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冰帽

柯林斯冰帽

柯林斯冰帽位於喬治王島上,面積1250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米,十年內柯林斯冰帽不斷消減。柯林斯冰帽積累區大部分呈溫性,消融區可能呈冷性,冰帽活動層溫度明顯受氣溫季節變化的影響,降水暖滲浸對凍的增溫作用顯著,雪蓋對溫度分布也顯示了一定的影響。測量顯示,冰帽縱深層的溫度大都接近融點,而小冰穹頂附近十數米範圍內溫度變化較大。

概況

柯林斯冰帽小冰穹冰芯中物質成分的研究,發現冰芯中有九層火山灰沉稷。它們由玻屑(橙玄玻璃)、岩屑(黑色)和晶屑(長石、輝石、橄欖石和微量的鈦鐵氧化物)組成,長石為鈉鈣系列的中長石到拉長石。橄欖石為鎂質的貴橄欖石。

該區1650年以來的340年間,共有7輪火山噴發,1875~1925年間似為火山活躍期,噴發地點主要在欺騙島;1650~1800年間為一相對平靜期;此後一個世紀不太穩定,而過去的100年間基本平靜,只是世紀初和50~70年代間各有一段動盪期。

形成條件

柯林斯冰帽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徵。該冰帽冬季和夏季溫度垂直遞減率相當,為0.65℃/100m,冰區與無冰區間的溫躍值約為0.3℃。年、日較差小,夏季氣溫較低,平衡線上夏季(12月-2月)的平均溫度為0℃。同時,雲霧多,濕度大,冰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小,形成了有利於冰川發育的熱量條件。同時頻繁的極地氣旋活動給冰帽區帶來了以固態降水為主的較豐沛的降水,成為有利於冰川發育的物質條件。夏季溫度較低和年降水較豐沛是該冰帽發育有利的水熱條件。

冰帽現狀

在烏拉圭做科研的德國科學家,自1997年開始監測柯林斯冰帽。據他們觀測,現在中央分冰嶺(山勢高的地方叫分冰嶺)頂部移動的速度並不快,移動的速度每年只有幾厘米到幾十厘米。然而,占全部面積80%的冰帽移動速度較快,目前,每年以平均50—60米向海里移動。按這個速度計算,柯林斯冰帽十年內大概已有500—600米的冰雪流向大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