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頭腦修煉

《柔性頭腦修煉》 作者袁勁松(中國思維訓練第一人),該書是創立的“柔性思維學”的精華集成,不僅系統闡述了思維訓練學的基礎原理、實用理論,還全面解密了柔性思維的核心內容——6大部,72項思維工具體系。

目錄

《柔性頭腦修煉》
——柔性思維訓練手冊
前言
前言故事1 頭腦與變革
前言故事2 思維與工具
理論篇
第一章 柔性思維導論
一、什麼是柔性思維?
二、古典柔性思維
三、現代柔性思維
第二章 柔性思維7大原理
一、無形視角
二、動態邏輯
三、混沌法則
四、系統結構
五、多元智慧
六、高智概念
七、全腦思考
第三章 柔性思維10項法則
一、節制本能法則
二、贏者務虛法則
三、發散思考法則
四、逆向反成法則
五、兼顧兩難法則
六、以簡馭繁法
七、模糊智慧法則
八、創造創新法則
九、轉圓轉換法則
十、自組織性法則
工具篇
第四章 12思維視角工具
一、有形/無形思維視角
二、整體/局部思維視角
三、有利/有害思維視角
四、主要/次要思維視角
五、肯定/否定思維視角
六、過程/環境思維視角
七、本質/形式思維視角
八、主觀/客觀思維視角
九、要素/聯繫思維視角
十、巨觀/微觀思維視角
十一、 結構/層次思維視角
十二、 靜態/動態思維視角
第五章 12思維槓桿工具
一、 有形/無形思維槓桿
二、 整體/局部思維槓桿
三、 有利/有害思維槓桿
四、 主要/次要思維槓桿
五、 肯定/否定思維槓桿
六、 過程/環境思維槓桿
七、 本質/形式思維槓桿
八、 主觀/客觀思維槓桿
九、 要素/聯繫思維槓桿
十、 巨觀/微觀思維槓桿
十一、 結構/層次思維槓桿
十二、 靜態/動態思維槓桿
第六章 12思維腦圖工具
一、 三角思維腦圖
二、 圓形思維腦圖
三、 發散思維腦圖
四、 人型思維腦圖
五、 流程思維腦圖
六、 表格思維腦圖
七、 結構思維腦圖
八、 坐標思維腦圖
九、 立體思維腦圖
十、 太極思維腦圖
十一、 五行思維腦圖
十二、 螺旋思維腦圖
第七章 12思維模式工具
一、 發散思維模式
二、 收斂思維模式
三、 創造思維模式
四、 還原思維模式
五、 換元思維模式
六、 形象思維模式
七、 辯證思維模式
八、 立體思維模式
九、 逆向思維模式
十、 系統思維模式
十一、 邏輯思維模式
十二、 謀略思維模式
第八章 12思維技能工具
一、 記憶思維技能
二、 觀察思維技能
三、 分析思維技能
四、 設計思維技能
五、 決策思維技能
六、 創新思維技能
七、 提問思維技能
八、 內省思維技能
九、 批判思維技能
十、 謀略思維技能
十一、 預測思維技能
十二、 想像思維技能
第九章 12思維模板工具
一、 思維快想術模板
二、 思維快分術模板
三、 思維深化術模板
四、 思維破壞術模板
五、 思維柔性法模板
六、 數學家頭腦模板
七、 藝術家頭腦模板
八、 化學家頭腦模板
九、 幻想家頭腦模板
十、 戰略家頭腦模板
十一、 哲學家頭腦模板
十二、 兒童頭腦模板
基礎篇
第十章 思維訓練學概論
一、 思維訓練學
二、 強智思維訓練
三、 控腦思維訓練
四、 調心思維訓練
第十一章 思維訓練7個元概念
一、 大腦
二、 思維
三、 思維智慧型
四、 智力
五、 智技
六、 智慧
七、 邏輯
第十二章 思維訓練8大原理
一、簡單與複雜
二、低級與高級
三、過程與結果
四、方法與訓練
五、定型與活化
六、潛能與技能
七、思維與知識
八、智愚與優劣
後記 智慧與知識

內容節選

元概念7:邏輯
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個概念常常被人們提及,它就是——邏輯。
那么,什麼是邏輯呢?
“邏輯”,或稱為“理則”。源自古典希臘語 λόγος (英語logos),最初的意思有詞語、思想、概念、論點、推理之意。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日語則譯為“論理學”。在現代漢語詞典里,邏輯的涵義是思維的規律或客觀的規律性,邏輯學被定義為研究思維形式和規律的科學。
從本質來看,邏輯更像是由“道理”構成的系統結構。所謂合乎邏輯就是指沒有破壞“道理”的系統結構,不合乎邏輯就是破壞了“道理”的系統結構。為了更全面準確的把握“邏輯”的本質,下面我們來探討幾個重要的概念。
客觀邏輯與主觀邏輯
如果我們把邏輯視為“道理”的系統結構,那么它就可以衍生出兩大邏輯領域:一是客觀自然所遵循的“道理”(客觀邏輯);二是主觀思維所遵循的“道理”(主觀邏輯)。由於主觀思維是建立在人的大腦物質基礎之上的,而人既是自然環境中的一員,同時又是自然的進化產物,所以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是相交的兩個圓,它們的“道理”有重疊部分,也有各自不同之處。
假如嬰兒誕生後有兩個腦袋,在我們看來是不合邏輯的事情,因為按照正常的基因信息系統“製造”的人只有一個大腦,嬰兒有兩個大腦是不正常的,這破壞了造物主對人體系統結構的“道理”界定。
假如思維活動中有人告訴你“白馬非馬”,你會感覺這是不合邏輯的結論,因為按照正常的主觀感知白馬也是馬的一種,說白馬非馬破壞了人們主觀思維中對概念系統結構的“道理”界定。
通過上述兩個假設我們可以看出,邏輯實質上就是一種“道理”法則的體現,人們認為有理或合理的事情、行為、過程、結論等就視為是邏輯的,否則就視為是非邏輯的。
那么,“道理”法則又是由誰來規定的呢?
過去人們把神、造物主、天之道來作為“道理”法則的制定者,現代的人們則不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個“道理”法則的制定者,而將“道理”法則視為自然規律、客觀存在的體現。今天,人們習慣於將客觀世界中所體現出來的規律性視為客觀邏輯法則,將主觀思維中所體現出來的規律性視為主觀邏輯法則。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對“道理”法則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發展過程,即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或人類思維層次的提升將有更高級的客觀邏輯或主觀邏輯被發現或被創造出來。
比如,當科學基因技術製造出獅身人面、人頭馬身的怪物時,人類就需要創造更高級的邏輯法則去證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為按照舊的客觀邏輯規則來講,在自然進化的道路上這些是不可能出現的物種,是不合邏輯的生命。在人類的初級階段,主觀邏輯需要遵循客觀邏輯,而當人類成為可以“隨心所欲”的造物主,像傳說中的神一樣為萬物制定“道理”法則時,主觀邏輯就開始有能力為大自然“制訂”新的客觀邏輯法則。
不過,從巨觀來看,完整的邏輯體系是由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構成的一個龐大深邃的網路系統,網路上的每一個節點都受無數根線的制約,這些節點就是每個事物的本質,而這些線就是界定和限制事物本質的“道理”法則。局部的“道理”法則雖然可以被人為改變或破壞的,但在更巨觀的尺度上,人類仍然是受整個邏輯系統制約和限定的,任何妄圖超越或挑戰巨觀邏輯系統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天之道”的懲罰,“人之理”的拋棄,最終結果就是死亡或者失敗。
推理邏輯與創新邏輯
在中古時期,邏輯的研究就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據已知的材料記載,公元前有關邏輯學的研究有三大流派,它們分別是:印度的因明學;中國的墨家與名家;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創建的形式邏輯。遺憾的是,前兩大學派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湮沒,唯有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形式邏輯被不斷發揚光大,流傳至今,成為現代邏輯學的基礎。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生平以及它所創立的形式邏輯學。
亞里士多德被恩格斯譽為世界上“最博學的人”。他集中古代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他建立了第一個邏輯系統,即三段論理論。其論述形式邏輯的代表作有《形上學》和《工具論》。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
形式邏輯學被認為是研究演繹推理及其規律的科學,包括對於詞項和命題形式的邏輯性質的研究、思維結構的研究與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檢驗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標準。它總結了人類思維的經驗教訓,以保持思維的確定性為核心,用一系列規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類認知發育到一定階段後出現思維方法。
繼亞里士多德之後,麥加拉-斯多阿學派邏輯揭示出命題聯結詞的一些重要性質,發現了若干與命題聯結詞有關的推理形式和規律,發展了演繹法。而古希臘的另一位哲學家伊壁鳩魯則認為歸納法是唯一科學的方法。中世紀的一些邏輯學家,發展和豐富了形式邏輯學。到了近代,培根和約翰·繆勒則進一步發展了歸納法。
今天,人們所見到的形式邏輯學主要是研究推理思維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整合包含了演繹法和歸納法兩大思維工具。由於形式邏輯的研究核心是“推理思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將形式邏輯等同於推理邏輯。
關於形式邏輯學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在這裡之所以要詳細介紹邏輯學的發展源頭是想揭示邏輯學在創建之初存在的一個巨大缺陷。
從邏輯的歸屬上來看,推理是主觀思維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推理邏輯屬於主觀邏輯的範疇,當然由於絕大多數的推理思維活動對象是客觀自然,所以推理邏輯又需要在一定客觀邏輯限定內“舞蹈”,這樣推理思維活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讓人們認識到,創新也是主觀思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創新也遵循一定的客觀自然規律和主觀思維規律的,那么創新思維活動是否存在著自己的創新邏輯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推理邏輯是否能包含創新邏輯。
在形式邏輯學中演繹法和歸納法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在觀察、分析、決策領域。
演繹法:大前提產生小結論。男人都是好色的,你是男人,所以你是好色的(必然率)
歸納法:小前提產生大結論。100隻鵝是白色的,可能所有的鵝是白色的。(或然率)
從形式邏輯的作用來看,它對創新思維活動有理清思路的輔助作用,但不具備主體作用。它可以對創新思維的最終結果作修飾和整理,不過從整個創新思維過程而言,人們無法靠三段論推理出一個絕妙的創意,形式邏輯不會告訴人們電燈的靈感是如何突然在頭腦中“蹦”出來的,它只能規範修飾這個創意使之更完善規範。
創新的邏輯是什麼呢?我認為是能夠激發創意靈感的思維規則!
從這一點來看,形式邏輯顯然不具備這一功能。所以,我們可以推斷:以跳躍聯想、發散思考為主要形式的創新思維與以因果聯想、收斂思考為主要形式的推理思維遵循著兩套截然不同的邏輯體系。
顯然,邏輯學在誕生之初是帶著巨大的殘缺降臨於世,以“推理思維”為研究主體的推理邏輯學本應有一個雙胞胎弟弟,但卻遲遲未降生,從這個角度來講,形式邏輯學一直缺少自己的另一半。遺憾的是,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仍未看到以“創新思維”為研究主體的創新邏輯學誕生。傳統的邏輯學家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對舊體系的細化與修飾上,卻沒有人想到低頭關注一下邏輯學大廈的地基是否有問題。
源於亞里士多德的傳統形式邏輯就像是古代的鍊金術,而不是現代的化學學科。它雖然是源頭,包含了許多真知灼見,但卻不是終點,沒有構成完整的邏輯學體系。縱觀科學發展史,任何學科的進化都是靠不斷的自我否定來獲得新生,邏輯學也不例外。在這裡,我想談談自己對創新邏輯學的一些構想,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有志之士對這個課題的興趣和研究,共同來完善邏輯學的結構體系。
我個人認為完整的新邏輯學的結構體系就像是太極模式,它包含了陰陽兩部分:
1)以推理思維/推理邏輯為代表的“陰”。
2)以創新思維/創新邏輯為代表的“陽”。
在新邏輯學體系中有兩條基本規律——收斂律和發散律。
1)收斂律:歸納法和演繹法遵循的根本法則(適用觀察/分析——以是非為評價體系)
2)發散律:多維法和跳躍法遵循的根本法則(適用設計/創新——以優劣為評價體系)
關於發散律的界定可以用三條規則來說明:
規則1:創意的結果維度越多,越不重疊包容越好,即發散面越廣越好。(多維法)
規則2:創意的結果越遠離前提,聯繫越不緊密越好,即發散點越遠越好。(跳躍法)
規則3:當規則2優於規則1,跳躍法得到的是必然的“優”,多維法得到的是或然的優。
最後,我想用一個簡潔的公式來表示完整的邏輯學結構體系:
新邏輯學=推理邏輯學+創新邏輯學
註:
萬物負陰抱陽,邏輯律也不例外。邏輯律同樣遵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法則。
陰型邏輯律:收斂律(觀察/分析的邏輯)
例,分層、分類、分元(於發散中求收斂的確定性,陽極生陰。)
陽型邏輯律:發散律(設計/創新的邏輯)
例,求同、求和、求創(於收斂中求發散的模糊性,陰極生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