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家駿

柯家駿

柯家駿,有色金屬冶金專家,中國濕法冶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密切結合中國礦產資源特點和國家需要,開展冶金提取新方法和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的研究,對中國低品位難選氧化銅礦採用水熱硫化的新方法、攀鋼含釩鋼渣提釩、非氰化法提取金、微生物提取有色金屬、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為中國濕法冶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柯家駿 柯家駿

柯家駿,廣西柳州人,1933年11月5日出生於一個教師家庭。1950年考入廣西大學礦冶系,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到湖南長沙中南礦冶學院(後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就讀,1953年畢業。1953年至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工作。1956年秋考入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簡稱化冶所,今稱過程工程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中國著名冶金學家葉渚沛所長和陳家鏞院士,196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

柯家駿在化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濕法冶金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現兼任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和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貴金屬工程研究所的兼職教授。1989年曾在丹麥RISO國家實驗室任訪問教授,1991年在日本國立高知大學水熱化學研究所任客座教授。他是國際溶劑水熱反應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和第三、第四屆冶金物理化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稀有金屬》和《化學通報》編輯委員會副主編等。

作品

柯家駿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編寫出版《濕法冶金的研究與發展》、《黃金提取新工藝》、《物理化學與金屬提取》等專、譯著8冊。曾獲國家部委和中國科學院的科技成果10項,其中原冶金工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原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3項。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共25名,他曾兩次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成就

對水熱反應過程的研究在國際上具有知名度

柯家駿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曾赴澳大利亞、美國和波蘭科學院作學術訪問,先後到法、意、美、日、韓等國和台灣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89年在丹麥RISO國家實驗室作訪問教授,開展高溫高壓水熱反應的合作研究;1991年在日本國立高知大學水熱化學研究所任客座教授,進行水熱化學過程研究。他在溶劑水熱化學及濕法冶金研究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如水熱硫化新方法、水熱濕法冶金、水熱化學過程在資源與環保領域中的套用等,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現擔任國際溶劑水熱反應學術委員會委員。在1994年和1997年兩次國際溶劑水熱反應學術會議上,他均為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並在大會上做學術報告,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柯家駿參加了1988年、1992年和1998年在中國相繼召開的3次國際濕法冶金學術會議,均為學術委員會委員,並在大會做了《中國水熱濕法冶金的研究與發展》的學術報告,其論文多次被同行專家引用,在國內外均有影響。柯家駿還積極參加組織國內有色金屬冶金物理化學、冶金動力學和冶金反應工程學的歷屆學術會議,他和他的學生及同事們已先後有10多篇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

對濕法冶金套用基礎理論有較深造詣

柯家駿在濕法冶金分離與提取的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研究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能夠結合有色金屬冶金的分離與提取過程,有針對性地開展熱力學、動力學、電化學及機理方面的套用基礎研究,從而為改善與強化冶煉過程提供理論依據。

結合銅鈾礦的加壓浸出新工藝的開發,柯家駿詳細研究黃鐵礦在高溫高壓下的酸浸動力學,得出與文獻報導不同而又十分有意義的結果,並用放射性示蹤原子方法進一步證明了所提出的反應機理的合理性,起到了理論上的指導作用,此項研究屬創新性成果。他對中國的豐產鎢、鉬資源開拓濕法提取與分離的新過程,其中含鈣黑鎢精礦物料的新處理方法,曾在江西721礦進行工業試驗取得顯著進展,此方法已獲批准為中國發明專利,他系統地開展了鎢、鉬浸取體系的熱力學分析和動力學研究,豐富和積累了數據,為開發新的提取分離過程創造了條件。

在配合貴金屬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方面,柯家駿和他的同事們對銀在氨性體系的浸取過程系統地從理論上進行熱力學分析和動力學研究,總結出銀濕法冶金化學,且已反映在《濕法冶金》專著中,此項目獲中國科學院1995年重要科技成果獎,並列入1999年度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果。

近年來,柯家駿進一步把科研工作延伸到與礦冶有關的資源再生、環境保護和清潔工藝、以及在高溫高壓下的礦物化學等方面,提出新的分離技術、綠色礦冶過程和用溶劑水熱法製備粉末材料的新方法等。

密切結合中國礦產資源的特點進行研究

柯家駿密切結合中國礦產資源的特點,長期從事濕法冶金研究工作,將化工的原理及方法運用於金屬的分離與提取,開拓新的冶金過程。例如,對中條山低品位難選氧化銅礦開發出水熱硫化新方法;從攀鋼含釩鋼渣中碳酸化提釩;首次系統地考察了稀散元素鈧在攀礦選冶過程中的走向與分布,指出鈧在攀礦的鈦精礦冶煉的氯化煙塵中明顯富集,並開發濕法提取鈧的新方法,提取出高純度氧化鈧(99.5%)產品,提供在中國研製電光源和雷射晶體高新技術用的原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柯家駿還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而積極開拓新資源,重點開展了二次有色金屬資源的回收利用研究,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研究,以及前瀋陽冶煉廠含砷銅菸灰的濕法處理、再生鈷和鉛資源的綜合利用、從銅陽極泥中回收金銀、從廢催化劑中回收鉑鈀等。柯家駿曾主持中國科學院黃金資源開發研究的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中國複雜低品位及難處理金礦資源利用理論及新過程研究,為項目負責人。在金礦的綜合提取方面具體領導和親自參加研究工作,如開拓了非氰化法提取金、微生物預處理難選冶含砷金礦、礦漿樹脂法提取金銀等新領域的研究,為中國黃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簡歷

1933年11月5日 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1950~1952年 在廣西大學礦冶系學習。

1952~1953年 在中南礦冶學院學習。

1953~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56~1962年 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學習,研究生畢業。

1962年~ 任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89年 在丹麥RISO國家實驗室工作,任訪問教授。

1991年 在日本國立高知大學水熱化學研究所工作,任客座教授。

主要論著

1 柯家駿,岳良東.氨性溶液中銅置換銀的動力學研究.金屬學報,1984,20 (3): A 197~201

2 Ke Jiajun,Qin Ruiyun,Chen Jiayong. Recovery of metal values from copper smelter flue dust. Hydrometallurgy, 1984,12(2):217~224

3 Ke Jiajun,Tu Taozhe.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ydrothermal Reactions, Penn. State University,U.S.A. ,Aug. 12~14,1985:19~21

4 Ke Jiajun,Yue Liangdong,Liu Weidong. Kinetics of dissolution of synthetic scheelite by an alkaline EDTA leach solution. Hydrometallurgy, 1986, 16 (3):325~334

5 柯家駿.濕法冶金提取鈧的進展.稀有金屬,1987,11(5):372~376

6 Ke Jiajun, Wang Chen. Kinetics of PbO2leaching in alkaline solutions containing polyhydric alcohols. Hydrometallurgy, 1988,21(2) :223~2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