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填

林錦填

林錦填——全國勞動模範;廣東省第八、九屆黨代會代表;廣東省吉榮空調設備公司董事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林錦填,是一個聞名遐邇的人物。他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雙愛雙評優秀經理”稱號;光榮當選為廣東省第八、九屆黨代會代表;他的企業廣東省吉榮空調設備公司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廣東省模範納稅戶”等等,一個個獎盃,一個個榮譽,讓人目眩,讓人讚嘆。但他卻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人並不是容易的,要了解一個名人更不容易。這裡,我只能說說關於名人林錦填的一些印象。

在林錦填董事長的會客廳,最為醒目的是那幅油畫。畫面上,驚濤撞擊著堅固的礁石,捲起千堆雪;遠處一艘帆船正揚帆遠征……

我們不知道這幅畫是林董事長請畫家這樣畫還是畫家接觸了林董事長後的印象,無論如何,這幅畫最為恰當地描摹出林董事長的性格特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1985年初,他以過人的膽識,開闢了粵東地區的製冷處女地。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目光去看待問題,就應該承認,這是揭陽在改革開放之後上一件一鳴驚人的壯舉。當一些人還在傳統的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十字路口徘徊時,林錦填已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大膽地發展製冷行業。不管人們當時怎么議論以至有些冷嘲熱諷。他卻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和意志,準備大幹一番。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吉榮開業便發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出現了事故。那些天,林錦填的腦袋嗡嗡響,一片空白。然而,他畢竟是農村里經受磨難的農民的兒子,在他的性格中,在他生活的詞典里,永遠也找不到“軟弱”這個詞。他就像油畫裡那塊有重量的礁石,穩穩地屹立在那裡,任憑浪濤的衝擊。他頂住了人們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終於迎來朝陽噴薄,終於揚帆出征……

林錦填為何會投身製冷行業?

1985年,可能知道什麼是空調的人還很少,然而,就在偏僻的梅雲,林董事長面對他的幾個夥伴,擲地有聲地說:“乾,我搞空調設備!”這是何等的超前的意識,這需要大膽的戰略眼光。如果那一刻,林錦填猶豫不決,那或許就沒有今天的吉榮了。

“最肥沃的土地產生不了歷史”,這種觀點在歐洲是相當普遍的。孟德思鳩1748年指出:“土地貧瘠,使人勤奮、檢朴、勤勞、勇敢和適宜於戰爭;土地不給予的東西,他們不得不以人力去獲得。”

毛澤東同志也說過:“要乾,要革命,一張白紙,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林錦填似乎深深地領悟到這些哲人偉人的至理名言,所以,他不想守著他原來那一份安逸的工作,他想要乾一番大事業,並且是前人所沒有乾過的事。這正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素質:開拓、創新。從此,這頭“拓荒牛”,就在揭陽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犁開了第一塊“試驗田”。其間,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但,林錦填這頭“牛”仍一直奮蹄向前。

17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也不知道林錦填是否曾經一個人在某一個夜晚點燃一根煙,坐在某一個角落,靜靜地梳理著17年來吉榮的思路。但不管如何,實踐已證明,吉榮是成功的。

正如我無法想像李嘉誠先生一樣,我也無法想像林錦填每日三餐吃的是什麼。也許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說:“那還用說,肯定少不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2001年農曆12月27日晚6點多,我和吉榮公司宣傳部的許春波和綺嘉忙完業務,緩慢地走進公司的食堂。春波對我說:“到職工餐廳去吃吧。”我們說著就走進了餐廳,餐廳里有一個人背對著我們邊吃飯邊和對面的一位青年人說話,春波一眼就認出那背對著我們的正是董事長,我忙走過去同林錦填打招呼。當林董事長轉過身來並端過飯碗時,我分明看到了他碗裡的東西:一碗米飯,上面孤單地疊著一塊蘿蔔乾和一片鹹菜,外加一碗清湯。我懷疑我沒有看清,可是,林錦填此刻正挾起那蘿蔔乾往嘴裡咬了一口,那響亮的一聲“噠”,一下證實那是一塊貨真價實的蘿蔔乾。接下來的事情比較簡單,林董事長把他的飯端過我們這邊一起吃,我們這邊有四菜一湯,相對於林董事長來說,今天我們吃的是首長的菜。我們一邊吃著飯,一邊交談著。說實在的,那頓飯我沒有真正吃飽,這倒不是因為客氣,而是我在精神上早已吃飽了。

那天晚上的談話印象非常深刻,但一直響在我腦際的是那一聲聲“噠、噠”聲,聽著林錦填嚼蘿蔔乾的聲音。事後,我給同行朋友講起這點,有的人感到不可思議,有的人說這確實不簡單,有的人則說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林錦填與眾不同。

我久久地回味這一情景,也作過深深的思索。我想,林錦填這種吃大米飯、咬鹹菜葉、嚼蘿蔔乾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在時時地提醒自己,我是怎么來的,他自始至終是在告訴人們,他時刻保持一種創業狀態。

社會上關於重視人才的話題可以說隨時隨地可見,但請聽聽林董事長的理論,那才是見解獨特。

林錦填說,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如果真正要重視人才,起碼要考慮“人才”本身三代人的問題,即給“人才”的配偶安排合適的工作;要給“人才”的孩子安排好學校;還要給“人才”的父母創造一個說國語的環境,只有安排好“人才”本身三代人的事,才能使他安心工作,才是真正的重視人才。這是何等的既實在又深刻的思想。

林錦填為了吸引人才,成立了博士後工作站,高薪聘高級人才,並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我在吉榮採訪外來人員,他們都對林董事長的無微不至關懷十分感激,他們說甚至他們外地人比本地人好得多。好多外來人員從內心說,他們在吉榮就像在家一樣,象2002年春節前,來自湖北的博士後程德威先生就把妻子、孩子、岳父等親人接到吉榮一起過春節。他對我說:“在這裡過年就象在老家,甚至比在老家更充實。”

如果社會的有關部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何愁沒有人才。

吉榮17年來,能夠一路揚帆,一路高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有林錦填這樣的掌舵人。

人說“商場如戰場”。吉榮從一家小小鄉鎮企業到躋身全國製冷行業,其艱難程度可知一、二。僅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林錦填的氣魄和才華。他是一位沒有文憑的“博士”。

說實在的,我自認為是比較博學的人,但在林董事長面前,我最多只是個小學生。與他交談,是一種享受。古人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其實與林董事長一席談,又豈止勝讀十年書。他是一位沒有文憑的“博士”。

林錦填不只熟悉本行業知識,而且他對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古典文學,甚至是一個具體人的人生歷程,一部小說的詳細故事,都滔滔不絕地講述。譬如我們談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能從鄧小平理論說到廣東,說到任仲夷;談中國鄉鎮企業,他從江蘇省70年代發展鄉鎮企業說到許家屯;談中國農民,他從大邱莊禹作敏,華西村吳仁寶,到小說《羊的門》;談讀書與運用知識,他說有人讀死書;談中國歷史、他從《三國演義》談到毛澤東、蔣介石;……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往往用一種分析的眼光去看人和事,闡發自己深刻的見解,既通俗易懂又蘊含無限哲理。

生活中,有些人憑一身武藝行跡江湖,有些人憑勤勞的雙手管好二畝地,有些人憑三寸不爛之舌混口飯吃,而林錦填,則是用腦袋思考的人.那是真正幹事業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