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紀念館,是2001年10月8日建成開館的。它坐落於林語堂先生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的一座小山包上。紀念館緊鄰其父母的永居地,這座依山矗立的建築拓有5層平台、81級石階,5層平台標誌語堂人生的5個階段,81級石階則與先生的享年(1895.10-1976.3)相符。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林語堂紀念館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的原籍地的紀念館位於福建漳州薌城區華興街114號。

1982年11月3日,定名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隸屬於台北市立圖書館,於1985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2002年7月,台北林語堂故居的第一任執行長趙孝萱率眾多專家前來參觀交流。

2002年年10月,漳州林語堂紀念館、漳州薌城林語堂研究會組織部分會員到台灣參觀台北林語堂故居。

2005年7月,台灣林語堂故居第三任執行長林明昌攜蔡佳芳一行又來到紀念館參觀、指導。林語堂的秘書長陳守荊女士也從台灣來漳州見證紀念館建設。這座紀念館,如今已成為海峽兩岸研究林語堂和進行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互動平台。

建築結構

林語堂紀念館福建省林語堂紀念館福建省
通往紀念館的路被香蕉樹圍著,一段台階登上,紀念館現於眼前,紀念館前,安放一尊林語堂先生的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李維祀教授設計製作。

紀念館主體為二層環型建築,正面古色古香,環型結構卻近於西化,正如門口的對聯所寫“兩腳踏東西文化”。

2001年10月8日,在林語堂先生的祖籍地漳州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一個蕉林環抱的山坡上,大陸第一家林語堂紀念館開館並開始接待瞻仰者。

這座名為“漳州林語堂紀念館”的建築,與先生父母的長眠墓地相毗鄰,占地30畝,設計時借鑑了台北林語堂故居的建築風格,入口為西式拱門,四周建有水池、亭台、小橋、花圃、綠地和建築小品。

紀念館前安放著一尊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李維祀教授設計製作,淨高2米的林語堂坐式全身塑像。館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展廳由“山鄉的孩子”、“在祖國大陸”、“在海外”、“在台灣、香港”六個部分組成。

展館擴建

2006年5月,漳州薌城區委、區政府又對漳州林語堂紀念館進行擴建,擴建了AB兩幢圓樓,充當圖書室和活動室,增添了多功能廳。擴建工程於當年底完工,爾後又對布展格局進行調整,增加了一個“歸根之戀”展廳,用一座微縮模型展現了先生親自設計的台北陽明山別墅及陽明山風景。另外,還新設定了一個比人高的林語堂著作模型。

漳州林語堂紀念館的最大特點是從建築設計、館名題寫,到塑像雕刻皆為中國一流專家所創作,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水準,是名副其實的“名人名館”。

館內展示

紀念館內有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所捐贈大師的藏書、著作及手稿與其遺物。
館內展示各種版本的林語堂著作200多部,不同時期的林語堂照片100多幅,還有林語堂手跡、林語堂使用過的物品等。

紀念人物

林語堂紀念館林語堂紀念館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