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雙解湯

柴芩雙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具有和解表里,調劑陰陽之功效。主治少陽相火,郁於腠理而不達,表邪未罷,里邪已盛,寒熱,身疼無汗,口渴,惡熱。

基本信息

歌訣

柴芩雙解葛羌防,膏母豬苓蔻草囊,和解陰陽推重劑,用之得當效非常。

組成

柴胡一錢半(4.5g),生葛根一錢(3g),羌活八分(2.4g),知母二錢(6g),炙草六分(3g),青子芩一錢半(4.5g),生石膏四錢(研)(12g),防風一錢(3g),豬苓一錢半(4.5g),白豆蔻六分(沖)(1.8g)。

功用

和解表里,調劑陰陽。

主治

少陽相火,郁於腠理而不達,表邪未罷,里邪已盛,寒熱,身疼無汗,口渴,惡熱。

方義

少陽相火,郁於腠理而不達,則作寒熱,非柴胡不能達,亦非黃芩不能清,與少陽經氣適然相應,故以為君;若表邪未罷,而兼寒水之氣者,則發寒愈重,證必身疼無汗,故必臣以葛根、羌、防之辛甘氣猛,助柴胡以升散陽氣,使邪離於陰,而寒自已;里邪已盛,而兼燥金之氣者,則發熱亦甚,證必口渴惡熱,亦必臣以知母、石膏之苦甘性寒,助黃芩引陰氣下降,使邪離於陽,而熱自已;佐以豬苓之淡滲,分離陰陽,不得交並;使以白蔻之開達氣機,甘草之緩和諸藥,而為和解表里之重劑,亦為調劑陰陽,善止寒熱之良方也。

運用

柴芩雙節湯用於治療風寒瘧。瘧因風寒轉變者,初起惡寒,頭痛身痛,繼即邪傳少陽,寒已而熱,熱已而汗,寒長熱短,確有定候,胸脅痞滿,嘔吐黃涎,舌苔白多黃少,或兩邊白滑,中心灰膩。若伏暑重感冷風發而發者,初起寒多熱少,肢冷脅痛,渴喜熱飲,飲即吐涎,繼則寒熱並重,或寒清熱重,舌苔白滑,略兼黃色,或灰膩色之瘧發寒熱並重者。

使用注意

本方證較柴胡枳桔湯證為重

附註

附方 柴胡枳桔湯

組成:川柴胡3-4g,枳殼4.5g,姜半夏4.5g,鮮生薑3g,青子芩3-4.5g,桔梗3g,新會皮4.5g,雨前茶3g。

功用:和解表里(平劑)

主治:邪犯少陽初日,寒熱往來,胸痞不舒,或痛或嘔或噦,脈弦等證,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