。還完成老殘果園改造2000畝。

農業發展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的藍莓

桂雲花鄉大力支持和鼓勵種植業大戶和能人,發展蔬菜育種100畝、冷棚西瓜400畝、生薑300畝、露地辣椒600畝等高效農業項目,增加農民收入。為了做大特色種植業產業,在嶺東村九如屯、橫道河村腰嶺屯建立特色種植業基地,爭取政策性投資,增加水利設施。還以優質服務吸引外地能人,成立大連森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高附加值項目,栽植藍莓400畝。

桂雲花鄉進行規模經營,李子樹發展到14萬餘株,平均每戶達400多株,其中最多的戶達到了3000株。積極引進奧李十四、幸運、秋姬、總統、安哥諾等諸多優良品種更新了老品種,普遍推行果實套袋技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李子專業鄉。共出售李子100多萬斤,其中套袋李子大都被營口熊岳地區的儲存大戶和廣州的客戶集中收購。黑李子賣價每市斤在1.3元以上,而套了袋的價格則翻了一倍;奧李十四賣價達到每市斤2.3元,幸運、秋姬賣價在每市斤2.8元左右,收入最高的家庭達到3萬多元。

桂雲花牌糖心紅富士曾在2007年全國優質水果評比中榮獲金獎。果樹產業帶在桂雲花鄉境內的長度為17公里,涉及到1個村、9個屯。鄉里設立了30萬元水果產業發展基金,獎勵村屯幹部和栽植大戶,所需苗木花費由鄉政府埋單。

桂雲花鄉以種植玉米為主,2008年玉米種植面積達2萬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0%。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玉米總產量突破2000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環境建設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

結合新農村建設,以解決民眾的居住環境為切入點,在鄉人代會上通過了《桂雲花鄉小集鎮環境衛生管理鄉規民約》;投入一定財力為民眾建無害化廁所,改善民眾居住衛生條件,在嶺東村、橫道河村建無害化廁所2100個。組織廣大幹部民眾開展“五改五清”,清糞堆、清柴垛、清理垃圾,努力改善廣大農民的居住環境。劃定衛生管理責任區,制定標準,明確責任;指定專人進行管理清理,並在對水庫沒有污染處設定垃圾存放處,集中銷毀處理;

為了美化環境,在小集鎮中心一公里路段北側和政府院內安裝上了路燈,機關辦公樓進行了裝修,政府大院也鋪設了柏油路面,給小集鎮增添了靚麗的風景。還對小集鎮建設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設計,精細施工。使小集鎮設有主附街道,附街道有農貿市場,從根本上解決了集市占道問題,保證了交通安全。

科技創新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的辣椒

桂雲花鄉為了推動高效農業發展。2008年又拉二十多名老百姓和村幹部到外地進行科學技術培訓。自2007年開始,就已組織一百多個農戶,通過團體和個人先後到栗子房、光明山、長嶺子等地參觀考察。解決“苞米退耕”發展高效農業認識的問題。2007年建起鋼架結構暖棚150個,2008年年又發展500個,已建設設施農業小區39處,落實設施農業項目面積1500 畝。

桂雲花鄉抓蘋果套袋實現水果增值。2008年套袋數量累計可達1500萬個,增值可達400多萬元。

鄉里還創立了“樹上結果、樹下辣椒”的高效栽植模式,果樹還沒掛果,樹下的訂單辣椒每年畝可淨收1000元。這裡“以椒養樹”的栽植模式廣受農民歡迎,發展果樹的積極性格外高漲,栽植範圍已擴展到旅遊果樹產業帶以外。

基礎實施建設

已鋪設油路三條,23公里。修通了嶺東大橋,改善了民眾的交通條件。2008年,又計畫鋪設油路三條,16公里,投資可達450萬元。

鄉黨委、政府在桂雲花鄉小集鎮中心位置建設了滿族文化展覽館,占地面積6000m2,建築面積2000 m2,樓層為三層,一樓為影視表演廳,二樓為滿族文化展區,三樓為辦公區。滿族文化展覽館是桂雲花鄉的標誌性建築,建築外觀突出傳統建築的古樸、肅穆、神秘的滿族風格,工程投資額300萬元。

還進行了桂雲花鄉民族風情園建設。占地面積30畝。園內規劃建設12個區。風情園採用繪畫、雕塑、表演、展示等形式將古老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真實形象的再現在人們的面前,此園區建設投資額500萬元。

特色文化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藍莓

2008年9月,舉辦了歷時10天的“莊河市桂雲花鄉藍莓文化節”活動。藍莓節引起媒體關注,已有《遼寧日報》、《遼寧電視台》、《大連日報》、《半島晨報》、《大連晚報》等八家省市新聞媒體大篇幅的報導了藍莓節。藍莓節引起省、大連市有關部門領導、專家的重視。大連市副市長孫廣田表態,以後將藍莓文化節升格為“大連藍莓文化節””。省農科院陶承光院長說:發展藍莓產業不僅是一個農民增收項目,更重要的是幹了一項提高人口素質、延長人民壽命的人類健康工程。

已有多家投資商準備落戶桂雲花鄉。其中達成意向協定的3家,丹東天賜花卉有限公司在桂雲花鄉發展藍莓1000畝。藍莓節的舉辦,帶動桂雲花鄉特色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拓寬了藍莓產品流通市場。森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07年產藍莓80噸,果實賣價一直在每500克50元高價運行,2008年藍莓收入可以達到3000萬元。現已有4百餘家農戶計畫栽植藍莓,每天都有民眾前往藍莓園參觀考察、了解藍莓栽植技術知識等

旅遊業發展

(圖)桂雲花鄉桂雲花鄉的“藍莓採摘游”游區

鄉黨委政府組織人員參觀了農業龍頭企業--森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藍莓基地以及大營藍莓基地、鞍子山董鏵爐村的高效設施農業項目的現場。

通過發展以鮮果為主的藍莓種植業,形成了以藍莓採摘游為主的,碧流河水庫的觀光垂釣游、石佛山生態游、蛤蜊河露天浴場游、芳林峪農家游等的特色旅遊業的發展。尤其是發掘拯救滿族文化。由大連民族學院規劃設計,建成了桂雲花鄉滿族文化展覽館、桂雲花鄉民族風情園等。

森迪農業開發公司藍莓採摘游、崗嶺農家游、石佛山休閒度假游和碧流河水庫垂釣觀光游都取得顯著成效,節日期間各旅遊場所共接待遊客30000多人次。

社區服務

鄉黨委政府專門安排一位專人負責安置殘疾人就業工作,一方面去城裡聯繫用工單位,一方面跑遍全鄉掌握殘疾人勞動力資源,幫助他們進城就業。而且落實一人送走一人。他們先後為為60多名殘疾人安排了工作,其中有40多人已經在企業站住了腳,和廠家簽訂了長期勞動契約。

2008年,桂雲花鄉領導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把辦公廳捐助的6000元資金和大米、白面、油送到了6名貧困教師和學生的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