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

《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是一本由歐凡著,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

《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柏林無疑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驛站之一。我在那裡從頭至尾經歷了七年的大學學習。……如果我重訪柏林,那我一生中真正受教育的地方,在那些我熟悉的場所和經常留連的地方,我拾回的也許不是當年的歡樂,而是許許多多冥思苦想的時刻:為學習上的難題,為尋找自覺,為鄉愁,為個人和所屬群體的命運。

內容簡介

《柏林蒼穹下:一位數學家的文化隨想》是歐凡先生多年的讀書筆記,視野宏闊,主要包括讀書、畫、音樂、哲學四個方面。其讀書主要是西方原版書,讀畫是在國外看真跡原作,其大部分是現代的經典作品,中國並沒引進,所以該著新意迭出,啟發性非常強,對我們研究印象派繪畫、研究德國問題,研究現代派詩歌都非常具有借鑑意義。

作者簡介

歐凡,本名陳家鼐,1937年生,江蘇南通人。中國小在台灣台中市就讀、入台灣大學攻讀工程學,後赴德留學,改習數學和物理,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在德讀書和工作前後共十餘年,1976年底回北京工作,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現已退休),其間曾赴美、英、法、比諸國訪問。業餘廣事閱讀,尤篤嗜古典詩詞和西方詩歌。平日勤於寫作和翻譯英、德、法等文字的詩文作品。除了專業著作外,還出版有詩文集《回音壁》,譯詩集《歌德詩選》、《黑塞詩選》、《海涅詩選》等。

目錄

一、藝山採薇

米開朗琪羅

梵谷和高更

塞尚和左拉:兩個藝術生命的悲歡離合

印象主義繪畫的前驅

法國風景畫與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畫家的巴黎》

《莫奈在1890年代》和《莫奈在20世紀》

《莫奈筆下的塞納河和海景,1878-1883)

印象主義繪畫的雙峰:莫奈和雷諾瓦

雷諾瓦和他的藝術觀

後期印象主義大師秀拉

《巴黎:1900-1968的藝術之都》

另類的現代藝術史

夏佩羅的藝術理論及哲學

馬蒂斯和畢卡索

抽象繪畫探源

德國的風景畫

傳統與現代

當代畫壇怪傑巴爾蒂斯

瑞士畫家保羅·克利

弗米爾和荷蘭畫家

基希納

貝克曼

畫家厄夏·高爾基

畫廊的女王:蓓姬·古根漢姆

貝多芬

貝多芬的奏鳴曲與音樂的性格

巴赫二三事

巴赫和舒伯特

鋼琴家布倫德爾

中歐:世界的音樂之都

舒曼談創作

德彪西的歌劇創新

一代樂王李斯特

天才的悲劇

二、文海泛波

湖濱散記》與牧歌

雨果論詞語

福樓拜與丹納

福樓拜的最後一部小說:《不伐和白求》

自然主義小說家左拉

波德萊爾的詩

馬利坦論波德萊爾和但丁

瑪拉美論詩

瑪拉美的詩

加繆的小說《鼠疫》

穆齊爾論歐洲和德國文化

德國詩人海涅

無語問蒼天:戰後德語天才詩人策蘭

加斯論里爾克

詩、神祇、寂寞

波蘭詩豪米沃什 

……

三、斯人已逝

四、大浪淘沙

前言

這裡收集的是我歷年來閱讀筆記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對西方歷史上文藝學術界人物的介紹,偶爾也涉及一些我們比較熟悉或關心的歷史事件,但仍以人或群體的命運作為這些事件的重心。

集中所選的人物,自然以我個人的偏嗜為主。大致說來,是文採風流者多、英雄割據者少。不過其中也有許多人物是我所知極少、甚至是見聞所不及的,為了增加自己的歷史和文藝領域的知識,我曾“發憤苦讀”這些人物的傳記評介,苦讀之餘,自然也有自娛之時,所以這些筆記事實上是我自課自娛的記錄。

以史傳人,以傳征史,是中外史學家共同的追求。好的傳記,不但是通向知識殿堂的階梯,也是魅力獨具的文學享受。這是為什麼一些名人的傳記吸引許多學者才人一再重寫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西方各主要國家基本上處於一個“承平”的時期:做學問的人多了,前事堪驚;反思的人也多了,新的思潮和歷史觀不斷湧現,學術真正達到了一個“盛況”(使我們不勝“羨魚之情”)!加上新資料不斷開放和解密,更符合時代進展的、新的史學著作和傳記自然應運而生。我在介紹這些傳記主人翁的同時,也懷著借傳記作者們的生花妙筆,把一個更現代的西方世界,一個更加拒絕歧視、提倡寬容和多元主義的世界介紹給讀者們的私願。正因為這些作者大多數都接受了這一現代精神的洗禮,他們才有了重新敘述他們的歷史和歷史人物的不息衝動。借這些作品反映出來的這樣一個滿含動力和魅力、面貌日新的西方社會對於我們開放思想、認識世界的努力肯定也是一個莫大的激勵。

精彩書摘

一位批評當時社會百態的能手。塞尚則深感城市生活的景象與自己的藝術追求格格不入。《休息中的浴者》是他追求精神上升華的前奏。畫中人物的精神狀態與景色融為一體。在他以後所作的浴者系列中,人物形象雖然更形體化,但一描再描的深藍的、斷續的輪廓同時把它們開放給周圍的環境,浴者的身體似乎流回到景色之中,而景色也似乎流進了浴者的身體。這種筆觸成為塞尚畫風中最不可磨滅的標誌。從1870年代末期開始,浴者性別的差異顯得更趨分明,而在《休息中的浴者》中,至少有兩名浴者的性別是不易辨認的。(《穆瑞神父的過失》中也有這樣的描寫:“離開修院時,穆瑞感到自己對別的男人像是個陌生人,他覺得自己變得女性化了……似乎被洗去了性”)女性浴者的身體不再接觸,而是通過姿態或刻意經營的組合韻律聯繫起來,一個一再重現的祝福手勢顯然取自布朗(Blanc)的《基督的受洗》。另一些手勢不難看出是從它導出的。這裡,塞尚明顯地想借基督教和異教的浸禮儀式賦予浴者畫淨化生命和煥發青春的涵義。

1900年之後,浴者畫中的性別差異仍然保持,但個體的性徵則漸趨模糊。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塞尚繼續在吸收古代大師對人體姿態的畫法,另一方面,性與畫的主題愈來愈脫離了聯繫。這使他有了更多任意揮灑的自由。和他早年的畫相比,強烈的性的張力已經趨於緩和,它沒有全盤消失,而是超越和升華了。

在他生命的晚年,塞尚又畫了三幅大型的浴女,分別完成於1894至1905、1902至1906和1906年。它們可說是塞尚一生藝術主調的概括和濃縮。其中最後一幅作於塞尚去世之年,畫家本人肯定認為它還未完成,事實上它卻散發出驚人的寧靜和圓滿。這幾幅畫充分說明了塞尚在臨近垂暮之年的雄心壯志:他將憑藉它們把自己確立為前此形體畫大師們的傳人,他將因它們而與藝術同在,甚至更進一步,與藝術渾然融為一體。

塞尚長左拉一歲,身體健壯,青年時代曾被左拉當作自己的保護人。左拉對塞尚的天才深信不疑。但塞尚的成名之路卻十分艱澀。而且左拉對繪畫殊無心得,縱然想幫助塞尚成名也計絀籌窮。而左拉本人的聲譽來自一夜之間。個性的差異、際遇的不同使兩人愈來愈疏遠,最終導致了兩人在藝術追求上的分道揚鑣。當左拉的小說《作品》於1886年出版後,兩人的交往更是名存實亡。《作品》的主人翁朗梯爾(Claude Lantier)是一位不得志的畫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