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隸華

柯隸華

柯棣華,原名德瓦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的紹拉普邇村。1936年畢業於印度著名的醫學院——格蘭特醫學院。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華因癲癇病發作在河北唐縣逝世,年僅三十二歲。

基本信息

來到中國

柯隸華柯隸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沉睡的中國覺醒了。中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應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的請求,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決定,得到了印度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熱烈回響,僅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這一天被孟買的居民命名為“中國日”。柯棣華在這一天申請並加入由他和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中國廣州,在廣州碼頭,他們受到了中國民眾的熱烈歡迎,並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的迎接。9月29日,醫療隊經長沙輾轉來到漢口,被中國紅十字會編為第15救護隊,先後在漢口、宜昌、重慶等地工作。

在重慶,醫療隊員們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於是,五位醫療隊員都有了他們的中國名字:愛德華、柯棣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的名字就是這時從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無私奉獻

早在來中國之前,醫療隊就聽說八路軍與國民黨不同。因此,他們渴望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去。剛到中國時,他們就向前來迎接他們的宋慶齡提出到華北前線工作的請求。到武漢後,他們又向周恩來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在重慶,他們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請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醫療隊獲得批准,準備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訊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他強忍悲痛說:“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這裡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沒有實現我向印度國大黨所做的保證——至少在中國工作滿一年之前,我決不回印度。”

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爭環境中,他們和抗日軍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

當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晉察冀軍區進行淶水戰役時,柯棣華奉軍區司令部之命,出發去軍區的南線,負責陣地救護工作。在13天的戰鬥中,他接受了800餘名傷病員,其中施行手術的達558人。由於不斷地戰鬥,傷員也就不分晝夜陸續的後送,他3天3夜未曾睡覺,始終以最大的熱情,堅守崗位。

百團大戰後,巴蘇華大夫奉命返回延安,留在了延安,並於1943年3月取道回國。柯棣華則繼續留在白求恩學校和醫院工作。

1941年1月,他“正式參加了八路軍”——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仍然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此時,正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

柯棣華曾說過:“這裡是白求恩工作過的地方,你們的學校也以白求恩的光榮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樣,獻身反法西斯鬥爭的偉大事業,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這是他的心聲,也是此後一切行動的最好的概括。

1942年7月,柯棣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9日,柯棣華的癲癇病再一次發作,醫護人員雖全力搶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沒有給他熱愛的戰友們留下一句話,沒有給他愛妻嬌兒留下一句話;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熱情,他的獻身精神,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將永遠激勵人們前進。

歷史評價

毛澤東主席為柯棣華寫了輓詞:“…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柯棣華——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鞠躬盡瘁的國際友人

社會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15日,柯棣華的墓被遷入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76年,河北省石家莊市建立了柯棣華紀念館。

為了永遠紀念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弘揚柯棣華大夫國際主義精神,1992年6月在柯棣華大夫逝世50周年之際,原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政委胡邦忠本著“以柯棣華精神育人,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創立了由中印友協理事郭慶蘭女士(柯棣華大夫遺孀)任名譽院長的“石家莊柯棣華醫學專修學院”。2004年12月,經河北省教育廳評估認定為河北省重點職業學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