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帆

林海帆

林海帆是海外傑出生物學家。2009年5月,第五屆國際“科博會”高層論壇正在北京舉行,一個年輕的華人專家正在人民大會堂主持生物遺傳學分會,並做了題為“神經幹細胞分化的分子調節”的學術報告,他引來了世界同行的敬佩目光,引來了世界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他就是榮獲美國“十大科學家”稱號的溫籍海外科學家林海帆先生。

基本信息

簡介

林海帆海外傑出生物學家林海帆

坎坷的少年 1962年—— 中國一個不同尋常的時代,林海帆就出生在洞頭縣北岙鎮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庭——外婆家。他的外公林環島烈士是我黨的革命先驅、僑領,傑出的新聞、教育、文化工作者和社會活動家,而他的爺爺年輕時在上海灘當過碼頭工人,也許每次回鄉帶著一點積攢而稍有幾分闊綽,在那紅衛兵小將說了算的年代,他爺爺的工人身份竟突然變為“惡霸”身份。爺爺的身份變故,使一直生活在外公家的林海帆亦逃脫不了被株連命運。

“黑五類”所遭受的冷落、迫害的命運也正如“傷痕文學”中所描述的那樣,真真實實地降臨在他們的家庭,降臨在林海帆少年的成長曆程中。那時,他總被列入受審查的隊伍……1977年聯考第一年,儘管成績名列全縣前10名,卻還是被兩名沒參加聯考的工農兵子弟所代替,他連同前10名考生全被刷下。

幼小的心靈是脆弱的,然而也是倔強的。他好思、奮進。英年早逝的外公留下的書法、美術、文學作品,及“五四”運動、新文化時期的書刊……成了他的精神食糧。他的就學生涯富於戲劇性,他入國小年齡不足,而作為旁聽生插入三年級,花三年時間讀完國小。

家庭的不幸遭遇,使他過早地懂得社會,懂得人生,1976年高中畢業不足15歲的他便早早地在一所國小代課,為家庭挑起了重擔。

1978年國家正式恢復聯考制度,他辭去代課教師工作,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發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復旦大學生物系。在復旦期間,他品學兼優,連續四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成為首屆復旦大學獎學金得主。

1983年美國向中國招收公派留學生,這是多少學子的夢想。北大、復旦等我國各名校的學子開始了激烈的角逐,幾輪考試後,林海帆專業成績全國第二名,綜合成績全國第一名,被美國著名的康奈爾大學錄取。

海外展翅 當他踏上美利堅的土地時,他意識到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國。到達當天,他獨自安頓好自己的生活,迅速到學校報到,校方十分驚訝,這個年僅21歲的中國學生,怎么沒有其他中國學生的通病:學習的高手,生活的低能兒?接著,便是一場體能和智慧型的考驗,長達10個多小時的入學考試,使還沒有從時差反應中適應過來的他真的感到吃力。當校方人員微笑地告訴他PASS,他知道,他已在美利堅的土地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1984-1990年他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分子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第一個起動胚胎細胞分裂的基因及遺傳調控機理。這些成果在Cell、Nature與《冷泉港論文集》等權威刊物上發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關於YA第一個母體效勞應基因的控制胚胎髮育研究》,在美國學術界引起轟動,定為美國當年最出色的遺傳學博士論文,獲1990年度美國最佳博士論文獎第一名,刊發於世界學術界最具權威的《細胞》雜誌,這是華人科學家首次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他由於科研成果顯著,獲得了美國“研究生聖賢獎”、美國學術界每年僅有10名最具權威的珍·可芬·查爾斯獎、全美僅3名的“最佳研究生”稱號,被康奈爾大學年鑑譽為最年輕、最有成就的博士。

做科學家,只有第一,才被認可。這是林海帆抱定的信念。1990年他被華盛頓嘉內基研究所選中,這是一所誕生過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地方,至1994年,他在那兒從事生殖系細胞分化機制的研究,創立了幹細胞研究模式系統,揭示了膜骨骼蛋白對卵子的關鍵作用,提出了極化理論。他首次對幹細胞進行精確定位,證明了幹細胞的存在與自我複製行為,發現了“膜骨體”以及幾個對幹細胞分裂起關鍵作用的基因。在那兒,他連續五年獲得“珍·可芬·查爾斯特譽博士後”獎,被評為全美“十大科學家”之一,2001年2月成為杜克大學最為年輕的一位終身教授。

1994年,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九所高校提出聘請,他選擇了杜克大學這所在美國實力和哈佛大學南北對峙的公爵大學,任細胞生物學博士後導師。現任杜克大學綜合癌症研究中心幹細胞與生殖發育研究室主任,杜克大學校際遺傳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後導師。兼任美國國家醫療衛生總署、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留美學生招委、英國Wcllcome基金會、義大利西亞那大學等處基金評審委員會常委、委員,全美生物學家委員會常委,中國復旦、北大、清華大學顧問教授等職務。

他的幹細胞研究成果已用於攻克白血病,並將繼續廣泛套用於對癌症、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等人類頑症的治療。他的研究成果曾被Nature、Science、美國《科學家報》、《達拉斯報》等權威刊物以及美國大眾媒介與《人民日報》作過專題報導,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2年小布希總統上任不久,就發表聲明:美利堅政府將大力支持幹細胞的研究。1994年以來,他應邀主持過二十幾個國際性與美國全國性學術會議的有關專題,在五十多個國際性與美國全國性學術會議作過報告,應邀前往五十多所國際性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包括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義大利羅馬大學等,作過學術報告。

至2001年,培養過8位博士後、5位博士生。

其中一位博士生2000年度獲美國遺傳研究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第二名,獲榮譽極高的HaroldWicntraub優秀博士生獎。現帶有7位在訓博士後、6位在讀博士生、5位研究生。他曾20多次獲得學術嘉獎,包括美國十大科學家獎與工程師最高獎之一的Packard科學與工程獎,美國癌症研究會青年教授研究獎和Basil0'Connor青年博導獎。

胸懷祖國 他愛家鄉。當他在海外榮獲殊榮時,他常思念著家鄉,思念著母校洞頭一中;家鄉一企業的醫藥產品欲打入美國市場,他便熱心和有關部門聯繫,幫助檢驗;家鄉遭受颱風襲擊時,他立即斥資賑災…… 他愛祖國。他多次應邀回國在中科院、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北大、清華、復旦、廈門等大學訪問講學,指導國內同行,建立現代化生物研究課題、審核科研規劃等等。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北京、上海的高校、研究院的講台上、實驗室里。2001年他回國幫助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等地建立幹細胞基因移植研究機構和醫療技術規程;2002年他組織在美的華裔博導,成立報國行動隊,為祖國建立“科技希望工程”。同年他率先回國,義務為中科院定期培訓高科技人才……

他總是悄悄地來默默地走,謝絕祖國政府、研究院、大學給予他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以及對他的專門禮遇接送。有朋友戲語,這樣你會掉價的。他卻笑答,報效祖國是我該做的,如果在乎這些,我更掉價。

他曾受鄧小平、江澤民、朱基等國家領導人訪美時的專門接見,多次應中國駐美大使邀請參加外交宴會。回國期間,曾接受李嵐清等國務院領導,中國教育部,北京、上海、廈門等市委、市政府領導人的多次親切接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