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廟村

栗廟村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在校參加“雲南學生抗敵後援總會”,1939年上半年先後兩次參加罷課鬥爭,宣傳黨中央提出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十月參加昆華工校“星火社”創辦《星火》刊物,並與林毓杉、萬世福兩人到家鄉樟木箐創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道理。1949年南下,調解放軍“長江縱隊”,先後在福建、上海工作,其間負傷一次,為二等甲級殘廢。1957年調回雲南工作。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磷礦石加工產品工業園區。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栗廟行政村隸屬晉寧縣二街鄉,地處二街鄉西北邊,距二街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晉寧縣縣城15公里。東鄰昆陽鎮三家村委會 ,南鄰昆陽鎮興隆村委會,西鄰甸頭村委會 ,北鄰肖家村委會各西山區海口鎮。轄栗廟村、松林莊 、樟木箐3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480 戶,有鄉村人口1509 人,其中農業人口 1464 人,勞動力 919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708 人。

全村國土面積 17.3 平方公里,海拔 2026 米,年平均氣溫 14.04 ℃,年降水量 960.8 毫米,適合種植 糧食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116 畝,人均耕地 0 .76 畝,林地 19096.5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305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043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務工收入為主。

栗廟村村全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16 畝(其中:田1023 畝,地 93 畝),人均耕地 .76 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 19096.5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 .1 畝,主要種植桃子、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260.8 畝,其中養殖面積 28.73 畝;草地 0 畝;荒山荒地 0 畝,其他面積 5475.7 畝。有豐富的磷礦石資源。

栗廟村礦山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 480 戶通自來水,沒有農戶飲用井水,或者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80 戶通電,有 441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446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91.8 %和92.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392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86 戶(分別占總數的 81.6 %和 59.6 %)。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已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 .1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2.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77輛,拖拉機 122 輛,機車 12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971.35 畝,有效灌溉率為8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902.09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62 畝。

到2006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 107 戶;全村有3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43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2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425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沒有農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栗廟村電路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3054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120 萬元,占總收入的3.9 %;畜牧業收入 80 萬元,占總收入的 2.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408 頭,肉牛 18 頭,肉羊 357 頭);漁業收入 5 萬元,占總收入的0.2 %;林業收入 20 萬元,占總收入的0.6%;第二、三產業收入 2828 萬元,占總收入的 92.6%;工資性收入 32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043 元,農民收入以務工收入及種植業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53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36 人(占勞動力的 3.9%),在省內務工 36 人,沒有到省外務工人員。

栗廟村中正公司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糧食,主要銷售往鄉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61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磷礦石加工業企業經濟園區。

栗廟村浩坤黃磷廠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16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8 人,在校學生 人,距離二街鄉中學6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2 人,其中小學生135 人,中學生57 人。

栗廟村上課

人文地理

在二街鄉人物傳略記載中,徐州山,1919-,原名徐登雲,出生於樟木箐村,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在校參加“雲南學生抗敵後援總會”,1939年上半年先後兩次參加罷課鬥爭,宣傳黨中央提出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十月參加昆華工校“星火社”創辦《星火》刊物,並與林毓杉、萬世福兩人到家鄉樟木箐創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道理。
1949年南下,調解放軍“長江縱隊”,先後在福建、上海工作,其間負傷一次,為二等甲級殘廢。1957年調回雲南工作。

栗廟村栗廟村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縣、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步伐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文明村創建為切入點,以農村產業發展和基層班子建設為重點, 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生態文明村建設為載體,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最佳化農村環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栗廟村進村道路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失地農民的生存及生活保障和就業問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磷礦石加工產品工業園區。

栗廟村磷礦開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