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辦企業

校辦企業

校辦企業是由各級學校舉辦的、以便於學生從事就業準備和進行生產勞動技術教育為目的的企業。目前校辦企業的主要形式是工廠和農場。既培養人又出產品,這是校辦企業與社會企業的根本區別,也是校辦企業的主要任務。中國把辦好校辦企業看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勞動技術教育,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

發展歷史

校辦企業 校辦企業

我國高校創辦企業萌芽於20世紀50年代,起步於8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進人以“積極發展、規範管理、開拓創新”為指導思想的高速發展時期。校辦企業的作用也由初期學生的實驗、實習場所逐步過渡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直接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提高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一批高校科技企業已經成為海內外知名的企業,在社會享有較高的聲譽。

發展特點

科技企業已成為校辦企業的主體

到2005年底,全國高校共擁有科技企業3169個,占上報企業總數的45.10%。全國高校科技企業的資產總額1112.90億元,占校辦企業資產總額的76.14%,銷售收人659.00億元,占高校校辦企業銷售收人總額的79.84%,實現利潤30.06億元,占校辦企業利潤總額的70.18%,淨利潤占校辦企業淨利潤總額的63.39%,上繳稅金29.45億元,占校辦企業上繳稅金總額的76.22%。

科技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根據對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1992——1995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企業的普查數據”的分析,高校科技企業與非高校所屬的科技企業相比具有相對較強的競爭優勢,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主管企業對R&D更為重視,R&D投入力度大,歷年高技術產品及新產品的比例(按銷售額計算)遠遠領先於其他類型產業;二是高校主管企業無論是資產收益率還是人均利潤率都有明顯的優勢。

較好的校辦企業基本集中在研究型大學

校辦企業 校辦企業

2003年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實現利潤總額過億元的11家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西安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學,其所屬產業當年實現利潤2665億元,占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利潤總額的62.22%。

面臨問題

產權不清,校企不分

高校企業絕大多數是學校全額投資的企業,也就是說學校是企業惟一的投資主體,既未明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託和被委託關係,也未明確兩個不同的主體之間的經濟法律關係,絕大多數企業無法人財產權。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基本上仍然以行政為紐帶,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企業職工仍享受事業單位待遇。在產權關係沒理順,未形成法人財產權的前提下,高校企業不可能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由於產權的不明晰,企業法人財產界定不清,引起分配關係的矛盾,同時這也是導致高校企業校企不分的根本原因,使企業自主管理、自主經營、自我發展受到很大制約。另一方面,一些校企由於自身經營問題,給高校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

權責不明,管理者缺少風險意識

目前高校大多數校辦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由學校任命或聘任產生,學校是其惟一的“老闆”。但這個“老闆”是抽象的,事實上沒有人真正代表學校行使投資者的權力,在投資決策、經營管理、獎懲分配等方面完全取決於廠長或經理個人的工作能力、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另一方面,高校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必須基於市場需求進行決策,其主要經營目標為利潤最大化,而高校的目標、工作重心、管理方法與高校企業存在價值取向的差異,凡是重大的經營事項,特別是決策性事項,均由校長辦公會進行討論並做出決定,廠長、經理只是形式上的職務,權責不明確,管理者經營缺少風險意識,自然談不上積極主動性。

資金缺乏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經費來源基本上是國家撥款,主要用於人員工資、基礎設施建設、學科建設、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日常運偏,沒有用於校辦產業的專款。改革使大多數高校經費日趨緊張,對企業基本停止投人,而交款指標卻有年年上漲的趨勢,有的高校竟要企業交款每年遞增20%。這種經營狀況使企業難於快速積累而失去抓住機遇求發展的機會。由於缺乏資金,一些好的項目無法上馬,企業的經營活動受阻,這勢必會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

缺乏長遠規劃和核心競爭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並未意識到培養職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校辦企業的主要管理人員由學校任命的行政幹部擔任,有行政級別,企業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缺少帶有根本性的利益維繫關係,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行政職務的升遷。在這種人事休制下,管理者更關注任職期內眼前的、現實的經濟效益,而不是企業是否具有長遠發展的潛力,不願意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一是校辦企業發展的目標不明,市場定位不準,發展方向模糊;二是不考慮企業發展後勁,過度利用企業現存資源,企業投人更新改造資金少;三是急功近利,偏好短平快的項目,企業缺乏長期發展的戰略安排;四是缺乏核心產品,什麼賺錢做什麼,沒有形成產品優勢;五是在科技戰略上缺乏系統性研究,科研投入少,沒有形成核心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