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木[中藥]

柘木[中藥]
柘木[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柘木,中藥名。為桑科柘屬植物柘樹 Carrière[ (Carr.) Bur. ex Lavallee]的木材。植物柘樹,分布於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具有滋養血脈,調益脾胃之功效。主治虛損,婦女崩中血結,瘧疾。

入藥部位

木材。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入肝、脾經。

功效

滋養血脈,調益脾胃。

主治

虛損,婦女崩中血結,瘧疾。

相關配伍

1、洗目令明,柘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2、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目)了,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醫學綱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

外用:適量,煎水洗。

藥理作用

1、抑瘤作用。

2、抗炎、鎮痛作用。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砍取樹幹及粗枝,趁鮮剝去樹皮,切段或切片,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木材圓柱狀,較粗壯。全體黃色或淡黃棕色。表面較光滑。質地硬,難折斷,斷面不平坦,黃色至黃棕色,中央可見小髓。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柘木 柘木

植物柘樹,別名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文章樹《清異錄》,灰桑樹《淮陰縣誌》,黃疸樹、刺釘《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重皮、大丁癀《福建中草藥》,刺桑、奶桑《貴州草藥》,痄腮樹、黃龍蛻殼《雲南中草藥》,鐵骨子(河南),柘骨針、棘針樹(江蘇),柘刺(浙江、江蘇、安徽),老虎肝、雙騰、尖尾風、黃桑(廣西)。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毫米。單葉互生;葉柄長0.5-2厘米;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除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緣及溪旁。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補虛損。”

2、《日華子》:“主婦人崩中血結及主瘧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