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文聯

柳州市文聯,1950年9月1日,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70人,選出文聯籌備委員會,文聯籌委會主任丘行,副主任陸田。1951年7月柳州市文聯正式成立,由沈章平任主席,陸田為副主席。

1958年12月24日召開柳州市第二次文代會,代表100多人,市委書記梁山作《繁榮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報告,選舉產生主席為鄧凡平,副主席為牛秀的委員會。下設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部,文學部部長江之華,副部長李夢秋、陳濤。戲劇部部長龔邦榕,美術部部長陳惠琪,音樂部部長周志強,副部長熊楓凌、蔡啟富。
1960年8月20日召開第三次文代會,代表100多人,市委書記梁山作《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的報告,選舉產生文聯主席鄧凡平、副主席牛秀、廖劍鳴。下設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部,文學部部長江之華,副部長李夢秋、陳濤;戲劇部部長龔邦榕;美術部部長陳惠琪;音樂(含舞蹈)部部長周志強,副部長熊楓凌、蔡啟富。
1963年12月24日,召開第四次文代會,代表270人,市委書記梁山作《努力工作,為人民服務》報告,選舉產生文聯主席鄧凡平,副主席牛秀、於鈿,文聯下設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部。文學部部長江之華,副部長李夢秋、陳濤;戲劇部部長龔邦榕;美術部部長陳惠琪;音樂(含舞蹈)部部長周志強,副部長熊楓凌、蔡啟富。
1979年7月24日,召開第五次文代會,代表593名,會議主要議程是為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受害的文藝工作者和作品公開平反。市委書記黃雲作《進一步解放思想,徹底砸爛“四人幫”強加給我們的精神枷鎖》報告;市委副書記區濟文作《堅持四項原則,繼續解放思想,徹底衝破“四人幫”的“黑八論”禁錮,在實踐中堅持“雙百”方針》報告;文聯副主席牛秀作《總結歷史經驗,適應偉大轉變,文藝要為“四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工作報告。選舉產生文聯主席冼光位,副主席牛秀、劉劍熏、楊洛生。文聯下設文學、民間文學部,音樂舞蹈部,戲劇曲藝部,美術攝影書法部四部。文學民間文學部部長海代泉,副部長於慎波、曾仕龍。音樂舞蹈部部長李家輝,副部長孔有榮、劉正國、岑德光。戲劇曲藝部部長龔邦榕,副部長李夢秋、黃粲兮;美術攝影書法部部長陳惠琪,副部長廖平、寧象宏、梁忠。
1985年6月,文聯常委會決定:由於城市的發展,把各部撤銷,按文藝專業分別召開會員大會,成立了文學工作者協會(含民間文學)、戲劇曲藝工作者協會,音樂舞蹈工作者協會,書法工作者協會,美術工作者協會,攝影工作者協會,電視藝術工作者協會。
1987年8月25日召開第六次文代會,代表232人,主要議程是以黨的基本路線精神認真總結自第五次文代會以來的八年間文聯所做工作,學習和領會黨中央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繼續深入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調動文藝工作者積極性,堅持“二為”方向,振興柳州文藝事業。選舉產生文聯名譽主席王仁武,顧問牛秀、劉劍熏,文聯主席韋壯凡,副主席劉沛盛、周建明、廖劍鳴、廖明忠、廖平、陳惠琪。市委副書記蒙仁周作《大團結、大鼓勁、大繁榮》報告;副市長鄭久粲作《為不斷繁榮我市文藝事業而奮鬥》報告;自治區文聯主席武劍青作《增進團結,投身改革、開拓前進》報告;市文聯副主席牛秀作《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繁榮文學藝術事業而奮鬥》工作報告。會議決定文聯下設七個
協會和文學院:文學工作者協會(含民間文學)顧問劉劍熏,主席劉沛盛,副主席廖劍鳴、海代泉、黃粲兮、曾仕龍、金彥華、陳濤;戲劇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韋壯凡,副主席龔邦榕、王超常、陳苑仙、張紹伯;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魏文毅,主席陳惠琪,副主席王元壽、王培堃、區煥章、蘇里;攝影工作者協會主席廖明忠,副主席李海軍;音樂舞蹈工作者協會主席周志強,副主席沈音、林基信、劉正國、蔣耀斌;書法工作者協會主席廖平,副主席賴學富、何錦明、黃開明;電視藝術工作者協會主席楊洛生,副主席段緣福、劉萬生、符震海。柳州市文學院院長陳濤。
1992年11月24日,召開第七次文代會,代表176人,代表全市10個文藝家協會和柳城、柳江兩縣,柳鋼、柳州水泥廠兩個企業文聯的1083名會員出席大會。主要議程是:團結全市專業、業餘文學藝術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貫徹執行“雙百”方針,指導並推動民眾性文學藝術活動,多出人才,多出作品,繁榮柳州市的文藝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選舉產生文聯主席蔣富生,副主席柯天國、廖家英、劉沛盛。市委書記陳雷卿作《貫徹落實十四大精神,加快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報告;市文聯副主席周建明作《學習貫徹十四大精神,為我市文藝的更大繁榮而奮鬥》工作報告。自1991年起,原各工作者協會一律改為各藝術家協會,它們是:

作家協會:主席柯天國,副主席海代泉、劉沛盛、黃粲兮、曾仕龍、李定余。

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廖平,主席蒙仁周,副主席何開誠、王北、袁健、黃開明。
美術家協會:顧問魏文毅、羅寶珊、翁乾禮、蔣培治,名譽主席陳惠琪,主席黃超成,副主席區煥章、王元壽、王培堃、蘇俊元。
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建明,顧問曾昭文,主席海代泉,副主席蒙智扉、金彥華。
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廖明忠,顧問梅嶺、梁忠,主席覃嶺,副主席李海軍、賴名恕、潘宏忠。
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林剛文,主席楊洛生,副主席段緣福、劉萬生、符震海。
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沛盛,顧問張紹伯、熊楓凌、韋建章、羅遠響,主席肖揚,副主席劉明文、李維邦。
舞蹈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唐宏敏,主席蔣耀斌,副主席趙葉葉、丘哲玲。
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牛秀,顧問陶業泰、龔邦榕、陳苑仙、吳翮強、羅遠響,主席王超常,副主席文輝、寵紹元、吳源智。
音樂家協會:顧問沈音、周志強,主席周建明,副主席劉正國、路先光、韋立榮。
柳州市文聯成立40多年來,積極開展文藝創作活動,產生了一系列文藝作品,質量不斷提高,在“出人才,出作品”上做出了成績。
一、文學創作
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文學工作者創作的作品見於區市報刊者大都是配合當時政策宣傳的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1957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打山豬》(肖甘牛)問世。

“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學創作處於低沉時期。粉碎“四人幫”後,在全國“撥亂反正”大氣候影響下,出現了一批“傷痕文學”。隨著全國通俗文學熱和“反思文學”的興起,柳州作家熱情煥發,作品漸多,繼柳州第一部長篇小說《愛的暖流》(陳濤)出版後,各種題材的長篇小說、長詩、大型報告文學、影視文學、散文集、寓言集等紛紛出版。長篇小說《風流巷》(柯天國)獲銅鼓獎,發行十萬冊,為本市長篇小說發行數量最多的一部書。寓言集《鸚鵡的訣竅》(海代泉)獲銅鼓獎,並被譯成外文國外發行。長篇小說《含淚的白茶花》(金彥華)出版後,被上海文匯報連載。散文《從黑板報上看變化》(李夢秋)刊發《人民日報》並獲獎。

按文學體裁分,建國以來柳州作者出版的作品主要有:
長篇小說:《愛的暖流》(陳濤),《風流巷》、《煙花樓》、《少婦夢》(柯天國),《苗王恨》、《遺囑淚》(曾仕龍);《帶血的玉鐲》(黃粲兮),《柳北烽火》(於慎波),《深淵》、《邊月情話》(龍京才),《燃燒》(程玉琛),《靚女神槍》(杭維深),《含淚的白茶花》(金彥華)。
中篇小說集:《苗王傳奇》、《恩恩怨怨總是情》(曾仕龍),《龍的秘密》、《愛河淚》
(程玉琛),《101密圖》(劉明文)等。中篇小說:《荒島圓夢記》(李夢秋、劉光明),《死牢里的吶喊》(金彥華、王景全),《在綠色的圩亭里》(柯天國),《“光榮旗子”別傳》(劉明文)等。
短篇小說集:《打山豬》、《深山探寶》(肖甘牛),《撒秧的時候》(梁魯),《鎖王》(柯天國),《苦命的女人》(韋俊海),《月照心扉》(沈培光),《七彩人生夢》(曾仕龍)等。

短篇小說:《河灣水潺潺》、《悠悠盤山路》(劉明文)、《夜歸》(黃粲兮),《魚鎮》(韋俊海)等。
長詩:《琵琶泉》、《阿呷》(金彥華),《蛇郎》(龍京才、柯熾、王溶岩),《叩開天門的頌歌》(陳名樹)。詩集:《魚峰山下的戀歌》(郎公津),《光的戀歌》(海代泉、林玉、金彥華),《八桂吟》(劉劍熏),《泉戀》、《榕江潮》(金彥華),《燃燒的愛》、《我的太陽》、《春色飄長的日子》(林玉),《溫柔的懷想》(林冬),《夢中的虹》(黎寧磊),《心的悸動》、《和你在一起》(藍焱),《愛的禮物》(蘇展),《南方的芭蕉樹》、《回眸那片雲》(楊奔),《故鄉的柳》(海代泉),《無字的歌》(吳正平),《遠去的歲月》、《鄉戀》(韋國華),《我為祖國歌唱》、《地戀天情》(陳名樹),《今夜我約你》(胡柏林),《異性的土地》(韋俊海),《輝煌的走》(黃任鋒),《流逝的思念》(曾仕龍)等。
散文詩集:《穿過秋林》(田景豐),《妙齡心曲》(林玉),《湖吻》(林冬),《南方的星辰》(金彥華),《都市情結》(王翔),《眩惑的時空》(程全中),《鄉風溫柔》(黃吉韜),《春痕》(黃粲兮)等。
散文集:《壯錦里的花紋》(肖甘牛),《生命之春》(劉沛盛),《柳宗元·柳州》(戴義開),《柳州》(英文版)(戴義開、廖家英),《廣西第一樓》(海代泉),《山里人》(曾仕龍),《溫馨的鄉戀》(林玉),《華夏遊蹤》(胡柏林),《胭脂》(劉喜庭),《陽光下的憂傷》(蘇展),《心之河》、《情也依依》(劉明文),《漂亮的女鄰居》(田景豐),《從彩虹歸來》(肖傑明)等。散文:《從黑板報上看變化》(李夢秋),《周總理在柳州》(海代泉),《火紅的防線》(柯天國),《“怪才”趙有德》(陳中林),《辰河船工》、《灘頌》(劉明文),《山村夜校》(劉道鵬),《張家界三色譜》、《渾然天成大盆景》(楊奔),《河堤夜思》(曾仕龍)等。
報告文學集:《龍馬風骨》(集體),《神聖紅綠燈》(集體),長篇報告文學:《鹿頭鎮“牽牛”戰》(李夢秋),《他活在數學王國》(程全中),《願天下都樂》(韋燕)等。

雜文集:《五風十雨》(廖劍鳴),《花與刺》(陳明貴)。
寓言集:《老驢推磨》、《貓頭鷹的疑問》、《鸚鵡的訣竅》、《驢的憂慮》、《得意的狐狸》、《變臉的鬥士》、《螃蟹為什麼橫行》(海代泉)。
童話集:《飛碟留下的機器人》、《老鼠貝米有支畫筆》(海代泉)。
革命回憶錄:《柳州星火》(梁山)。
文藝理論集:《藝海探微》(孫代文、蔣繼蘭)《得失寸心知——韋壯凡戲劇創作研究集》(劉沛盛、王敏之)。文藝論文:《柳宗元山水詩的和諧美》(孫代文)等。
兒童文學集:《草鞋媽媽》、《嫦娥奔月》、《亮眼寶石》、《智擒老猴子》、《孔雀的羽毛》(肖甘牛)。
民間文學集:《劉三姐》(肖甘牛、肖丁三),《紅水河》、《一幅壯錦》、《大苗山民
間故事集》、《肖甘牛民間故事選集》(肖甘牛),《布伯》(劉劍熏、莎紅),《歌王傳》(黃勇剎、楊欽華、方壽德),《柳州市民間文學資料集》(市文聯),《柳州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集體),《柳江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集體),《柳城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集體),
《廣西民間文學作品柳州卷》(集體)等。
二、文學刊物
1950年11月19日,市文聯籌委會決定辦《柳州文藝》專刊,每月1日、15日在柳州日報
上出版。1957年10月1日,出版《柳河邊》,創刊不久即停辦。1959年1月,出版《柳州文藝》
(16開本)月刊,出版四期,因國民經濟出現困難,停刊。1961年4月,與文化局、文化館合
辦不定期刊物《文藝演唱》。
1973年1月,《柳州文藝》復刊,由文化館主辦(雙月刊),出版9期後,1976年8月由文
化局接辦,1979年7月24日第五次文代會決定,《柳州文藝》月刊由文聯主辦,出刊38期。
1983年2月,改刊名《柳絮》,至1989年止共出刊68期,後因全區文藝刊物整頓停刊。1992
年11月,出刊《龍潭》月刊試刊號和創刊號各1期。
三、培訓文學藝術骨幹
柳州市文學藝術自50年代初開展有組織的活動後,即注意文學藝術人才的培養,早期曾
自辦舞蹈骨幹訓練班、戲劇藝人培訓班、進修班;60年代選送文學青年走出去,到自治區參
加寫作班以及組織各種專業性採風,擴大視野;80年代,又常採取請進來講學辦法,對文藝
骨幹進行多方面的培養。文學隊伍經過文聯組織不斷給予提供機會,使其自學成才,1964年,
有4名文學青年首批參加作家協會。80年代中葉,青年作家隊伍已有15人。現有省級以上作
協會員54人。
文聯每年都舉辦若干次短期學習班,請過境文化名人講學。規模較大的一次是1983年至
1987年連續5年的《柳絮》文學函授。打倒“四人幫”後,全國文藝春天到來,市文聯率先
在全國範圍內招生,辦起了《柳絮》文學函授輔導處。由於形勢發展,1986年改為《柳絮》
文學函授院。五期共招生40278人,除台灣省外,學員遍及全國。不少學員通過函授提高了
文學水平,有的還被吸收為作家協會會員。
1988年,應廣大文學青年要求,舉辦了兩期“少數民族題材文學創作講習班”,並深入
大苗山、三江侗寨採風。1989年,文聯收集廣大《柳絮》學員作品,編輯出版一本28萬字的
《柳絮之友》作品集。
四、音樂、舞蹈活動
1950年7月13日,成立柳州市音協籌備小組,1951年市文工團發行《半月新歌》。1952
年歌曲《光榮的旗、勝利的旗》(任士奇)在莫斯科電台播出。1954年,舉行紀念冼星海逝世
九周年廣播音樂會。童話歌舞劇《幸福山》首次演出。1955年10月,市工人業餘合唱團參加
市首屆職工業餘文藝會演,以音樂節目為主的市工人文藝代表團參加省第一次工人文藝會演。
1956年8月,音樂工作者周志強、楊洛生作為廣西音樂代表團男高音獨唱、對唱主要演員參
加北京第一屆音樂周演出,並灌製成唱片在全國發行。1958年彩調劇《劉三姐》演出成功,
開拓柳州山歌、民歌挖掘整理新領域,柳州山歌引起世人矚目。1964年全市每次歌曲徵文,
收到歌曲50餘首。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全市音樂創作獲得較大新成果,《小小牽牛花》
獲銅鼓獎(周建明),許多作品在全國、省、市刊物上發表,在各種評比中獲獎。1985年組織
一批專業和業餘作者進行歌曲創作,向參加各種演唱競賽的歌手提供,《啊!柳江》等15首
歌曲以及《甜甜的南方》創作歌曲選(專集)出版,顯示柳州音樂活動跨入一個新的水平。
1951年春節,組織了全市首次秧歌、腰鼓表演賽,參賽者250餘人。鑒於當時全市有100
多個腰鼓隊,市文聯籌委會召開腰鼓座談會,成立“柳州市腰鼓聯誼會”,是為柳州民眾舞
蹈組織之始,之後舉辦了幾期舞訓班。50年代至60年代中,柳州創作的舞蹈參加自治區會演
獲獎的優秀節目有《勞動花開》、《遊春》、《快樂的競賽》、《工地上的晚餐》、《出嫁
之前》等。改革開放以來,舞蹈創作活動成果突出。在自治區會演獲獎的節目有《花竹帽》、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深山採藥》、《你我他》、《歡樂的達配》、《找太陽》、
《山戀》、《柳宗元》、《龍魂》、《永遠十九歲》、《壯鄉山水情》、《牛鈴在晨霧中響
起》等。
五、美術、書法活動
柳州的美術活動比較經常持久,50—80年代全國美展柳州市入選的作品有:《魚峰與龍
潭之新氣象》、《森林》、《撿柴》、《貝江之春》、《過得硬的書記》、《開花結果》、
《上帝保佑》、《春潮滾滾》、《南疆碩果溢清香》、《一片愛國心》、《回聲》、《致富
圖》、《讓生活和心靈更加美好》、《灕江石》、《蝴蝶谷》、《肖甘牛民間故事集——插
圖》、《無題》、《古寨球賽》。自治區歷屆美展柳州市獲獎作品有:《一片愛國心》、
《墨竹》、《大地》、《侗家樂》、《踩瓜》、《長髮妹》等27件。以上作品,或刊印出版,
或為國內外堂館及名人收藏。
此外,每年都有若干次市內美展。80年代起,連環畫作品興起,出版作品甚多。《小精
靈新傳》(王培堃)1988年連載於《連環畫報》併入選香港“中國藝術大賽”,獲黃河流域十
字出版社“金牛獎”一等獎。美術短片《王七到此一游》、《學步》(王培堃設計)1981年至
1987年中央電視台先後製作播放。
80年代,兒童繪畫紛呈異彩,不少作品曾選送新加坡、印度、波蘭、日本、西德、芬蘭
等國展出。
城市雕塑藝術,自1963年中秋節雕塑劉三姐像立於魚峰,“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爛後,
1980年4月重塑。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現全市擁有各種雕塑藝術品分散於各公園、企業、
街道、機關、學校共130多尊。代表作有:《劉三姐》、《柳宗元》、《雙馬》。
柳州市書法家甚多,歷來均以個別交流形式開展活動,1977年9月成立柳州市書法小組,
後又改為書法家協會,有組織的書法活動日見活躍。自1978年12月在南寧舉行“慶祝廣西壯
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全區美術書法篆刻作品展”,柳州羅平江等13人書作參展後,此後每年
都有柳州的書作在各地參展參賽,成績斐然。1986年9月,何錦明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
辦個人書展。1988年8月,書家王仁武、鄭久粲、廖平等人作品百幅訪日展出。1992年7月,
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廖平書法作品選集》。80年代開始,柳州小書家習書活動成績令人矚
目,1985年柳鐵五小十歲小學生王莉江書作《我愛長城,我愛富士山》在中日友好青少年書
法作品展中,獲最佳作品獎。柳鐵五小四年級學生江筱倩,在中日青少年首屆“高野山書法
競賽”中獲“高野山書道協會獎”。
六、影視、攝影活動
70年代期間,電視在柳州尚未普及。隨著電視逐漸進入千家萬戶。柳州的影視文學、電
視藝術片的創作日見活躍。主要有:
美術影視短片:《一幅壯錦》於50年代後期首見於銀幕,1974年獲捷克卡羅維發利第12
屆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81年和1987年,先後攝製《王七到此一游》、《學步》。
電視故事片:《陷阱在你腳下》(上下集)1986年首見於國內螢屏,獲柳州文藝創作一等
獎(作者李夢秋、曾肖紅)。1988年有《細柳村的故事》(上下集)全國發行,獲廣西電視劇一
等獎,中南六省電視劇評比三等獎(作者李夢秋、李維邦)。1989年又有《龍城戀》、《柳江
巨瀾》(集體創作)是鄉土教育政論片。1992年柳州電視台拍攝的《山道情》獲民族團結獎
(作者段緣福)。1992年,影視文學《掘墓風雲》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20萬字,是為廣西
第一部影視文學集(作者李夢秋、曾肖紅)。
1979年以前,柳州市攝影隊伍無獨立組織,皆為個體業餘活動,1979年起納入文聯組織。
有影響的作品有:《侗鄉剪影》、《歡歌慶勝利》、《侗鄉樓橋》、《鼓樓》(梅嶺),《唷》、
《霧鎖松林》(鍾兆松),《今日瑤山》、《金秋》、《海峽兩岸風情》(覃嶺),《勇攀高峰》、
《地下仙境》(李海軍),《不熄的火花》、《太陽·人·大廈》(賴名恕),《龍城之春》、
《可愛的廣西》(許禮德),《綠海泛舟》(劉永光),《跑步》(樊上游)等。
七、戲劇、曲藝活動
自1950年9月7日成立了戲曲改革委員會後,在劇目的整理、改編、唱腔、舞美、表演等
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彩調劇《劉三姐》,粵劇《李文茂威振柳州》等,是該
劇種的代表作。桂劇《玉蜻蜓》化腐朽為神奇獲得好評,而《泥馬淚》為桂劇藝術發展的新
水平,獲“桂花獎”第一名及“銅鼓獎”。
從1957年至1986年,柳州市創作、改編的主要劇目有69個。其中桂劇《旺國樓》等大型
劇10個,《赴湯蹈火》等中型劇2個,《新來的檢驗員》等小型劇9個;粵劇《李文茂威震柳
州》等大型劇5個,《女管水員》等中型劇1個,《師徒抗旱》等小型劇4個;彩調劇《劉三
姐》等大型劇17個,《高嶺紅燕》等小型劇9個;歌劇《鳳凰渡》等中型劇1個,《慧眼丹心》
等小型劇7個;話劇《旅店新風》等小型劇3個;啞劇《難言之甜》等小型劇2個。
柳州市的曲藝活動主要有文場和漁鼓兩種。解放後市河南區有“春秋業餘文場研究社”,
河北區有“大眾業餘文場研究社”,市郊亦有文場社團演唱活動。1953年和1956年廣西第一、
二屆業餘民間文藝會演,柳州代表隊先後演出《雙皇兒》、《伯牙撫琴》等文場段子、短劇
獲獎。1989年成立了柳州市文場曲藝研究會,會員100多人;另有柳州市文場曲藝研究社,
社員20多人,不時開展活動。1960年,文場愛好者進一步突破格局,創編文場歌舞《遊春》,
獲196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職工業餘文藝會演導演、表演、指揮三項一等獎。80年代後,文場
創作趨向段子,獲獎優秀的作品有《望鄉亭》(獲銅鼓獎)、《魚峰仙蹤》、《望兒歸》等。
漁鼓由於曲種質樸、口語化,故長久以來常以這種文藝形式配合中心宣傳新人新事,電台也
不時有漁鼓播放。優秀的節目有《紅山茶》、《讓賢》、《水上擒匪》、《智取炮樓》、
《雙接親》等。此外,《鐵匠下鄉》(快板)、《出醜記》(說唱)等刊發中國《曲藝》及《廣
西文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