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觀

柏林觀

柏林觀是天水麥積區伯陽鎮著名古剎,因此觀建於山巔,因山上遍植柏樹而得名。具有正統的宗教色彩,濃厚的歷史底蘊,研究開發的文化價值。柏林觀地處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興仁村,距天水市區80公里。柏林觀,作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地之一,為天水的旅遊、歷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份量。

地理位置

.
.
柏林觀地處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伯陽
興仁村,距天水市區80公里,因此觀建於山巔,山上遍植柏樹而得名。渭水在流經這裡時,劃了一個大圈,把柏林觀圈在正中央,山的一角直伸渭水河畔,人稱“龍”嘴子,滾滾渭水接“龍嘴”而下。山川交匯,成太極圖狀。龍身龍尾向北沿伸至關山腳下。傳說龍虎同時到渭河飲水,虎被龍驚嚇,後縮成雄偉的虎頭山(在伯陽鎮),而龍山即柏林觀建觀之山。

相關傳說

.
.
相傳老子收尹喜為弟子,師徒翻山,經今清水隴東鄉教化溝到達尹喜故鄉尹道寺暫居
一日,觀其南,紫氣升騰,煙霞繚繞,便順溪而下至今興仁村,見此處山形地貌非凡,便結草為廬,修煉講經。時渭水為潭,水怪出沒,便率民鑿開“龍嘴”引水東流,制服妖怪。後來,老子與尹喜在“龍背”煉丹修行著書立說,傳授他練氣吐納之法和道德經五千言,且喜數年,歲稔時豐。人們為懷念老子,便取地名為伯陽渠(老子字伯陽),在“龍背”建老子庵,尊神祭祀,至今講經台煉丹爐殘址猶存。

歷史記載

.
.
唐太宗尊老子為太上始祖,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致全國大興土木
建設中的觀宇
建造道觀。由於伯陽桃上貢朝廷,皇上恩施萬斤鐵鐘一口,上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卦,四周築城牆,建戲台、鐘樓、鼓樓、城門、山門。清乾隆五十九年,秦州府督修全觀。道光十年重建老君殿。民諺雲:柏林觀,八柏三石九座殿。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天水大地震,廟宇多倒塌,當地民眾堅持修復保護。此觀後遭浩劫,千年古柏砍伐,尤其一株春秋古柏,相傳為老子親植,也未免斧砍。古樹古物蕩然,現僅存清康熙時大匾3塊。近年,當地民眾在舊址上又建起三清觀,塑像壁畫,初具規模。每年法會,吸引周圍上萬民眾。

四大特色

一是具有久遠的民間神話傳承。相傳古時渭河流至伯陽,南北二
柏林觀
山龍虎相鬥爭水,南山老虎被嚇,縮頭為“虎頭”(今虎頭村),兩爪前伸;北山龍頭則探入水中,因而此段渭水狀如太極圖。老子西行收尹喜為徒後,領民治水,導水東流,故地名舊稱“伯陽渠”。
二是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老子在龍頭結草為廬,築壇講經,在龍背設爐煉丹,教化生民。為紀念老子,故南北朝時期曾在此立縣,故取名“伯陽”。
三是
柏林觀城隍廟
具有正統的宗教色彩。唐太宗尊老子為太上始祖,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在全國大興土木建造道觀。柏林觀曾建有戲台、鐘樓、鼓樓、城門、山門,被御賜萬斤鐵鐘一口,一響震天水。清乾隆五十九年,秦州府督修全觀;道光十年,重建老君殿。俗稱“八柏三石九座殿”。民國九年(1920年)天水大地震時多被毀壞。文革期間,一株老子親植的古柏連同道觀全部遇毀。2008年“5.12大地震”中,東側救苦殿、藥王殿等3座殿宇坍塌。
四是具有研究開發的文化價值。近年來,觀上出土有3塊清代石碑,已被列入文物保護範圍。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觀上題匾兩塊。柏林觀,作為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地之一,為天水的旅遊、歷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份量。[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