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芽癭蚊

柑橘芽癭蚊

柑橘芽癭蚊,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 每年發生3~4代,世代重疊。以蛹在橘園土壤淺表層中越夏越冬。在廣州,於1月上旬開始羽化出土,產卵於不張開的嫩芽上。初孵幼蟲鑽入嫩芽為害,被害芽呈蟲癭狀,小葉片捲曲,或幼芽縮成小癭瘤,或小葉柄膨大呈瘤狀,且被害部位色較淡。4月以前,從發現被害後約10天,橘芽即乾枯,後脫落。在乾枯前,幼蟲彈跳入土化蛹。4月至5月初,由於溫度增高,被害芽多發霉腐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1.3~1.5毫米,橙紅色,全體密被細毛。複眼腎形,黑色。觸角17節,各節之間有短柄相接,節上密被細毛。

柑橘芽癭蚊柑橘芽癭蚊

翅長約1.4毫米,寬約0.6毫米,翅脈3條。腹部可見8節,第9節為1細長的可自由伸縮的偽產卵管。

雄成蟲體黃褐色,長1.1~1.3毫米,較雌蟲略小。觸角 全長0.94毫米,是雌蟲的1.5倍,端部末節有一長柄與下節相連。卵為長橢圓形,長約0.05毫米,表面光滑,初產時乳白色,後變為紫紅色。

幼蟲體乳白色,紡錘形,共3齡。初孵幼蟲體長0.24毫米,老熟時1.02毫米。末齡幼蟲在第二節腹面中央有黃褐色“Y”形骨一個,其末端形成一對正三角形叉突。

蛹的頭頂有額剛毛1對,前胸背面前緣具長呼吸管1對。複眼黑色,有光澤,足和翅芽黑色。雄蛹體長1.2毫米,後足超過體長,中足伸達腹末。雌蛹體長1.5毫米,後足伸達第五腹節前端。

消長規律

初孵幼蟲鑽入嫩芽為害,被害芽呈蟲癭狀,小葉片捲曲,或幼芽縮成小癭瘤,或小葉柄膨大呈瘤狀,且被害部位色較淡。4月以前,從發現被害後約10天,橘芽即乾枯,後脫落。在乾枯前,幼蟲彈跳入土化蛹。4月至5月初,由於溫度增高,被害芽多發霉腐爛。幼蟲多在1~2厘米的土表活動和化蛹。5月以後,幼蟲即在表土中結繭,度過大半年時間,直至12月底或翌年1月上旬才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江西全南地區發生期稍遲,2月下旬始見為害,3月中旬至4月中旬出現為害盛期,4月底以後未見為害。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柑橘芽癭蚊通過帶蟲接穗和苗木進行遠距離傳播,而目前國內僅發生於廣東和江西全南地區,應實行嚴格的檢疫,防止疫區的帶蟲接穗和苗木引入新區。

(2)冬季淺耕樹冠周圍及附近的表土。

(3)剪除嫩芽被害的梢,集中燒毀。

(4)地面撒藥。于越冬成蟲出土前(萌芽前)或幼蟲人土初(即芽枯和芽爛初期)在地面撒藥,每公頃可用3%益舒寶顆粒劑或3%米樂爾顆粒劑20~25千克拌適量的細土,撒施於樹盤表土上。

(5)樹冠噴藥。在橘樹萌芽初期,成蟲開始出現時,用80%敵敵畏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防治,每7~10天1次,連續2次。

(6)注意保護和利用柑癭蚊黑蜂和長距鏇小蜂等天敵。

地理分布

廣東江西全南地區有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